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借着六六出色的运用和故事,已然成为汉语丰富词库里的新词条。 我不赶新潮已经有时日了。《蜗居》正热时,我没有刻意去追逐。眼下这里的公共电视台正式放映,我当然是要一睹大戏的。 一看,真正喜欢。 六六以前给我的印象好象是位网上写作好手,热门畅销作家。前段日子还看到有评论含蓄挑战六六该作品的文学性。 本来么,我也是下班后想放松一下,所以不管是蜗居还是龙居我都会看一看,消遣消遣。 刚看到第九集(有时下班晚了就没看全),就觉得该作品的文学性其实相当强,在情节故事的描述,人物性格的刻画,心理活动的把握等方面都表现了作者的卓越才华;在对社会问题、人际关系等等的理解和挖掘上也相当独到,充满了时代气息。 对中国人的蜗居我是深有感受的。当年去上海,亲眼目睹三姨家五六口人挤在一间小暗房里的情况。地面已经穷尽所用了,于是往半空发展,在头顶上硬是按了块木板,硬把它叫做阁楼。我那正年轻的表哥表嫂小两口就那么活生生挤“阁楼”上去。他们的一举一动一声一响,家里人全当没看见没听见。那年我上大学路过上海,就蜷缩在表哥表嫂“阁楼”底下的一个小角落里。假如不小心,一起身就会撞头。屋的那一头住着我三姨和三姨夫,还有我的两位表姐;我不记得我表姐夫是不是也住一起……天哪! 当然,现在情况是根本改观了。两年前我又去上海,猜我住哪里?我住在表姐那栋三层皇宫的最上层! 就象中国许多典故成语里所暗示的那样,中国人其实是世界上最能屈能伸的民族之一。可以蜗居也可以龙居。我的闽南家乡的住房建筑和实际居住情况生动说明了这一点。在老家,有那种叫“四房看厅”的大院。两间大房,两间小房;上头中间是落落大厅,下头中央是宽阔的天井。还有小厅,还有后屋等等。好不阔绰。 和这“四房看厅”的大院相映成趣的,有那种单间小土屋和窄瘦的“桶楼”。住的人也很不少,有的人就那么一辈子过下来了,比如,我的婶婆。 “蜗居”束缚不了人的心灵。有着丰富“蜗居”经历体验的中国人,却常有着比较宽阔和长远的心胸和眼光。这一点,也许是得益于千年的文化熏陶。这块黄土大地,不知怎么的就孕育出了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宽广志气和道家“天人合一”,“与天地同行,与日月同辉”的恢宏视野。所谓 “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就是那种志气、心胸和视野的一脉相承。 当然,具体到六六的《蜗居》,这一切都不是作者的主要关注。作者通过非常真实具体的都市人物刻画 -- 他们的内心渴望和追求,他们面临的压力和困惑,通过对市民的日常生活细节的描述,揭示了中国存在着的大量社会问题的冰山一角。这是作品非常成功和宝贵的一点。 手段本身也是目的。《蜗居》的人物性格是那样鲜明。女主人公海萍留待下集再议,就是那位要和市政府及建筑商做八年持久抗战的老太太都是那样几个镜头就让人难忘。 爱情也是本片很吸引人的地方。我才刚看到第九集,就有欲罢不能的感觉。女性作家对两性关系观察体验之细微深入,实在令人赞叹。 这些就是作品的思想性和文学性。每个作家的每部作品,都有对人和生活不同角度和层次上的把握。角度和层次实在是太多了,不好拿一个来否定另一个。不同的作家也会有不同的追求。相信会有作家对深入挖掘蜗居中的人性感兴趣;也会有作家喜欢用整个民族的历史做舞台的大背景来演绎当代的国人生活及心理。无论什么角度,都改变不了我对六六这部作品里的性情、爱情、人心和人际描写的喜爱和对作者揭示社会和人生问题的勇气和才华的钦佩。 (待续) 《蜗居》之我爱 (2) 要多久…才能认识你 (72) 记起了南燕 要多久…才能认识你(67) 赤土辨善恶 这把年纪做英文作业二三事 读摩罗《冷硬与荒寒—中国当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有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