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坚的心理感受里,这盏人行道上的红绿灯是有人格的,因而是有感觉的。他会感谢,会欢喜,会愤怒。他甚至会因为自己的特色——不像一般交通灯那样有黄灯——而有几分得意。三坚不以“它”相称,本文且称这盏红绿灯为二明。
二明对树十分敏感,树以形态和色泽向他展现四季的迭代。四季又以不同的效果反映在那些过路人和二明自己的身上。他也怕寒冷,也期待春天的归来。作为纯自然的存在,二明对“钱”没有感觉,更没有概念。 二明像人一样,会孤独,会寻求友谊。二明的好朋友便是他头顶的路灯。每当夜幕降临,路灯醒了,两盏灯便会“彻夜长谈”。 平凡的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直到有一天,街上突然空无一人,没有了汽车,也没有了从人行道上穿越的行人,四周变得一片静寂,没有变的在二明看来只有他自己。他孤零零地站在原地,“等待时间的变换,等待人群的归来”。
写到这里,作者笔锋一转,将视角改为伫望着二明的第三者——作者自己,一个独立街对面高楼处,透过窗口关注着二明的人。 从作者的视角和内心出发,文章对景物和人物心理及两者之间的关联有了更深层和广角的揭示。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是孤独的,孤独到要和一盏街灯对望。作者是慈悲的,他几乎就是一个相信万物有灵者。他通过表象,想象着街灯的内心;他从阳光下和雨点里体验街灯的冷暖;他从二明和一只小猫咪的偶遇里领略到那一偶温馨;他甚至体察到汽车尾气对街灯的骚扰。有趣的是,除了贯穿前后惺惺相惜般的孤独外,作者写到了自己和二明的某些共性:对两头狮子和金钱的漠然。 在那个一切突然消失的日子里,作者平日积蓄下的孤独感迸发了。他伫望街灯,想到世间所有个体的存在都无法摆脱孤独的命运,感伤欲泪。读到这里,我无法不联想到一千三百多年前陈子昂写下的《登幽州台歌》。同样登高,同样涕下,只是具体的情境有些不同而已。
这篇一千四百字的散文读下来,让我感到特异的,一是三坚对一盏普通红绿灯的细腻而敏锐捕捉;二是作者竟然会在文行一半时改变视角,物我置换。这两处独特行文,增强了一种立体的孤独感,也显示了作者对万物的体察入微、哲学认知以及悲天悯人的终极善良。《红绿灯》也不乏诗意的闪烁,比如写到夜幕降临,街灯醒来…… 如果说给作者提建议,那就是最后几段讲人生道理的文字可略去。《红绿灯》字里行间已经溢满人生沧桑,读者会从中得出各异的感悟联想。这样文字的虚实、含蓄和张力都会增强。当然,这只是就文学说文学,有时因为某些特别的缘由多写几句也是可以理解的。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Ojx_DivlfR-XX1vqjG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