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别论 感悟一 经曰: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 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生死之期。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这一节,是谈四经十二脉与一年四季十二月的相应关系,并阴阳与数即五行之关联,以及论述分别阴阳脉与病位、病势的重要性。 这一节,有几个概念要弄清。为了更好地理解全节,我们先将这些术语与概念拎出来解释一下: 1、 四经:一说是四季之脉象,一说是四脏(除脾)之脉像,四季之脉像分别为:春脉弦、夏脉洪、秋脉浮、冬脉沉;四脏之脉像分别为:肝脉弦、心脉洪、肺脉浮、肾脉沉。人本有五脏,心肝肺脾肾,此处为什么只讲四脏之脉,而不讲脾脏之脉呢?据将四经之脉号为四脏之脉的马莳讲:“四经者,肝心肺肾为四经,而不言脾者,寄旺于四经之中也。”脾居于中,以灌四旁,其脉像寄于四经之中。 2、 十二从:从,即顺从。天气与地气相从,天气有一年四季十二个月十天干;地有五位五行十二地支,相间相从相配,循环自然。其间相从,依次为: 春建寅卯辰、夏建巳午未、秋建申酉戌、冬建亥子丑。寅时肺经、卯时大肠、辰时胃经、巳时脾经、午时心经、未时小肠经、申时膀胱经、酉时肾经、戌时心包经、亥时三焦经、子时胆经、丑时肝经。 3、 十二经脉:也就是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4、真脏脉:即五脏纯阴无阳之脉,也就是显出了本脏之真脉。那么五脏之真脉,也即五脏之真脏脉分别都是什么脉象呢?据王冰讲:“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肾脉至,搏而绝,如以指弹石辟辟然;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疎。夫如是脉见者,皆为藏败神去,故必死也。” 接下来,我们再解读原文——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 黄帝问道:人有四经,(天地)有十二从,(其间)都有什么说法呢?下边,就是歧伯的回答—— “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生死之期。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四经应四时”。我们已经知道,“四经”即弦、洪、浮、沉四脉,“四时”即春、夏、秋、冬四季。二者两两对应,即春脉弦、夏脉洪、秋脉浮、冬脉沉。也就是说平人之脉象,在这四季里分别显出春比较弦些、夏比较洪些、秋比较浮些、冬比较沉些,这些脉像表现都是正常的,比如,到了春天切到脉较弦,就不要以为得了病了,那其实是平人之脉象也。 “十二从应十二月”。就是天干地支与一年四季十二个月相配。上边,我们谈了十二地支与四季相配,即春建寅卯辰、夏建巳午未、秋建申酉戌、冬建亥子丑。十二地支与十二月相配,是寅正月、卯二月、辰三月、巳四月、午五月、未六月、申七月、酉八月、戌九月、亥十月、子十一月、丑腊月(注意,这里的月份都是阴历)。天干与四季相配,分别是春甲乙,夏丙丁,长夏戊己、秋庚辛、冬壬癸。 “十二月应十二脉”。正月是一年之开始,肺经是一天气血运行之开始,所以正月配肺经,以下依次类推。即,我们上边谈地的——寅时肺经、卯时大肠、辰时胃经、巳时脾经、午时心经、未时小肠经、申时膀胱经、酉时肾经、戌时心包经、亥时三焦经、子时胆经、丑时肝经。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 “脉有阴阳”,也就是说,经脉有表里相应的关系,即肺与大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膀胱与肾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胆与肝相表里。“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当我们了解了阳经时,就应该了解与之相表里的阴经;了解了阴经,也该相应地了解与之相表里的阳经。 “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这是一个省语,其后还应该有一句与这相对应,那便是“凡阴也有五,五五二十五阴。”《内经》的行文,多用省语,这一点要知道。其作用是,行文简约。为什么凡阳有五?据《河图》,天数五,地数五,天地有数二十有五。天地为圆满十个数,天阳奇数有五个,地阴偶数也有五个。地有五行,五个方位,人体有五脏,每一阳有五个数,五脏五行就有二十五个阳数了。同理,阴数也如此。也许朋友读此,就迷惑了。前边《内经》有言,阳者三阳,阴者三阴吗?怎么到了这里,就凡阳有五了?原来,三阳三阴是按阳气多少来划分的。这里是讲一脉之内有五个阳,分别来自五脏之阳。 “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 王冰曰:“五藏为阴,故曰,阴者真藏也。”人有五脏,其真脏脉也有五,五种真脏脉象,上边我们谈过,这里不再重复了。如果见到真脏脉,说明病已经十分危重,“见则必败”,就是出现这种真脏脉预示着藏器已经败坏,“败必死也”,藏坏神去,人亦就死了。 “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胃为水谷之海,人生下来,就要吃饮食物,人若有胃气,说明病好治;无胃气则死。所以,后天之阳,常以胃阳为要,此便是“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的道理。胃脘之阳,即是胃阳;而胃阳最具代表性的穴位为其经之上的人迎穴。所以,常以切人迎穴与寸口脉之大小分别,来分析是阳病或是阴病或是平人。若人迎寸口脉一致,说明无病,是平人;若人迎比寸口脉大,说明是阳病;若寸口脉比人迎脉大,说明是阴病。 “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生死之期。” 阳者,主外,为卫分气分之病也,外邪来袭,查别则知病位;阴者,营分血分之病也,病在于阴,查之则可知生死,也就是能够区分病重与危。若以六经辩证来言,阳者为三阳病,阴者可为三阴病,外邪来犯,查阳,则可知是何阳经之病,那么就知道病处;若阴经之病,查之,则可料预后好坏也。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 三阳之病,可以候人迎穴;三阴之病,可以切寸口脉。寸口在手腕处,故曰三阴在的;人迎在颈部喉结旁1.5寸处,故曰三阳在头。如果寸口脉与人迎脉一致和谐,则为平人。 “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这一句说是,若能辩证清楚,知阳知阴,就能知道病之忌,也能明了预后好坏。王冰注曰:“识气定期,故知病忌;审明成败,故知死生之期”,也算得较切了。 “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谨”者,为谨慎;“熟”者,是熟悉。这一句的意思是,若能谨慎熟悉地得知阴阳,那么就能很好地把握疾病,就不需要与众人商议讨办法了。 2017年3月31日,磨砚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