闲话《伤寒论》经文之妙义 今之学者,重经方者多之多矣,而重经文者少之少矣,真识仲景经文中之妙义者,犹可谓凤毛麟角! 琴批评方有执辈可谓掷地有声,谓之以郑声乱雅乐,说得够狠些,但也到位。然琴竟不知,其亦成一笑柄!真可谓,哪人背后无人说,谁人人前不说人也!我们看琴之《伤寒来苏集》却竟也是将活龙困住,将猛虎定格之举也。“方三纲”是看证死,“琴来苏”是看方死。今之学者,学经方逃懒,就觉着琴之法为宝,孰不知皆是刻舟求剑之法也。仲景学说之深致妙义,绝不是在方子,而最落于条文之间也。方子只是关键节口那一刀,而条文却是七尺长蛇。须远观,亦要近瞧;远观可知太阳病,近瞧方知麻桂汤。须仰视,亦要俯视;仰视可知天之六气,俯视才晓体之六经。须细处着眼,亦要宏阔处放眼;须要有大汉之胸囊,也须有小女子之小情小性,惟如此,方可得周全。若无女子之小情性,料难体谅阴阳自合而自愈之妙机。若无大汉之胸囊,难容诸证之变之繁忙。不细处着眼,安能辨如狂与狂之两样?不宏阔处放眼,安能了知与掌控千疢万难之鬼变,总括于六经传变之伎俩!噫,仲景之学问,大哉而无外,深究而无内也! 当我们看《伤寒论》,寒邪入里,它为何要化热?攻入城的敌人皆是要当王的,人体的“王”,就是阳热之气。那么寒邪入里,它的目的就是取代体内的阳热气。当人体正气不足时,就很容易导致里入的寒邪化热了。正气不足的第一个表现,即是脾胃气不足。脾胃气不足的第二步,就会是胃中湿。 仲景论病,就是立足于正气来的。从正气的角度或立场来看邪气袭人或入里,也就是说,一个人病了,仲景是先认定他正气虚了;然后才论到邪气。大家看《伤寒论》,仲景师起论桂枝汤,就是缘于桂枝汤证患者的脾胃虚。可以这样认为,即脾胃虚,是人体有病始。太阳病上篇说的全是脾胃虚,到太阳病中篇,开始谈脾胃虚的第二点,即胃中有些许湿了,但还没形成湿邪,只是出现湿的苗头,因此中篇第一方是葛根汤。为什么?就是因为葛根这味药,可以拔清阳,助将胃中之湿拔上去。此时这人脾胃功能,比桂枝汤证患者又差一步,胃中已有些许湿了,胃中水饮食物不能全消化,化成水谷精微上去,或浊气下去,就有一些留在胃中,用葛根助其上升。 胃气受损,胃气就凌乱,表现朝下的,就下利不止;表现朝上的,就呕。如果下利,我们还用葛根汤治之,葛根拔其清阳之气即可;如果呕,就葛根汤中加半夏,半夏化寒性水饮止呕。 如果胃气进一步受损,人体正气会更进一步不足,那么寒邪入里化热程度就要高些。寒邪入里传的第一步,就要到胸,心肺之宫城。葛根芩连汤证的实质是,中风证患者心肺里头有热,其表现的关键症状是下利,协热利,因为是太阳病中风证来,故而喘而汗出。有朋友也许就有疑问,心肺热的问题,怎么会下利不止?这是由于肺热在这里是关键,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体现在大肠上,就下利。大家看仲景师用药,黄芩和黄连就是消除上焦热的。 年轻的中风证患者,如果胃不好,或风寒邪气过大,就容易得协热利。也就是说,他的体质不会多差,风寒邪气大。风寒邪气再大,它也是风邪为主,与寒邪相比势力还是要小。于是,在下一条,仲景师就引出了寒邪伤人的证治,麻黄汤证(此时的风寒邪气之中寒邪的成分大,风邪就退居其次要位置了)。这,也是麻黄汤证在此处出现的原因。它是一脉相承的,是讲这个病的发展流程,即我们一再强调的“传变路线图”。 前边,我们说了,寒邪势力大,那它伤人,就不只单会伤太阳,还有可能伤阳明与少阳。因为人体非单太阳有表,阳明与少阳也有表。于是,仲师在第36、37条分别谈了寒邪伤太阳表之同时,也伤阳明(36条);也兼伤少阳(37条),然皆是以伤太阳为主的证治。太阳表证是这两条的主要矛盾,解太阳之邪,即可同时解阳明与少阳之邪,为什么?就是因为太阳表邪是主要问题,阳明与少阳是次要问题,很轻的兼症。 如果兼症较重,即表里同病,在胃这一层面上来讲分两类,一类是表证+里热;一类是表证加里有水饮(表邪入里到胃,一个是胃中热,一个是胃中有水饮,即湿邪的更进一步)。即仲师谈的大小青龙汤证(38、39条是大青龙;40、41条是小青龙。)为什么没有谈表证+少阳证呢?因为如果少阳证重一些,治法当从小柴胡汤证,治从少阳,在少阳病中详解,故仲师于此处就从略了。 既然谈了太阳表证的兼证问题,又是以胃,中焦开始谈起的,那么下边,仲景就分别谈到太阳表证与寒邪入下焦或上焦产生兼证的问题。先谈下焦,寒邪重,中风证的风寒邪气重伤到下焦了,寒邪入下焦到肾阳,还将伤未伤及肾阳,此处的关键表现就是,脉弱了(42条)。脉弱,提示肾阳有些伤到了,但伤的不重,只是脉弱了一些,肾之阳气有些不足而已。其治方,还从桂枝汤,还是解决主要矛盾的问题。主要矛盾一解决,中风证已除,营卫和,阴阳和,肾阳问题自然应之而解了。接着谈邪入上焦,伤到上焦的问题了(43条),此处的关键症状是,微喘。这个喘,严格来讲是肺与肾的共同问题,但此处强调的是肺的问题,肺是这个喘的主要矛盾。即这个中风证患者,有些微喘了。怎么办?桂枝汤中加厚朴杏子。 《伤寒论》第44条、45条,是仲师对以上诸条的一处小结,即表证兼有里证,里证又不太重时,治则一般是先解表,再攻里。如果你治错了,先去攻里了,证型没有发生变化,表证仍在,再治时要用桂枝汤解表(44条)。或者是你也先解表了,然而表证仍没好,再解表时,也要喝桂枝汤(45条)。总之,一句话,表里同病,当先解表,如果表证仍在,再治时还须解表,当服桂枝汤!(言外之意不可用麻黄汤以解此表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