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人生系列之一
曾几何时,上网被视为不务正业的浪费时间;网上活动多的人被视为网虫。可是当电影、音乐、阅读、贺节、资料、旅游、商务、买卖、看病乃至汇款等等都可以在网上完成时,网络俨然成了与网下平行的生活方式。 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冲击只是人类网络生活方式对传统生活方式冲击的一个方面而已。
一个阶段以来,出书易卖书难已经是显而易见而又无可奈何的事实。 去年秋天从国内回来时,在飞机上顺手拿了张报纸,一打开,一行标题映入眼帘,大意是:出版社都在为单本书销售过一万册而奋斗。
同年十一月中国新闻网转载竞报的一篇文章,里面刊登了对中国几位颇有代表性的网络作家的访谈。几位作家对中国图书销售低靡发表了近似的看法。除了盗版问题外,图书市场不成熟,国人对文化的淡漠被认为是主要原因。慕容雪村对网络作家能否富裕起来表示悲观。他说:“中国最富的作家是郭敬明,他大部分的钱还是通过生意赚来的,不是靠写书。一个悲哀的事实是:中国人越来越不爱读书了,小说类的作品,卖到三万册就算畅销书,这对我们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简直是个耻辱。” “在这个以经济建设为纲的社会中,诗人和小说家都是无聊的废物,他们的作品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指望他们发财,还不如指望天上掉馅饼。”
我想,所谓国人文化淡漠应该只是过渡现象。作者拿出什么样的作品来才是比较长期和根本的。几年前国内出了一本书叫《狼图腾》,我知道许多人都收藏了这本书。为什么?写得好,打动人。
书籍难卖,网络对书籍市场的冲击也是个不容忽视的原因。网络小说注重点击,事实上造成对短期热烙的追求,丧失了作品内容的厚实深刻和形式上的精益求精,因此也就丧失了作品本身的长期价值。读者们读完了就满足了,大都不会觉得有收藏那小说的必要。
曾经听说,国内网络作家有年收入十万甚至百万以上的。听上去好不吸引人。自己到网上去逛了逛,有所谓驻站作家,签约作家等等,他们到底有几多收入?读了网络大牌作家的自述,那些疑问自行解答。
事实上也有人问过我类似的问题。我在某网站发过小说,当时有人评论:都说在网上写小说能赚不少钱,你赚到了吗?
我在国内外网络发表文章和各类作品,很早的时候就接到了若干网站的邀请,要我替他们写东西,说是有酬写作。其中有相当知名的小说网站和博客网站。我写信过去问,回复大约都是,我们让你写什么,你就写什么。 我没有再问下去。因为实在是喜欢自由自在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大概也就因此丧失了可能的赚钱机会吧。 最近还有网站来问,不过那酬劳就低得简直可以忽略不计。它用这一丝酬劳来买断作者的版权,我怀疑有哪个网络作家会欣然接受。
中国网络文学十一年,各种争论意见也此起彼伏。一个比较积极的现象是传统文学对网络文学的接纳。中国作协开始重视并接收网络作家加入。 我个人觉得两种文学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有人说 《哈里波特》是商业,是时髦,而不是真正的文学。然而它能创下百万销售并进军影业及域外本身就说明了它的价值。按照这个思路,传统作家和网络作家之间应该能做到所谓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事实上两种作家也很难决然分开。网络作家不是什么怪物,他们是作家的一种。我不清楚男作家们的追求,但是我想许多网络女作家大概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张爱玲、琼瑶一类被女同胞们常挂嘴边的作家。我读许多网络作家的作品,文笔实在是好,文思也很飘逸。 大部分的网络作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见诸铅字,升堂入殿,永久保存。不知道人类生活方式的演变将如何影响这些网络作家的梦?如果人们极其便捷的就能从E网上获取他们的精神享受和需求,那么相对笨重的纸质书刊的天地能还有多广?除了极其特殊的书籍 (工具书,教材,极精彩的文艺书等),一般图书的纸质存在的理由所剩几何?
很难不问自己这个问题:网络作家是否事实上在挖着自己文学梦的坟墓?如果真是,又奈何?面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网络作家似乎也很难掌控自己的笔和命运。
两年网络创作经历和见闻,从我个人的角度,我的体会和认知大致如下:
第一, 读者不买书并不能简单等同于读者文化淡漠。读者如今有更为经济便利的文化媒体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
第二, 金钱不再是衡量作品价值的主要标准 (其实也许金钱从来都不是衡量文学价值的主要标准。中国古代的文学家们有许多清贫的)。网络上的受欢迎程度本身也是重要指标,尽管这个指标和正统文学标准有一定距离。
第三, 收获的方式是多种的而不是单一的。条条道路通罗马;文学路,人生路。网上文章写的好, 作品能受读者喜爱,能有积极的社会人世影响,同时又能满足作者自己,写作的乐趣和所谓目的已实现在其中。尽管或许无缘文学桂冠,大概人生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第四, 百万豪卖始终都无法抹去、替代那些在文学荒野里默默耕耘的文豪们。
最后,网络作家既然也是作家,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之一种,那么应该担当起这个使命来。从内容到形式都应该展现出更高更深更善美更精粹的追求。
还有其他,待下一集再叙。
我家的保姆和装修工 (中篇小说 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