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开中国文化图书中心!"
来美国时, 身上只带几十个美金, 却在潜意识的深处带了满腹的 “中国梦”, 更具体点老实点说, 就是让中国文化蜚声美国的梦.
来美之前, 曾在一家很特别的教中文的学院工作过. 说它特别, 因为它的学生来自世界五湖四海. 虽然那时的中文热还没有现在这般热烙, 但是已经很有苗头了. 我的印象, 那时来学中文的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基于对中国文化的喜爱或兴趣, 这些学生基本都是自费来华的. 我有个很好的朋友, 她有位学生有中国血统, 想接触中文和中国文化, 于是年纪轻轻的就自费来中国作短期中文进修. 就在那短期里, 他爱上了我这位朋友, 他当时的老师. 很快便成就了一段美好姻缘.
虽然在学院里我说不上是一个很出色的中文老师, 但是心里很喜欢这份工作, 因为它很有意义. 隐约觉得自己象在做一种文化桥梁的工; 能传播自己民族的文化是很荣耀的事情.
一直熏陶于陶醉于中国文化的我, 带着这份工作和文化的背景, 来到了美国.
来美不久, 经朋友介绍, 曾在一家台湾人办的中文学校当过秘书.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海外儿童中文学校. 当时中文学校没现在这么多, 感觉校长有很高的文化抱负. 她资金雄厚, 我真是羡慕她有这份资金施展自己的抱负, 实现自己的梦.
我的中国文化梦在我打工的那家书店里得到了切实的发展. 书店小小陈旧的店面挤满了书架. 我们当时有个特别的英文图书部, 上面全是英文写的有关中国文化方方面面的书. 就是这么一块极小的地方, 吸引了许多的美国读者. 总有美国人来买有关中国文化的书, 其中佛教, 中医, 中文是重点.
有一次坐在门市上, 突然就出神的 “想入" 了 "非非”: 我要办一个中国文化图书中心! 心里还出现了一幅蓝图, 中心应该是什么样的: 从周口店, 到北京的天坛; 从农耕, 周易, 到中国的哲学, 文学, 艺术, 建筑, 医学, 气功, 武术….; 从农耕, 孔孟, 到中国历代民族英雄, 到近代中国的思潮……中心里要不断的播放 "梅花三弄" 等等古曲和中国的大好山川, 风土人物, 包括民宅各在内的各式建筑传, 传统京剧舞蹈......
不久以后, 我 “梦想成真”, 开了我自己的书店. 谋生是其表面的意向, 深层却是我那不灭的中国文化意识: 中国文化太恢宏美好, 而世界上还是太少的人知道, 更不用说理解. 文化梦象一锅热水, 爱国则是她底下的柴火.
店面里几乎一切设施都是从前身的录影带店继承过来的. 只有一些不算太旧的架子, 没有播放电影的设备, 没有立体音响, 没有周口店模型, 没有..... 书店生意非常的艰难. 我不知道应该把它归因于命运还是什么. 自己, 一个打工仔, 能有什么大资本呢? 我才知道, 包括 “文化中心” 在内的貌似清高的上层建筑, 没有经济基础是不灵的.
在书店开张的最初几个月, 为了维持最基本的收支平衡, 为了生存下去, 我就利用开店前的一个半钟头, 教起中文来.
** 附录: 我爱梅花三弄
不知你欣赏没欣赏过一盘叫做<梅花三弄>的中国古曲音带,它是由彭修文改编并指挥的古曲交响乐。里面十首,无不精粹极品,我喜欢彭修文的这盘作品因为,虽然里头都是人们耳闻能详的古曲,但是他注人了崭新的风格:更宽泛多层次的音域、更浑厚的音量,从形式上简言之,他融入了西洋音乐的成素,给这些古老的旋律注入了更大的灵魂力量。
<梅花三弄>是首编钟协奏曲,我所知没有人用编钟来奏它唯有彭修文。全曲展现了一种执着的追求和希望,也可以说表现了一种不放弃的情感、信念和爱, 且是一波高过一波。
<阳关三叠>相反,虽然有其它乐器协奏出寥廓的意境,箫鸣出的主题旋律却凸显了挥不去的哀和愁。
<月儿高>是一首难得的气势磅礴阳刚之作。
小提琴的<二泉映月>保留了二胡的百转千回的韵律,同时具有比二胡更宽的音域和表现能力,我感觉整首乐曲简直就象是作曲者人格精神的外化,虽有哀怨、深叹和遗恨,精神却是坚强的和深具韧性的。
是这些典型的中国古代风格的曲子包容了西洋交响乐之形式,还是交响乐的模式包容了刚柔一体的中国音乐之魂?这是个有趣的问题。有一点可以肯定,尽管有西洋乐器的介入,这些古曲的华夏灵魂基音基调不变,她每每将我带到泰山之巅,孔府门前松青柏萃;她将我带上明镜天池,带进孤烟大漠...但是首先,她总是把我带回童年。
我书店的一位台湾顾客, 我知道他支持台独, 却特别的喜欢我的这盘带子. 由于是老带子已经不再版, 在他的请求下, 我帮他转录了这盘带子. 他非常的感激.
我的中国梦(六)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长篇叙事诗 - 我的五千年中国 (配图)
这样的读者评论
在路上 (二) 厦门, 我的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