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意象,本是古代乐府诗的题目,多抒发离别哀伤之情。为什麽以“关山月”为题的古诗多抒离别哀情呢?答案不难找到。“关”指关隘,军事要塞。而重要的军事要塞往往处在国家的边疆地段,如阳关、玉门关、嘉峪关、山海关等。边关总是远离家园的。从军赴边,离开父母妻儿,书信交通不便,此去何时再见?于是,戍边成了中国古代一大情殇来源。
要造就“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防卫效果,城关一般要依山险而筑,才能有“隘”(狭小而险要处)的效果。关和山从此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新意象。关山坐落高处,抬头便见一轮明月,于是,关山又和明月一起,浑然而成另一个意象。如果说“关山”意象雄浑或雄浑加苍凉,那麽“关山月”就是以“苍凉”“哀伤”为主要特征了。 李白有一首五言古风《关山月》,写的就是戍边之殇。诗中写道:“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短短二十个字里,涵盖了“关”“山”和“月”。接下来还有几句:“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李白的《关山月》,是一首典型的戍边加闺怨诗,苍凉浑厚而带绵绵不绝的哀叹。 除了李白这首五言,古诗词触及关山月的还有很多:戍边、从军、别友、出塞、闺怨等等,比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不仅诗词,“关山月”作为一个悠久深沉的文化概念和艺术意象,也存在于中国的传统绘画和音乐中。狼烟烽火休无日,家国一体归无时…… 关山月的意象,把它抽象起来,便是天地人的意象。“月”是天,“山”是地,而“关”则属于人。这三个方面是一体的。“月”虽是天,却不全然高高在上,相反,它承载著人间许多的无奈和无尽的慨叹忧愁。关依山险而建,显示了人对地的依赖。由天到地,由地到人,再由人回望天。一曲“关山月”,一个具体生动的意象,体现一个深邃高远的寰宇,是何等柔软的感性,又是何等刚硬的理性;何等的个人,又是何等的普世!
小说最新:
长篇小说《又见洛阳》18 同是逃难人 长篇小说《又见洛阳》19 中途离散 长篇小说《又见洛阳》20 魂留淮水 散文原载中国南方艺术网 http://www.zgnfys.com/a/nfwx-55392.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