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时间以来,心目中自己的民族是刻苦耐劳、仁厚宽和、忠勇并富于爱心的。
因了公司副总裁的慷慨相赠,我有机会阅读了陆启发的著名回忆录《双喜》(“DOUBLE LUCK”)。
读了前几页,我就忍不住心酸落泪。
一九四四年新年尹始, 一个两岁半的小男孩,几日之间父母双亡,使他沦为不折不扣的孤儿。 什么是孤儿?不光是没有父母;而且是,没人照顾,没人要,这就是孤儿。 孤儿的心理和感受透过回忆录掌笔者的细腻笔触难以言喻地描绘了出来。
父母双亡后的四个年头里,陆启发过着悲惨的生活。他是家里老小,他上头有三个哥哥,一个姐姐,都成年了。另外还有一个叔叔。都是很亲的亲人。
居然没有一个亲人愿意照顾他,愿意承担把他抚养大的责任。
小启发三岁就饱经并懂得了人间炎凉。他尽量地少吃,他尽量想帮忙,他还想常常躲起来免得人看见他心烦,他尽量少说话。他只有一个随身的好伙伴:一只小蝈蝈。他和它对视,互相体验着饿的滋味 ……
难道那些成年了的兄弟姐妹和叔叔们就不能商量出个妥善的方案将这个年幼的孩子养大成人?难道他们看着孩子无依无靠忍饥挨饿就没有半点恻懚之心?
孟子说过:人都有恻隐不忍之心。这个孔孟之国的国民们的不忍之心哪里去了?
后来陆启发被两个他称为“共产主义者”的用几百斤大米买了去。那之后的两年岁月里,据作者的回忆录,大致是作者一生里最黑暗的时候。书中描绘了这对“共产主义者”父母如何虐待他。
《双喜》是部感人至深的作品。 大概由于幼年的伤害太深,作者在书中没有特别地流露出对中国的归属感和感情,尽管他有一位和他深深相爱的对他有着救命之恩的姐姐。他十岁逃到香港,十三岁移居台湾,二十八岁移民美国。他在美国有了全新的成功的人生和事业。
电视剧《闯关东》里有一个情节,讲的是一个日本孩子得了所谓传染病,被日本兵抬到荒郊野外准备烧了了事。被中国人救了起来。这家中国人不避风险,冒着村里之大不讳,以人道为重,硬是收养了这个落难的日本孩子。 那细细的情节,看得我掉眼泪。
我这心里就犯了拧了:同是中国人,在不同的作者笔下,缘何如此不同?哪个更真实?还是都有真实的一面?
我也是中国人,就自己对中国人的一点自我剖析,中国人,至少在陆启发的那个年代,就是有着温情血亲,冷血外姓;只顾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一面。孤儿陆启发由于年幼只能有求于人,对人没有帮助,在他的近亲们看来无疑等同于外姓和他人。
我认为这是中国人冷血的一面;冷血丑陋得我不愿意直面。 大概,这也属于鲁迅先生笔下中国人的麻木不仁的一种吧 --- 希望不是更为严重的人性弱点。
由于根深蒂固的血亲观念,你很少能看到中国人象美国人那样去慷慨地、欢天喜地地、热情地收养外姓甚至外族孩子。
站在高一点的层面看,中国人的人性弱点也属于全人类人性弱点的范畴,因为,没有一个民族是没有弱点的。 当然,也没有一个民族是没有优点的。中华民族,在我心目中,她仍然是刻苦耐劳、仁厚宽和、忠勇并富于智慧的。
拿着陆先生的书,看着那封面上两个着半个多世纪前的老式服饰的孩子,我感觉到,有如海外的某一类有关中国的作品,裹小脚啦,留长辩啦,大小老婆啦 ……该书当然并不能代表当代中国的风貌,作者大概也并无此意。但是书中所间接表现出来的中国人的人性弱点问题,在当代中国仍然深刻地以不同的方式存在着,表现着。
我比较喜欢从人性的优点方面切入去描写中国人、一般人,但是并不表示我对人性的弱点全然无知。人性的弱点有着另类的对人自身的憾动力。我想,一个心理健康的民族,应该有着足够的胸怀和坚强的神经面对自身的弱点,并力求自我更新和长进。
天下兴亡,草民有责;人性兴衰,匹夫有义。围绕人性性善性恶人类智者们有不同的看法,以悲观主义哲学家们为代表的不少人在这方面是很绝望的。 属于儒家思想体系的三字经开宗明义则说:人之初,性本善。 它认为人的恶是后天的,因此后天的环境、习俗和教育特别的重要。我深信,相信也是许多思想者的心声:地上人性的净化和升华,光靠人自身的自我温习自我教育是不够的;它还得要借助天国的力量和光辉;天国的源泉。
百尝美国梦 (十四)大雨滂沱回家路
感谢你,不离不弃,一路相随
世界上有这么一位美籍华裔女子
真乎?假乎?最近对自己的笑比较敏感
有关“中国强权”和美国同事间的激烈争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