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纯如母亲张盈盈的书《张纯如:无法遗忘历史的女子》终于到了北美这家我每周光顾的书店,再一次把一份无法忘却的历史展现在人们眼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近半个世纪后,历史走到了这样一个节点上:一个美籍华裔女孩,从父母口中得知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难以释怀地在她周围的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市立图书馆——寻找资料,却找不到半点南京大屠杀的影迹,甚至在世界史教科书里也没有记录,她的老师们也全然不知这件事。 天地有正气,其道妙难言。冷暖交织的历史选中了这个正直勇敢、敏锐并充满同情心的女孩,让她挑起了向西方世界揭露历史真相的艰巨重担。炎黄子孙中,精于英文的人有许多,精于英文又侨居海外的也不乏,但是最后是张纯如成为了半个多世纪徘徊不散的南京几十万死难英灵的使者。 说必然也偶然;说偶然,也必然。张纯如出生在美国一个中国文化精神浓厚的家庭。这个浓厚的中国文化精神首先来自纯如的外公,一个一身中国儒风侠气的男人;接着来自纯如的父母。这两代人,经历了中国半个多世纪的战乱、耻辱、辛酸和苦难,对中华文化和精神有着执著的坚持。这些,是张纯如生命里最初的丰厚养分和坚实根基。张纯如很小就以自己的中国背景而自豪,她曾在班上兴奋地分享中国的年俗文化,也体验了许多中国儿童都经历过的养蚕奇观。遥远又古老的中国,神秘地牵引着她人生的轨迹。张纯如和中国之间既系纽带又存距离的关系,她的本土英文,她高昂的写作热情和天分、责任感、侠义心肠,所有这些,终于将她推上了南京大屠杀受难者代言人的历史大舞台。 儿时从父母那里听到南京大屠杀的事情后,张纯如曾疑惑:这是真的吗?后来她进一步去搜寻了解,触目惊心的图文使她无法其若无事地袖手走开。和犹太人遭受迫害屠杀的丰富文献形成鲜明对照,南京大屠杀的著述是那样贫乏,张纯如感到自己义不容辞。日本的一再否认使她愤怒,她必须为那些默默死去的人们喊出声来。 为了使这段被掩埋的历史曝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张纯如不仅遍寻美国有关的大图书馆资料库,还走遍两岸三地,采访大屠杀的幸存者。那些年迈的人们见了张纯如,充满了无人申冤死不瞑目的激动。张纯如甚至还采访了日本老兵,看到他们也有正常人的一面,正如知名历史学者里察·罗德斯在《张纯如:无法遗忘历史的女子》这本书的导读里所写的那样:“即便是我们眼中邪恶之人,犯下再恶劣的罪行,也是人类无限可能的体现。即使那些罪行使我们闻之胆寒,它们终究源自人性。” 从写作到出版发行,张纯如冲破重重难关,承受了诸多压力。《新闻周刊》曾一再推迟宣传选载她的书。日本右翼分子对她施行威胁。勇敢的她坚持了下来,她成功了。因为她,世界知道了1937年12月日本在中国南京犯下了怎样的滔天罪行,他们是如何丧尽天良,中国数十万无辜百姓如何被杀、被奸、被剖剐、被活埋! 良知作家注定留名,他/她的灵魂注定被延续。张纯如辞世不到一年,她的塑像竖立在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前。张纯如,她注定是南京的贞女和人类的英雄。她忘不了那段撕心裂肺的苦难历史。她自己,也成了别人不能忘记的珍存,成了世界华人的一份共同遗产。 张纯如和她的《南京大屠杀》 这天,我来到书店,怀着无比的敬意和不能遗忘的决心,买下张纯如母亲张盈盈所写的这部书。 捧着这本书,读到张纯如对那些大屠杀幸存者的描述,我心里是另一种难言滋味。为什么那些已年迈了的大屠杀幸存者生活困苦,默默无人知?为什么近在咫尺的同胞不能够站出来为他们呐喊?有缘更有心的张纯如万里来相会,而母亲的文字和声音是女儿事业的继续。 作为读者,我由衷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和这对可敬的母女站在一起。这项事业——不忘历史,揭露真相,捍卫和平——是人类共同的良心、同情心、正义和道义的事业。这项事业需要决心和勇气。只有这项事业胜利了,人类才有希望防止惨无人道悲剧的再度发生,才有希望共同拥有真正的安康幸福,民族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往前走。 走上健康之路 (1) 生日感言 (附图) 小议“贞”:读文章长篇小说《失贞》有感 春到佳思地 一句话概括我的日常人生 编记:“恨不得把所有稿件都发表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