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只是一个灵魂仍然寄寓在肉体里的中国读者有感而发的结果而已。人要脱离血肉的匡囿而言语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假如人人都可以那么超越,那么抽象,那么冷宁,那么,至少有个现象会发生:文学会从地球上消失。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很丰厚深刻的一句话。这里没有特别的是和非,这句话只是老实地说出了那么一个难以超脱的客观事实。 我只读过龙应台的几部单篇和部分《大江大海1949》,我没有动容。不是不想,而是动不起来。 客观地说,龙应台的作品聚焦点满高:个人价值,自由平等,文明,多元……等等。 这些都很进步,很美好。但是读龙文,虽然其主题多涉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历史等等,读起来却没有亲切感,恰恰相反,字里行间的冷漠叫我骨寒。 为什么? 因为龙文针砭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性,是站在一个自身其外的角度来写的。换句话说,她的行文和语气,让我觉得她是站在一个外人的角度在说事。 不能苛求,可那样一种对堂皇观念的“亲近”和对草根民族的泠然,价值观再好,无关痛痒,叫我如何能动容? 第三者冷观也可以很好,只是要真切。 《中国人也是有名字的》,是的,相信当今许多中国人都知道这点。读汶川地震的网上网下报道,那一阵,我常常是视野模糊的。那些已经死去了的英雄和那些还活着的平凡人(我在和讯博客有位朋友,汶川大震后他就停止了博客而投身学校的灾后重建。他最后的几则博文不是别的,而是一个个遇难了的师生的名字……),他们深懂得这句话的含义,他们是用生命去为那句话作诠释的。 龙应台那篇文章以二战为例,以她相当熟练老道的比较法试图去解析中国人如何之健忘、麻木和不把自己当人看。可在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看来,我念小学时就知道了南京大屠杀,这就是中国人没有忘记的结果。八零后诗人李成恩的长诗《盐官》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在博爱和乡仇之间苦苦挣扎的情形,更是中国人没有忘记的新鲜例子。不过李成恩诗已经超越了冤仇情结而展现另一种博大心胸。这种切肤的挣扎叫我动容。《中国人也是有名字的》一文后来更具体引用了一位叫王孝廉的对一本叫《恶兵》的战争回忆录的介绍。 那段介绍深具刺激性,因为它写到评论者所认为的原书作者对中国女性的深度侮辱。龙应台建议懂日文的中国人去读读。她说: “我很希望王孝廉误读了这本书。但是我知道,如果他所说的只有十分之一是真的,换成欧洲也会成为严重的政治事件:《恶兵》这样的书几乎不可能在德国出版;真要出版了,後果就不仅於“解聘”而已。有自尊的犹太人不会容忍这样的民族污辱,有良知的德国人不会漠视这种寡廉鲜耻的心态…… 为什麽中国人就无所谓呢?“ 我纳闷,《恶兵》在中国大陆出版了么?抑或是在台湾出版了? 我还纳闷,中国人心底打从“八年抗战”而来的情结真正解开了么?我知道我很久都没解开。硬解开,不是因为忘却,而是因为,因为我信仰的主耶稣居然教导人们要爱你的仇敌!中国人不是无所谓,而是很有所谓。假如《中国人也是有名字的》的作者用心去触摸中国人的脉搏,用情去细细体会她的痛处敏感处,她写出的或许会是另一种文章。至少,我是不忍将那段侮辱中国女性的文字如此这般的引用出来。 《红灯记在台北》 是一篇相当不错的文章,至少前半篇是。我喜欢前半篇是因为它写的我理解,我感到亲切,凭着这份亲切我相信它的真实性。我也为红灯记原汁在台北上演而鼓掌。我也为人们终于能够从纯艺术的角度来欣赏这出戏而感到欣喜。我也深觉主持这桩事的台湾人和大陆人的大气和了不起。但是写到下半部分,那种陌生感和冷漠感就又上来了。因为作者无形中又开始从单纯的、具体的和亲切的事件中发挥开去。那些发挥也许是这篇文章真正的灵魂,前面那些只是铺垫,但是在我看来,它有些不着边际。从一个两地分隔的痛苦民族的温馨弥合,硬是又讲到了价值观,讲到个人对整体的抗争,如此等等。 字里行间还隐晦地流露出台湾人相对于大陆人的某种优越感。 我喜欢台湾人,我看到他们由于种种机遇而先行于大陆人的地方,我看到他们的成就。事实上我的许多大陆朋友访台后都由衷称赞台湾,我听着,也由衷好奇进而兴奋和欢欣。台湾人中国人在我感觉上是兄弟,没有所谓此长彼短。换句话说,兄弟谁搞得好都值得由衷的高兴。这是一种很自然朴素的感情,没有谁教育我。 也许那些个人价值的观念优于人间的狭隘情绵,也许人觉悟提高了就能够超越许多民族的疙疙瘩瘩。但眼下的我还没有办法做到这点。我更喜欢《酒干倘卖无》这首台语(也是闽语)歌所唱出来的人和天地家之间的联带架构: 没有天哪有地 没有地哪有家 没有家哪有你 没有你哪有我 这是一份难以泯灭的归属感和感恩心;这个归属感和这颗感恩心与自由民主、人人平等等普世意识完全和谐。 人本来就可以既是民主主义者也是民族主义者。中国的孙中山,美国的托马斯.杰斐逊,波兰的亚当·密茨凯维支,捷克的扬·阿姆斯·夸美纽斯,乃至匈牙利的裴多菲……顺便提一句这里面有几位是诗人。他们的诗歌之所以感人,和他们为民族和自由的奋斗牺牲分不开。 回过头来说,我知道很难勉强,毕竟龙应台不出生于大陆,她有她特殊的经历和苦难,希望龙文有黄土情本身就不公平不客观,甚至还有几分残酷。作为读者我只能说比较遗憾。龙文里多所人论,站在第三者立场的人论,欠乏对这块土地的真切理解和敦厚人情。我知道我也很难,因为热心来读龙文,末了我的心是却是冷的。 最后我想说,除了烧杀抢掠那些事,没有什么大是大非,只有人情冷暖。说到人情,就再叙几句:一个有人情味的读者,会站在作家的角度立场设身处地去阅读和理解。做为读者是这样,提高到一个一般人的高度,也是这样。大概这本身就是暖人情吧;大概这本身就是人性的超越吧。 从善如流总是好的。算是自勉,也算是共勉。 血热水醒:有感于龙应台女士的北大演讲 刁兵张晓峰 31 狠心的 濒死体验:介绍 《天堂教我的七堂课》 我看肖艳琴事件 让它们被地狱永火操一千年! 感恩节,感恩节,感恩个啥? The Last Struggle (这是最后的斗争) 有感: 《德蕾莎修女对人的评价》 昂头的离开低头的留下?外议你就能不阿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