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入里化热 我们说过,第六十一条,类似于《石头记》那一首《解好了歌》,是解开全书的钥匙。你看高锷,他就不懂或忽略《解好了歌》,误会雪芹原意,狗尾续貂;很多伤寒注家们,不知第六十一条之重要性,而忽略仲景原意,不识仲景论病之关系之路线图也。 第六十三条,又是一个关键。这个“关键”,其实无碍于仲景,只是解决后世医家纷争之关键。也就是伤寒与温病学派之关键。 我们的观点是,仲景是集伤寒与温病于一体的大家。在仲景学说里不缺席对温热病的认识与治则治方。最明显的例子,即在于第六条与这个第六十三条。 琴说,这一条,即六十三条,这个麻杏石甘汤是仲景治温病、风温的方子,虽然他说得不对,但他也看出了我师仲景不会不论温热病的。那为什么《伤寒论》中论温热病的条目很少?坏就坏在柯琴这类人的手里!所以,对琴,笔者是既爱又恨。 为什么我会说坏在琴这类人的手里? 因为琴这类人目光狭窄,不识大意,只以一时一处临床校伤寒。他们的临床经验,他们一生遇到的病是有限的,而琴这竖子,竟敢以临床来删改我师原文,即附合临床的他保留,一时找不到与临床对应的条文,他就删除!竖子无礼,无识至此,真仲景大道一罪人!你看琴又在那儿,期期艾艾了,在解注这第六十三条时,他说这一条疑似我师治温病与风温的方子。他很少在我师学说里找到这些治风温与温病的方子了,为什么?因为汉时天下大寒,一些类似于琴这类的医生们,只以实际用处为准,能用的他抄录,不能用的他弃之。叶天士就是个天才?陡然没有任何承继就自创温病学派?很值得大家深思。仲景学说,流于江南,多隐而不传。 少言少叙。我们来看这第六十三条,张老师对寒与热的认识多么到位,多么深刻啊。再结合以往所讲,诸位您深思一下,您会不会为我师仲景之伟大而惊叹呢! 今天,我们不从第六条温病、风温说起,单讲一下这第六十三条之寒邪入里化热之一支的热邪。对了,温热病邪在仲景的认识里是分两大类的,一类是邪本就是温热(第六条);一类是寒邪入里化热之温热邪(第六十三条)。 昨天,我们讲寒入里化热,曾举个一例,即“贼破城,不呼贼”也。诸君您去看历来事,外来兵患破城,都是要当“王”的,一部分当成“王”的,一部分当不成“王”的。寒邪入里,都是要取代卫阳的地位。昨天,我们讲过桂枝二越婢一汤的例子,寒邪一路杀伐,一部分攻到肺,一部分攻入到胃。攻入到胃里的,胃为中焦,攻到里了,转化成热,我们就用石膏清之;攻到肺,因为肺居上焦,主外,这一部分寒邪他们就没得势,没有化成热,仲景以麻黄+桂枝排汗除之。 昨天,我们还举过一例,即桂枝去芍药汤证。那也是因为外来寒邪势大,在表的阳气不敌,寒邪破城,也是要当王的(即取代卫阳地位),它一路杀伐,卫阳一路抵抗,它围攻心肺之“宫城”(陈修园语),体内之阳气并不屈服,脉促提示心阳搏起反抗,胸闷提示宗气不屈奋争,此时仲景以桂枝去芍药汤救之,也就是以生姜大枣来补充宗气势力(《内经》云:胃气有三,宗气为其一也);以桂枝助心阳也。 以上二例,均是说明寒邪已破城,也就是寒邪已入里;但“贼破城,不呼贼”的美梦,它没有做成。为何?体内卫阳不服也,体内阳气抗争不屈服,不投降。它的性质,就会一直没有变化。寒还是寒的,其性未变。如果寒入里能化热,说明卫阳已投降了,它取代了也阳之地位。卫行脉外,营行脉内。于是,就会出现别一番景象。也就是病机。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提示寒邪已化成热邪了,不能再吃桂枝这味热药了。热病得桂枝者,则毙也。 为何这个寒邪能入里化热?个人体质异也。 卫阳不敌了,寒邪攻入;寒邪化热了,卫阳投降了。卫阳投除随邪化热,共称热邪。寒邪性变了,变成热的;但其质并没变,仍为邪也。人体是知道的,热邪取代卫阳行于脉外,它就要伤寒脉内的营阴,即伤营阴。一类情况是伤到了营阴,即阴伤了;一类情况是营阴反抗,不苟且,不屈从,就像男人投降了,女人愤然别家而去。此时当然必汗出。 卫阳屈服了, 不能顾护营阴;营阴不屈,愤然别家而去。营阴愤然别家而去,也是抗邪的表现,她想以此带邪而出。 我们的人体,就是这样的伟大。此时营阴不屈,在里的胃部得知后, 不断输送力量来支援,无奈这个寒邪势猛,卫阳一直不敌,遇到它就投降,营阴自出不迭,汗出不止,且有胃食味。也就是提示,人体卫阳根本无力顾及到营阴,连“同房”都没有过,就屈服于外来寒邪转成热邪了,营阴像一个处女一样,就愤然而去。入里化热的寒邪,挟带屈服的卫阳,号称“热邪”,其势甚猛也,它们一路攻到肺。邪热攻肺,汗出而喘。 大部分热邪还攻到了胃里,为何?因为胃不断输送津液宗气,支援抗邪。可是因为人体卫阳屈服,卫行脉外,顾护营阴的功能失利,卫营来不及“同房”,卫阳屈服,营阴自出不迭。营阴还是“处女”一样,带着胃食味,又粘又稠的,都是提示没经卫阳交换也。卫行脉外,营行脉内,二者是不停相互出入交换也。 以上,即是张老师给我们道出的第六十三条之病机。 从第六十三条,和以上我们以前所讲,我们总结一下寒邪入里之不同证候。寒邪入里,有化成热的;有没有化成热的。没有化成热的,是因为人体卫阳抗邪不屈;化成热的,是因为人体卫阳抗邪不力,屈服于热邪,随邪化热,热邪就势大而猛,呼为“热邪”。 热邪在里,因为失缺了卫阳的敌抗,它的目标就是犯阴,即伤阴。此时,视情况,可以分为“伤阴”与“阴伤”二类。 “伤阴”,是寒邪入里化成了热,占据了“卫阳”位,体内本是抗邪的力量随邪化热,成热邪,故此热势大。盛大的热邪点据卫阳之位后,因卫行脉外,营阴行脉内,故这执邪犯阴,此时阴的力量并不屈服,只因失去卫阳顾护,失却卫阳约束力,就会有大量的汗出,且此时的汗多属未与卫阳相互作用的营阴之体,故汗质粘稠,有的还有汗臭味,也即胃食味。——是胃中的津液宗气支援的力量,直接外涌所致也。 “阴伤”,起因则是热邪灼伤阴液,阴液受到灼伤之后,即热病之后,体内阴液不足发生了质变,证已变型,此属虚证。热邪大量灼伤阴液,阴液不足的同时,热邪也损失巨大,热势退缓,此谓低热;只有午后得天阳相助,此热势再起,此谓午后潮热(像潮水一样涌来之热);因为此时人体卫阳多随邪化热,热邪又伏藏伤阴,只在心阳与脾阳依旧能奋起抗邪,故心处与脾主手足之掌心处热起,是故手足五心有热也。阴液因受热邪灼伤,阴液亏虚,只有夜间得天阴相助能奋起,我们说过,此时因卫阳已化邪失却对营阴顾护之力,故夜间汗出,是谓盗汗。以上,便是阴伤之热与汗的表现。 当然,有些医家将鄙人所谓“伤阴”那一层次叫作热证。其实它与热证并不同。此处鄙人之所谓伤阴,实为伤阴了,是热证与阴伤之证的中间层次,此时的热势正如仲景师所言,“无大热”也。渡舟老解第六十三条为邪热壅肺证,我说过他解得有偏差,就在于此。即刘老没辨得清热证与伤阴证型是有区别的,故刘老无法解释得了仲景原文中“无大热”三字,为什么?便是因为刘老所言非仲景原意也。 热证(邪热炽盛)——>伤阴(实证,卫阳化热,对阴无顾护力,营阴外泄不己,也带邪热出体,热势减轻,无大热也)——>阴伤(虚证,即阴虚)。仲景师所言第六十三条之麻杏石甘汤证,即以上之中间层次,即鄙人所谓之“伤阴”也。 仲景师辨病之细,以此可窥一斑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