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舒婷见过一面后,我打电话给父亲,才知道母亲应该是第一个写舒婷诗评的人。她的舒婷诗评文章就叫《珠贝》。那时候舒婷的诗歌还在油印阶段,她的油印诗集叫《心歌集》。据父亲回忆,那时因为思潮极左,有受左思潮影响的人读不惯舒婷诗,觉得这样的诗应在批评之列。妈妈读了舒婷油印的《心歌集》,非但没有随流批判,反而是大加美誉。我这里就抄几段吧: 《致橡树》一诗,回答什么叫爱情和爱什么这样两个问题。这首诗构思的特色是整篇都用比喻来写。诗的主要形象 ------ 橡树和木棉,是雄壮伟岸的,使这首爱情诗具有一种刚健的格调。 艺术就是一以当十。宁可把几行诗压缩成一行,绝不把一行诗拉成几行,这才能使诗成为芳洌的陈年佳酿,而不是村醪薄酌,含水过半。舒婷同志是很注意向这个方向努力的。 像《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一诗的构思,就完全超越了生活的常情常理,非但以无生命之物拟人化为感情丰富的有情之物,甚至那无影无形的理想、新的事业的起点,竟也都拟人化为有情之物。……《珠贝 ------ 大海的眼泪》一诗的想象更为瑰奇 ……珠贝一会是大海这位英雄失恋的眼泪,一会又是大地这位少女迎接情人的怀中的金枝玉叶;接着诗人的想象更驰入宇宙的时、空,神与物游,思接千载。 舒婷爱用比喻也善用比喻。她的想象有着能引起读者丰富联想的特色。她就像一个好的导游,在一个恰当的角度打开一个窗户,让游人自去看那无尽的美景。 母亲也指出了当时舒诗的一些不足,末了母亲写道:以上是我读她的诗作之后欣喜之余写下的一点感想,就正于读者和舒婷同志。(写于1979年) 母亲的诗评《珠贝》手稿很长,分析很细,后来收入《清毓文集》。底下就是《清毓文集》扉页关于母亲的部分介绍: 杨清毓,晋江安海人,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先后执教于北京电影学院、安徽艺术学院、泉州华侨大学、晋江电视大学。曾任安徽人民出版社、安徽省文联、安徽文艺出版社责任编辑,晋江市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 母亲的专业是古典诗词。我在家的时候,母亲和我提到并赞誉过舒婷。 妈妈在厦大和北京电影学院 母亲和厦门姑 链接转载:壮观!德国千余裸体人士全身喷红漆作艺术模特(高 做好你的本职工作 中篇小说 情尽向阳坡 十八 舒婷诗赏:三角梅,双桅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