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两个多月前吧,海外传媒机构的专家采访了我,底下就是这个采访的部分内容。这个访谈录全文刊载于世界华人周刊网站、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及最新一期《世界华人周刊》纸媒上。 江少川:从现实之重里飞扬起来的浪漫心魂——虔谦访谈录 (一) 江:你的《百尝美国梦》系列写的是自己来美国后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曾引起读者的广泛好评,可能你事先也没有预料到,尤其是你初到美国打工的经历,历经坎坷,那时甚至于想到回国,最后在绝路处改行学习电脑程序编写。这些经历,都写在《百尝美国梦》系列中,是什么触动你想把那些经历写出来呢?动力在哪里?而且动笔以后一发而不可收,请谈谈你的想法。 虔:谢谢江老师!说来有意思,《百尝美国梦》的写作契机来自原来的海外基督徒论坛(后并入现在的赞美论坛,下称海坛),和我的基督信仰关系密切。那时海坛不很热闹,有一天我看到一位叫革命筒子的网上教友主动承担起网上带祷的任务,心里就涌上来一个冲动:我要写点什么来支持海坛。写什么题材呢?首先想到的就是来美多年来的那些经历。因为来美以后经济、文化、职业、事业乃至家庭等等方面的变化和碰撞太厉害了,那些经历自然成了我们那一代移民脑海里最深的记忆。而对我来说,那些经历还包含一个特殊的主题:基督信仰:我是在百尝美国梦的艰辛路上受感召决志信主的。 我在海坛和文学城同时上传《百尝美国梦》第一集。没有想到只贴一集,就收到热烈欢迎和反响。这个给我很大的鼓舞,我也很快来了感觉,上了路,过去那些事情像过电影一样重新历历在目。就这样我一口气写了十集。当时也只是一时冲动,并没有远大宏伟的写作计划。假如是现在,我会写得细致和精致许多,篇幅自然也会长许多。当然,角度、思绪和文风也都会有所不同。 江:你的长篇处女座《不能讲的故事》在博客上发出后,引起众多读者的关注,获得广泛好评,许多人都等着看新的章节,请你谈谈构思这部长篇的过程,芦花这个人物,在生活中有原型么?芦花的故事完全是发生在中国的土地上,与你移居美国没有关系,为什么你会在移民后萌生出创作这种题材的小说? 虔:我最早是写诗歌的,诗歌是我文学征程的第一步。在我文学生涯的年轻期,故事常不用文写,而用诗写。比如我2002年写的长诗《劫后之魂》和《超越》就是典型例子。这两首长篇故事诗大概都在四、五百行左右。《不能讲的故事》的最早原型是一首没有写完的、题目叫《她的故事》的叙事诗。那是一首爱情故事诗,写的是一个姑娘忘我爱情的故事。具体我记不清了,只记得是比较凄美的爱情故事。女人一般在这方面的想象比较丰富,我也不例外。 《她的故事》这首诗没有写完。我开始感到用诗歌写很细腻的情节和心理比较吃力,也有些“吃亏”。于是就动了把那个故事演绎成小说的念头。要写成小说,人物、故事、情节等等就要铺开,要有大背景。这个同样吃力。于是我就跟我的记忆要素材。这个记忆指的是小时候和爷爷奶奶叔公婶婆相处的那些日子,还有就是听他们和爸爸妈妈给我讲过的一些过去的事情。芦花的故事是很多女人故事的集结,芦花这个人物也因此是许多女人人生和人性的一个集结和提炼升华。《不能讲的故事》几乎穷尽了祖辈父辈给予我的所有素材和养分。 说到为什么我的长篇处女作写的是以闽南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为时地背景的故事,而不是海外题材,这个和我个人相当一段时期里对文学创作题材的特殊感觉有关系:在我本能、自然的感觉上,故国的题材从各方面讲都比较亲切、熟悉 (这个熟悉不一定指亲身经历,而是来自故国地理人文,含在血里的那种熟悉),也更加有一种文学所需要的丰厚度、纵深度、高度和纯度。我后来创作的以文革为背景的小说《痕》、《朴山男孩》、《银女》、《阿葱寻妹》等作品也充分体现了我的这个个人趋向。当然,2009年以后,我的小说题材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从海内渐渐转到了海外。这是后话。 (图超大,一下子粘贴不了,这是万维图片连接: http://blog.creaders.net/qianqian/user_blog_photo.php?action=4&cid=5755&id=24729) 诗集序 支持 TBN 中篇小说 玲玲玉声 十五 《玲玲玉声》到了关键情节...... 对传骆家辉中国人几点评价的思考(二) 张玉红:我眼中的虔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