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冬雪儿 at 2010-2-26 07:28 AM: 冷硬与荒寒——中国当代文学的基本特征摩罗 最近一年多时间,我一直在读一批当代中国作家的作品,其中有刘震云、张炜、余华、苏童等人的绝大多数作品,.. 这样的气质决不是某几位作家某几部作品所独有的气质。在我的印象中,这就是当代中国文学的整体气质,而且,这种气质在越是优秀的作家身上表现得越是显著。这一事实不仅令人惊讶,而且令人悲哀。应该说,这些优秀作家都在漫长而又艰难的努力中找到了一点什么,他们形成这样一种冷硬荒寒的文学气质乃是得自于生活的暗示。生活所给予这一批或曰这一代优秀作家的刺激与暗示竟然如此相同,以致于他们能够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题材不同的故事中如此忠实地凸现出这样共同的诗学特征。可以毫不含糊地说,是生活的冷硬导致了一代作家文学气质的冷硬,是心灵的荒寒导致了一代作家文学气质的荒寒。 [/quote]
感谢雪儿转载这篇。我觉得用“强顶”来顶这篇都太庸俗,太不够力量。 这篇涉及了太多的课题,太深太广了,有的也许作者本人都没有想到。其实我早就有所思考,只是QQ没有那样的专业素养、条件和名气来把这些思考系统阐述出来 (希望有一天我能把它们整理出来)。基本上这是中国人和中国文学的课题,是中国文学家们的课题。 文学家们,你们究竟想给读者些什么? 你们可能说:管着了吗?我就这德行,挖掘我的黑暗扭曲人性,我对读者、他人甚至对民族有啥义务使命的? 我说,别忘了,鲁迅当初为什么要弃医从文?陈天华为什么隔了两千多年后步屈原的后尘去投海? 中国和中国人的这些事,不是靠一个韩寒或张寒李寒就能够有光明和出路的。 中国人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要把这种希望如此孤注一掷呢? 回到孔孟老庄的仁义道德吗?那我们不是很糟糕,两千年稻谷白养,养不出一点新鲜的灵魂来? 对这篇杰出好文我本人也持有些保留。比如我引用的那段。我是觉得这里有个鸡蛋和鸡的关系问题,不好把心灵的原因都归咎于物质世界。 王小波说过:批判的精神是一个民族成熟的标志之一。相信我们许多的文学家都赞同,或者说,过于赞同,而忽视了进而萎缩了另一种更重要的精神范畴。 引一段我评论老牛作品时的记录: 3)和你这篇没有特别关系,容我也先一起放这里:顺便想起了,写人性的扭曲,似乎有陷入某种悖论怪圈的危险。光是写人性的扭曲,对我个人来说没有什么特别的魅力。什么东西都是相对而言的。写扭曲人性真正的震撼,在于把什么是不扭曲的人性自自然然的写出来。假如无法自自然然写出这个所谓不扭曲的人性,那么这个作家本人也许也有点扭曲。中国的东西在世界文学大舞台亮相的不多,除了语言这个不幸的因素外,我个人觉得有个原因,就是太过强调扭曲的人性(往往是中国特有的历史事件/背景造成的),而忽略了最自然最普遍和最美丽的人性。 有那样的雄性和雌性来写那最美丽的人性的人,他/她一定也有非常美丽的人性。我一直信此不移。 附: 摩罗《冷硬与荒寒——中国当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 (略) 要多久才能认识你 (71) 把我当山城 要多久才能认识你(70) 有个人想我,在天涯 衰软房市,美屋梦随风 要多久才能认识你68 世上最爱她的那个男人... 读者的激动:要多久才能认识你68 集 论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