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葱跟着碧娥到了那间后屋。那是间矮矮的土屋,外漆有些剥落,阿葱看得出来,墙是红色的土夯砌起来的。里面很暗,只有一扇窗。里面有张木床,有个四方桌,墙上挂着一盏提灯。 阿葱心满意足地环顾着这个十米见方的小屋。这后屋其实比自己在老家住的强。至少这墙上有漆,地上还铺着砖;不像自己住的那土屋,上下四周全是土。 南闸路口是小镇南闸口的交通要塞。往北去是一条大马路,据说是专门为备战而修建的;往东去是广大的农庄田野,供应着南闸口镇丰富的五谷食粮和瓜果蔬菜;往西去是南闸口镇中心;往南去是另一个繁华小镇。 南闸路口东边坐落着一整排住家,招娣家是最靠北的一间。边上十几米处有一棵巨大的古柏,常有行人在那里歇脚。招娣也就以她的有利地形、各色茶水和祖传的羹汤小点吸引了远近行人,招待八方来客。以前有人看着招娣家生意红火而眼红,曾经在大柏树底下摆摊想分口饭吃,不料人们宁可多走几步到招娣这边来也不愿光顾不合口味的汤茶。尴尬了些日子,只好自行收摊。 “才知道我的不容易呀,”招娣半翘着嘴巴说,“这边的人嘴巴可刁了!” “行了,人家收了,别赢了还不饶人。”招娣当家的,大林他爸说了她一句。 那天晚上,招娣特意做了南闸口特色面:软油香湿面,面条里加了肉、蛋和香葱。近来由于大林不回家,招娣已经有时日没做这家常面了。今天家里来了个“半成员”阿葱,招娣心里有些家景重振的欣喜,所以就做了这道面增加点喜气。阿葱坐在碧娥和二林中间,吃一口面条,就一小口湿汤,口感和香味都是他从来没有尝过的,吃起来那呼呼的声响就更带了点香香的劲。 “好吃吧?”碧娥看着阿葱的陶醉样,笑着问。 “好吃!”阿葱回。 “大哥最爱吃这面了。” “你有个大哥?他在哪儿?”在美味里陶醉得没有了世故感的阿葱问。 “不提他了,就当没这人!”招娣含着满嘴面条说。 碧娥还是耐着性子告诉阿葱说,三个礼拜前,北闸中学的红卫兵来到他们家,说二林已经代表自己和全家,除了大林外,加入了北闸造反先锋队。在这之前,大林自己加入了南闸革命护卫队。这两派是针锋相对、水火不容的两派。当天大林回家,一听说家里人一夕间都成了对立面,大发脾气。 “你存心和我作对是不是?”大林问二林。 “作不作对,我们那个班全都加入北造先;你那个南革护本来就不怎么样!”二林平生第一次没有做大林的影子,第一次反叛自己的哥哥。 大林二林在那里吵架,招娣出来尖声叫停:“别吵了!家里入了什么派,你跟着不就行了?那什么南革护的,我看贼头贼脑的没一个好人样!” “就是!”二林附会。 大林闷闷不吱声,当场收拾自己的行李,第二天一早就不见了人影。 “脾气像我。”一直在一边默默吃着面的大林他爸冒了一句。 “敢情你还觉得光荣啊?”招娣马上顶过去,“是不是哪天你也这么着出家门啊?” “我说我光荣了吗?我说我要出家门了吗?”大林他爸反问。 就这么着七嘴八舌,最后还是碧娥出来解架。“有客人在这儿,咱还是说点别的吧。” “怕什么,反正他也听不懂。”二林嘟鲁。 “相信我好了,他很快就会听得懂的。” 碧娥说得有道理,经过多次的翻译对话,阿匆慢慢发现南闸口和韩庄虽然离得远,话音差别很大,但是音和音、话和话两头是有对应的。韩庄的一些个音总对应着南闸口的一些个音。没过几天他就能连听带猜听得懂好些日常的话语。 “你在老家只种庄稼不做别的呀?”招娣边洗碗边问,她的普通话比阿葱的闽南话进步得快得多。 “回婶儿,我还会做点儿木工。”阿葱帮着收拾。 招娣一听阿葱会些木工活,喜上眉梢。 原来大林他爸就在离家不远的一家合作木材厂里当木工,活儿很多,人手少,他又有肺气肿的毛病,一发作就咳个不停。家里两个男孩打死了也不愿意去学木工。这下正好,来了个好帮手! 真是好人有好报!经历了几多内外闹腾和交困后,阿葱的不期到来使招娣这个信念重新坚定了起来。她看阿葱初来乍到没着落,主动接济他住的地方,当时心里是动了一下:多个小伙子在家总是好,关键时候能顶得上。没想到阿葱争气,还真的会木工! 上集:中篇小说《阿葱寻妹》四 下集:中篇小说《阿葱寻妹》五 女人心弯 敬请关注《南闸口 --- 阿葱寻妹》。小说寻求各项可能的海内外合作发展(英译等)。我的电邮:qianqianwxc@gmail.com 谢谢! 做得太过分! 刁兵张晓峰 39 我命令你不准死! 《小女人》:每个女人生命里都有一个仙 做调查问卷,四十分之一机会赢100元… 《怀念战友》三版本 《山音风彩》再创佳绩;五个月内四度获奖 昂头的离开低头的留下?外议你就能不阿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