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孟子见梁惠王,详解《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
《孟子》梁惠王篇有句云: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这一节是说,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一见到他,就说:“老头子!不远千里而来,将对我国有利吧?” 孟子回答说,“王!何必讲利?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并详解了其中的道理与逻辑,然后进一步得出结论,惟有讲仁义,对国家来说,便是最大的利益。 孟子的这一思想,总结来说,就是一个国家,若讲仁义了,国家就会长治久安,取得长远的利益。孟子的这一思想,在李东垣的《脾胃论》中也有反映。大家知道,东垣治病的主要精神,就是以脾胃为中心,治从脾胃,可解诸疾。这种病从脾胃论治的思想方法,有点类似孟子治国之道,即治国当以仁义为始、为本。比如《脾胃论》中有一节《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总体的思想与方法,便是说,若一个人九窍不通了,可以治从脾胃;脾胃若好,九窍即通了。 下边,我们引来此文,并详解之。 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即是先天之气),非胃气不能滋之(即是先天之真气,是靠后天胃气的滋养。人是要吃饭喝水的,不吃不喝,先天体质再好,也活不成,呵呵,这里说得就是这回事儿)。胃气者,谷气也(水谷之气,饮食物的营养与能量),荣气也(营养),运气也(能量),生气也(创造力),清气也(营养与能量),卫气也,阳气也(卫阳之气)(总之是一切生命活力的体现)。又天气、人气、地气(自然三才之气),乃三焦之气(应合人之三焦之气)。分而言之则异,其实一也(分开了来说,好像是各各不同,究其实质来言,是一回事),不当作异名异论而观之。(不能当作不同的命名,不同的立论而论述之) 饮食(伤胃)劳役(伤脾)所伤,自汗小便数(脾虚),阴火乘土位(心肾之火乘土位,也就是说,火本是化土的,现在土虚了,即火不能有效地化生成土,故火郁,反应在人体上就是心火旺与肾下焦有热),清气不生(胃虚了,水谷精微不能生;脾虚了,水谷精微不能运化也),阳道不行(清气循行之道,也就是营养与能量循行之路径),乃阴血伏火(水盛一分,龙盛一分,也就是说,如果阳气不行,阴便积累,那么阴中就会伏火)。况阳明胃土,右燥左热(五行位置决定也,即胃土居中,左为相火,为火热;右为燥金),故化燥火而津液不能停(意思是说,由于有燥有热,致使津液不能停留下来);且小便与汗,皆亡津液(小便与汗之中皆有津液)。津液至中宫(中间位置的宫,古人以中为大,为君,中宫即为心脏。津液奉心化赤,为血)变化为血也。脉者,血之府也(血流于脉中),血亡则七神(据《针灸甲乙经》曰,神者有七:精、神、智、魂、魄、意、志也)何根据(神客于血也),百脉皆从此中变来也(百脉归宗)。众之百病,莫大于中风(风,为诸淫之首。注意,此处风,可以是有形的风,也可以是无形之风,即病毒细菌等微生物),有汗则风邪客之(有汗则肌肤腠理出,易中风邪),无汗(平常脾不虚,则无汗)则阳气固密,腠理闭拒,诸邪不能伤也。 或曰:经言阳不胜其阴(阳不制阴,即阳虚了),则五脏气争(争者,亏欠也,也就是说五脏气也虚损了),九窍不通(五脏主九窍,现五脏气虚,则九窍不通也);又脾不及(脾虚)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强上加强);又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又头痛耳鸣,九窍不通利,肠胃之所生也。请析而解之(上边的几种说法,请您解释一下)?答曰∶夫脾者,阴土也(脾胃是夫妻,同居中土也。脾为妻,是土中阴的部分),至(到)阴之气(也就是说,气到脾时,就到了阴,就转化为阴),主静而不动(阴的功能作用,就是静而不动);胃者,阳土也(胃为丈夫,是阳,是土中阳的部分),主动而不息(胃的功能作用是主动而不息)。阳气在于地下,乃能生化万物(这是讲自然之理,土里有阳气,才能生长万物)。故五运(生长化收藏的五种变化运动形式)在上(表现出来的现象),六气(一称“三阳三阴”合称六气;一称“风寒暑湿燥火”)在下(在内部起主导作用的因在内素)(这一句也就是说,五运的变化是由于六气在内起主导作用而产生的)。其脾长一尺,掩太仓(仓者,胃也;太者,上也。太仓即胃之上口贲门),太仓者,胃之上口也(卉门)。脾受(接受)胃禀(给予),乃能熏蒸腐熟五谷者(脾胃合作,才能消化运化五谷)也。胃者,十二经之源(十二经气血之源也),水谷之海(水饮食物的汇集地)也,平则万化安(胃气平,则生命的一切活动变化就正常),病则万化危(胃气不平,就会生病造成危害)。五脏之气,上通九窍(五脏主九窍,上开于窍)。五脏禀受气于六腑,六腑受气于胃(也就是说,五脏之气来源于六腑,六腑之气来源于胃)。六腑者,在天为风、寒、暑、湿、燥、火,此无形之气也(六脏之气,在天象上来言,可以对应风寒暑湿燥火)。胃气和平,荣气(营养)上升,始生温热(人有营养了,才会有温有热,有生命活动)。温热者,春(温)夏(热)也,行阳二十五度(气行阳分二十五周次)。六阳(三阴三阳)升散(阳主升主散)之极,下而生阴(阳极生阴),阴降(阴主降)则下行为秋冬(这又是讲天象,秋冬气下沉,天人相应也),行阴道(阴分),为寒(冬)凉(秋)也。胃既受病(假若胃得病),不能滋养(不能给身体提供营养),故六腑之气已绝(那么六腑之功能便得不到发挥),致阳道不行(阳分气不行),阴火上行(阳虚阴盛,龙旺)。五脏之气,各受一腑(指胃腑)之化,乃能滋养皮肤血脉筋骨,故言五脏之气已绝于外,是六腑生气先绝(阴在内,阳之守也),五脏无所禀受,而气后绝矣。(阳不能守,阴气自绝也) 肺本收下(肺主收敛,主肃降),又主五气(肺气主五脏之气),气绝(肺气殆尽)则下流(阳气不升,则阴气自沉),与脾土叠(叠加,一起,一并之意思)于下焦,故曰重强(重上加重)(这一句的意思是,肺气虚+脾气虚,会使下焦阴气更重,阴火更旺)。胃气既病则下溜(胃气有病,胃消化水谷精微不力,则生飧泻)。经云∶湿从下受之(湿性阴,下先受之),脾为至阴(到阴),本乎地也(其本质象地),有形之土(脾属土),下填九窍之源(这一句,又是天人相应,地上有许多窍,现在地崩坏了,那些窍便被填上),使不能上通于天(气不得上升于天。冰封的大地,阳气不得上升于天),故曰五脏不和(脾灌四旁。五脏主九窍),则九窍不通。胃者,行清气而上(胃消化的水谷精微物质,清气上升),即地之阳气也,积阳成天(自然之理,阳气上升积而成天),曰清阳出上窍(眼、鼻、口等,阳气升之功能表现也),曰清阳实四肢(阳气散之功能表现也),曰清阳发腠理者(阳气主散,卫外)也。脾胃既为阴火所乘(土虚,火不化土),谷气闭塞而下流(水谷不化,而生飧泻),即清气不升,九窍为之不利(此理,讲过多次啦,不再讲!)胃之一腑病,则十二经元气皆不足也(胃乃气血之源)。气少则津液不行,津液不行则血亏,故筋骨皮肉血脉皆弱,是气血俱羸弱矣(还是上边所论)。劳役动作,饮食饥饱,可不慎乎。凡有此病者,虽不变易他疾,已损其天年,更加之针灸用药差误,欲不夭枉得乎?(脾胃虚损,损害健康,当慎之又慎,东垣为学问太过于罗哩罗索,文章医理,太绕舌,一些道理反复讲,真是烦人!一笑!) 2025年2月9日星期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