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饭时,我对小儿说:“宝贝,这几年来,我每次的祷告,神都回答我,神都帮助我。”
见小儿没有多少反应,我接着说:“比如说,这次回国,我差点丢了护照 ……”
正说着,他爸过来打岔,把我的话头打断了。
“后来呢?”等他爸走了,小儿问。
“什么后来?”我反问。
“你刚才讲的故事啊,我想听下去。”小儿说。
“哦,”我想起来了,“后来啊,我一祷告,就找到了。”
“就这样?”
“啊。”
小儿嘘出了一口气。“这个也叫故事?你就编这样的故事给你的读者看? 他们还觉得好?天哪……”小儿和我玩诙谐。
“孩子,我不是在讲故事,我说的是真事。”我的表情沉静,没有和孩子玩诙谐的意思。
“我最近,在读《约伯记》。”我告诉小儿。底下便是我和他分享的大致内容。
《约伯记》是旧约圣经里的一章,在《诗篇》前面。约伯是个很虔诚的人,本来生活得富裕安康,但是在神的几度测试后,他的信仰起了摇晃,他开始走向低沉和悲观,时常怨叹。他甚至诅咒自己的生日。
诅咒自己的生日,是什么意味?那不是抱怨、否定神的创造又是什么? 对于约伯信仰上的动荡,神用反问的方式开导了他许多,其中最突出的,神和他细数了自己的创造:
神创造了天地四极,月亮星辰,普照阳光;创造了电闪雷鸣,冰雪风霜;创造了高山大洋。
神创造了光明,也创造了黑暗;
创造了弱小的动物,也创造了强悍的动物;
创造了美丽,也创造了丑陋;
创造了资源,也创造了艰辛 ……
读这些,给我什么文字语言之外的体会?
这个整体完美的宇宙,是由许多具体的事物组成的。具体,它意味着可能的不完美。具体,它还意味着相对。快乐,要悲哀为它作衬托;美丽,要丑陋为它作照映;幸福,要痛苦为它作诠释。
“我”是什么? 因为生和死的困惑和恐惧,我一直都在思考“我”究竟是什么;或者说,我一直都搞不明白“我”是谁,是什么。 读《约伯记》前后的一天,我在祈祷。我祷告祷的深切处,常会以自称名字甚至自称“女儿”而不是自称“我”的方式和神交流 (各位大概都听过年幼的孩子以自称其名的方式和大人讲话)。而那一天,这样的祷告中我突然领悟,我不是“我”。天地中只有一个“我”,那就是神自身。虔谦只是神的一个创造,是神的一部分,是附件。虔谦活,或是虔谦死,对神的影响不比对虔谦自己的影响小。
经年的困惑恐惧,我终于从“我”的枷锁中挣脱了出来,我解放了自己。
有人说约伯的信是最真实的信,我同感。一个具体的,会生老病死的人,要信一个相对抽象的神,一定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意识点。 人在积极的主客观条件下容易信仰高昂,而在消极的主客观情形下则易信仰萎靡。 最重要的,是信的主心骨是否在。那主心骨在我看来,是对神信靠的良好意愿。只要有这信的主心骨在,不管经历多少坎坷动摇,最终仍会归依神的恩典。约伯在神的引导下,经历了信,经历了磨练,试探,动摇,迷惑,最后坚固了对神美善的信念,而神,也把原先的富足平安重新施与了约伯。
人是神的造物,这个起源规定了人所有的属性;有些属性高傲的人至今不认可。比如人是没有权力没有权利也没有益处责怪神抱怨神的,就好像我们创造出来的东西不好责怪抱怨我们一样。保罗在《圣经. 罗马书》第九章第20节里说了:“你这个人哪,你是谁,竟敢跟神顶嘴呢?”那就是为什么我们语言里有“恩典”这个词。恩典,是一个美善的造物对他的创造物所施的好。保罗在《罗马书》九章15节里引用旧约经文说:“(神说)我要怜悯谁,就怜悯谁;我要恩待谁,就恩待谁。”我们人所应该做的,就是相信神,相信神的好,相信并赞美他的大爱大能。
小儿信神。他很聪明,也很灵性,他听得懂我的关于“我”的稍微哲理化了的言语。他把我的哲理演绎为生动的例子。最后他点头默许说:“妈妈,你行!”
太阳雨
荣获中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一等奖(图)
剪影 ... 人生春秋冬夏
佳思地七十七号 (小说 全)
骊歌吉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