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小白 典籍出版 今天
(编者按:这是苏小白医师站在传统文化的角度解读《伤寒论》条文。典籍出版,出版典籍。百家争鸣,一家之言!)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厥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这一条,又见“合病”。《伤寒论》中,仲师论有合病,也有并病,那么合病与并病如何区分呢? 以前,我们讲过,合者,暗含有帮助的意思,即一经病,别一经正气帮助它抗邪而所致病,病经与所助之经有表里关系的,也有夫妻关系的,还有兄弟关系的,等。 《说文解字》云:“合,合口也。”,三面合闭,从口,有聚集之意。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中有句:”绿树村边合“,就是指绿树在村边聚合,是“向心力”,若用以表达疾病,就是一经有病,另一经正气主动去助它抗邪。 《说文解字》云:“並,併也。从二立,会意。”;并者,兼利天下叫并,孤介自守叫介。《仪礼·乡射礼》有句曰:“並行。”,即一块儿行走之意。若用以表达疾病,即一经有病,另一经同时发病。然但凡并行不悖者,必有主从,即或表达一经有病,另一经跟着马上也病了。 综上可知,合病者,正气相对不虚也,为什么?一经有病,别经正气可以助之抗邪也。并病者,正气已见虚损也,为什么?一经有病,另一经同时或跟着就发病了,提示正气见虚损也。 因此,在治合病的时候,我们要找主要矛看,主要问题,可采取“一石三鸟”之策也,比如此条便是其意。而在疗治并病之时,就要兼顾别经之病,同时尤其要考虑到正气见虚损的问题了。 那么在临床上,我们如何区分合病与并病?理论上,我们好讲,也能通透一些,在临床上如何判断?抓住一个“虚”字,利用望诊可尽知矣!望神,便可知病人正气虚与否,这是关键。 另外,这一条还有二个难点:一个是“谵语遗尿”,一个是“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厥冷”。以前,我们多次说过,学中医不能光靠家学、师说,甚至名家讲座,重要靠自身的悟性。薜生白本来无意于中医,他一直对外宣称他是一个诗人。为什么他的中医水平比肩于叶桂?就是他有诗人的悟性。——虽然他的诗写得不很好。我们为什么说薜生白的诗不是太好?就在于他写诗的主张,“无为而作者,必不是好诗”,天安门诗抄是有为而作,现在有几个人读?有为总在无为中,刻于当时必落北也。诗人,不是记者,必要对现实事件发声,当然可以以此为题材,但要发掘产生此事件之必然之根源,深究到其规律,然后对此而咏歌,不可一事一诗,浮于表面。纵观薜雪之诗,缺点就是见人不见性,见物不见灵也。见物不见灵之诗作,就宛若厨子做菜,会些沙拉之类,断没有烹饪之灵魂也。 大热在中焦,它会有两个方向:一是热性炎上,它要往上去,胃中热邪炎上,胃经别过心,心在胃上,胃热炙心,心主言,若热势大,自然会出现谵语,说胡话。一是热性朝外,大家看以往的冬天农村,一屋人在屋子里烧火,烟从门帘、从窗口往外冒出来,为什么?火性朝外。现在中焦有大热,肛门那儿也是一个出口,火性就会往那边去,往下焦行。这也是阳明大热伤阴的机理。热要往下外去,到下焦那儿里,热在膀胱外边,逼迫膀胱里头尿外泄,这就形成遗尿。 然后,我们看仲师之用句“下之则额上生汗”。一个“生”字用得好,这个“生”字,薜雪断想不到,因为他写诗是见物不见灵,不见性,仲师不是这样的,仲师之用字必要见性。不是发汗,不是汗出,也不是多汗,而是生汗。如果我们忽略了仲师此处用这一个“生”字之深意,那么我们就解不开此条,悟不透此条,也理解不了此条也。 “下之则额上生汗”,其意深也!大家看春天,草从地上生出来了。清代一个医家,叫章虚谷,他讲舌苔就是以观草来论舌苔,很有意思。现在我们借他之“法”来看额上生汗也。凡“生”,一定暗含有“升”之意。这一点要记清。若论“生”,万物之所生也,必得一有肥料,二曰有阳光,三曰有种籽。肥料,为动力;阳光,为热力;种籽,为根本。倪海厦先生有论,中医就是物理医学,这也是一个好的方法论。这个汗之所以生出来,一来他体内有湿(因为汗,是病汗,所以得有湿)此为种籽也;二来他体内有热(同理,他生汗是生的病汗,故体内得有热),此谓热力也;三来他生汗得有生汗的“肥料”,就像草要从地里生出来需有肥一样,肥即动力。此处的“动力”就是“下之”,是用了下法之后,他的额头上才生汗的。为什么下之必生汗?这,就用得上倪先生所说,中医是物理医学。这个病人,他体内有湿,现在用了下法,力量是朝下的,体内胃肠之中热与杂物吃了下药,比如承气汤类,力量朝下推,大黄、枳实、芒硝都有推下之功效,力量朝下去,人体内像一个U形管,这边力量往下推,那边的力量就往上移,当然下边不能有缺口,如果下边有缺口,就是下利不止,那人必死无疑了,仲师在《伤寒论》中也有论,若小便利或利不止当死。这里边有一个前提,就是体内有湿,不可用下法,下之则额上生汗。前提是体内有湿,手段是不能用下法,若用下法产生的结果就是额头上生汗。湿,就是水,在一个U形管内,这边有推下之力,那边必得上“升”,因此在文前,鄙人说过“生”者,必得有“升”之意也。小草,从地里生出来,小草就升出来了。 下边,我们详解此条: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三阳者,太阳、阳明与少阳也。现在是三阳合病,上边,我们讲过凡是合病者,必有一个主要矛盾处,这条这个三阳合病,哪一个是主要问题,主要矛盾?我们搁下来,先来看其症状表现,然后分析之。“腹满”,主要是阳明病也;“身重”,主要是太阳病也;“难以转侧”,翻不了身,主要辨为少阳病也。注意,这边仲师首先点出来“腹满”,这个症状是首发症,也是主要症状,这要记清。然后往下看——“口不仁”,嘴里没滋拉味的,胃不和者不识五味;“面垢”,阳明经循行于面,面上油油的像落满了尘垢,也是阳明经的问题,阳明经气不利则面诟;“谵语”,注意这个谵语,前边首要症状并已有多处提到阳明的问题,比如口不仁、比如面诟,阳明什么问题?是寒?是热?是虚?是实?现在出现谵语,说明是热;“遗尿”者为何?咱们上边讲过,就是热往下去,逼迫膀胱排尿,故而遗尿也。为什么这里这个阳明热下行会引来遗尿?我们再细讲一下,因为他也有太阳病,三阳合病嘛,太阳腑膀胱本来就功能受损也。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厥冷。” 这一节,是仲师说前医的治法,并以此为例来讲该条之病因病机的。因为身重,我们说过此人有太阳病,那么前医就用了汗法,让之发汗解表,结果呢,引发谵语,提示病邪内引,表邪入里化热,胃中有热,引发谵语。因为病人有腹满,现在又辨其阳明有热,会不会是阳明脏实热证,那么用下法吧,可结果呢,引发额上生汗,上边我们讲过,人体是一个“U”形管,这边有推下力,那边湿就上升,从额头上生出汗来。当然,此处前提是体内有湿,如果没有湿,就会形成真正的阳胆实热证,因为他有身重,体内有湿,所以不得用下法,一用下法,额头上汗生出来啦。为什么会单单在额头上生汗?因为额是阳阳经所循过之高处也,邪热是往上去的。“手足厥冷”,则是用了下法,热往下推,热也必然在四末处逼进,因为体内本是有湿的,热推着湿往四末处去,阳明热病,脾里有热病,本来四末是温的,现在因为有湿当先,热行不到四末,四肢手足就表现为厥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经过上边,我们看诸症,并分析其病因病机,得知这个三阳合病之关键就是在于阳明有热。只不过,它外加体内有湿邪,如果病人还能发自汗,说明湿邪也能从体表排出,同时也说明阳明胃中热势十分重,怎么办?吃白虚汤呀。 2021/5/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