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又见洛阳》第一部:出洛阳 第十七章
雨停了,虽然大家懒洋洋的,可这桥墩下毕竟只是避雨处,少虎侧身上马,催大家上路。这群人,懒洋洋地只好又站了起来,强打精神继续上路。现在,大家的期盼都在汝南。汝南离平顶山有一百五十里左右,是个南北东西的交通要道。到了汝南,肯定能一顿好歇。 今天因为下雨的缘故,没走多少路。现在,丘陵原野两茫茫,今晚将落脚何处没有人知道,唯一可做的,就是咬紧牙关往前去。
走着,走着,竟有些热了起来。走上一个矮斜坡,正感觉倦意袭来时,赫然看到有菜地,有溪流。一群人如获至宝地涌了过去。
那田地似乎是被废弃了的,因为上头的瓜菜有一半是蔫了的。另一半靠近泉水的地方倒是长得自在。几个歪歪斜斜的支架上挂着冬瓜和葫芦。四周有青草,依稀可见的田埂上还放着麦秆。少虎见状大喜,连忙吩咐马车夫放马出来吃东西。“真是天助我们!”少虎对从恩说。
其他人,喝水的喝水,洗涮的洗涮,吃瓜果的吃瓜果,一屁股坐下来,就再也没有了走路的意愿。 少虎知道大家都累了,催也没有用。难得有这么好的地方,若再前行,今晚怕是要寄宿更荒野的地方。他跟左江商量的结果,今天不走路了,就在这有吃有喝的坡地上过夜。 躺下没多久,就有人喊肚子痛。焦裕仁过去一看,喊肚子痛的是左江的堂弟左孟陵。那左梦陵捂着肚子,在地上打滚。左孟陵的妻子吕氏吓得直喊:“怎么办哪,怎么办哪?” 焦裕仁连忙取出随身带的散药,给左孟陵吃了。药吞下去了,可左孟陵还是喊痛。左江过去问吕氏:“他刚才吃了什么了?” 吕氏慌乱中使劲想着,“他好像捡了一个青果子吃……”
左江蹲下去,把左孟陵扶起来,叫他张开嘴。堂弟忍痛张开了嘴,左江便把另一只手伸进他嘴里,在他的喉咙口扒拉着。左孟陵一阵恶心,哇啦啦吐出了好几口东西。东西出来了,左孟陵不喊痛了。左江回头对焦裕仁说:“再给他吃一粒胃药,喝几口水。” 周围终于安静了下来。
夜里,躺在这旷野上,星空显得特别清亮和壮阔。玉容和婉心都累了,不一会儿便坠入梦乡。左江却睡不着。他看着满天寒星点点,思绪万千。他们左家好像注定就是一个迁徙的命。曾祖、祖父都是少年从戎,四方征战。 在父亲之前,左家立命关中。到了父亲的时候,左家从关中迁到了河洛,并领得新君奖赏。自己接过祖产,不再涉兵戎或官场,全力营运庄园。本以为躲进庄园自成一统,怎料遭逢乱世牵连,不得不割舍心头肉,离开故园,趋身南下。 这辈子不曾想过有一日会率领左园宗亲露宿荒野,人生真如梦,下一场梦境是什么,他说不好。奔赴江南安身立命的路上尚有两条大江阻隔,恐怕不会那么平坦……
不远处传来沙沙的声响,顺声望去,见一个人影朝边上移动。黑暗中左江觉得那应该是焦总管。 他的眼力没有错,的确是焦裕仁。他半夜睡不着,起来解手。等他回身时,左江便起身轻轻唤他。 焦总管过来了,挨着左江坐了下来。焦裕仁的父亲焦乃亲和左江的父亲左干乃马背上的生死之交。他们建立起来的友情传到了下一代。 “稼乾睡不着啊?”左江转过头问。 “是啊……”
左江重新把头转回去,眼睛凝视星空。“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和我爷爷一起出去打猎,夜间也是睡在这样一个荒野处,听爷爷给我讲二十八星宿。” 焦裕仁:“那可不。夜行之人就是靠这星辰指点才能走夜路的。” “怎么样稼乾,星辰在上,赋一首吧?”
焦裕仁有些惊讶地看了看身边的老友:这种时候还有心情吟诗?“很多年没赋诗了,怕是生份了。”他说。 “所以才更要赋。夜里睡不着,天上星星这么亮,机会难得!” “唉,好吧!”焦裕仁闭了会儿眼睛,然后重新睁开,看着苍穹。
“日离平顶山,古桥雨阑珊,”他开始慢慢地吟道,“无眠荒野岭,有心向汝南。” “好,吟得好,把经历都吟出来了。”左江赞道。 “怎么,该你了哟。”焦裕仁说。
左江清了清嗓子,诵出了四句:
“长庚挂西天, 北斗指故园。 江淮千里外, 风雨志弥坚。”
“公卿不亏是将门之后!”夜幕里焦裕仁衷心的赞叹。 第二天凌晨,一阵奇痒把少虎催醒了。睁眼一看,只见自己的双手不知被什么东西咬了好几个大包。左江也给虫咬了。焦总管懂得点医术,随身带了点药水,便过来帮几个人擦药。 “没见过这么大包的,这虫子不一般!”焦总管说。
左江呵呵笑了两声,“没遇上毒蛇猛兽就是万福了,这点包不算什么。” “幸亏总管心细,带了这么多便药。”少虎说。 “皇帝御医也不过如此啊!”一边的王东琅也忍不住称赞。 焦裕仁低调地说:“求均弟过奖了。”
王东琅的妻子刘氏手也被虫咬了好几个口子,加上几天来的劳顿,她忍不住说话了:“走了好几天,前面还有那么远的路,昨天差点没掉进污泥里去,还要过两条大江……这啥时是个尽头!不如我们还是回去吧,在家不比什么都强!” 王东琅瞪了她一眼:“你以为我们的家还在左梁吗?再说这种扰乱人心的话,你就自己回去!” 刘氏委屈地撅了撅嘴,不敢吭声了。
禁止转载
上集:长篇小说《又见洛阳》16 雨桥下的女娲 下集:
侨报最新: http://ny2.uschinapress.com/category/5351-6-13-201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