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 赏《溪山雪意图》,悟中医诊治大法 《溪山雪意图》是一幅长卷山水画,属绢本·水墨设色,长242·4厘米,纵41·7厘米。 有人说此画为南宋画家刘松年所作,也有人依据画右上题有“高克明”三字而判为北宋画家高克明所作。大家知道刘松年山水画笔墨规正细劲,工整巧丽,然而此帧《溪山雪意图》在竹木、山石处用墨却见粗放,相较刘画来言,则是刚中寓柔,略见文静温润。假若判为高克明作品,整幅画作在布局处理上,虽说体现了五代、北宋山水画侧重崇山峻岭的 “全景式”、“中轴线” 布局方法,然细赏此画,发现在溪旁石上树木的用笔上,却又见到屈曲显工巧的某些特点。这些特点,便具有北宋之后,创意重于状物的艺术手法。因此,这幅山水画严格说来,当属两宋之间的作品。 《溪山雪意图》所绘的是江南水岸的溪山雪景。画面中央为一片溪水,近岸为树木舟楫房屋, 远方则遥山对峙,冈坡上一人冲寒担物而行,舟屋中数人闲坐,清旷静幽,水冷树寒。所写松古丑、石或棱或圆、屋宇覆雪、山势低缓、也有石桥斜斜,也有木舟侧侧,树不动而清寒出,水微波而雪意融,表现出一种清旷荒寒的格调,而又不失苍秀嫣润的气韵。看这幅画,身浸寒意,眼见溪流,耳闻雪融,一切都是活的。假若目光盯着对岸坡上那担挑之人,心会随他而行,在那一片冰凉寂静的世界,去赴近岸室内人之约,也不一定呢。于是,一时兴起,哼出一篇打油诗: 小桥人迹雪,石棱碰水裂。 猛然行山中,切莫笑我倔。 相逢已知己,何须论相别。 同是逸世者,高谈炉正热。 当然,我们作为中医师,若以中医学角度观之,则也可有所悟所获。 上边,咱们谈过,这帧画在整体艺术处理上是全景式描摹,中轴线布局之方法。当然,赏此画,人们的目光当率先落在画中人物身上。总体来讲,《溪山雪意图》中人物有两组,一组为近岸右侧(舟屋中共有四人,其中舟中一人,屋堂中三人);另一组则为远岸左侧(冈坡之上挑担行走之人)。两组人物,远近左右上下照应,中间杂以细泉宽溪,由土坡幽壑曲折而出,连断参差,气脉贯通,若闭眼细想,这些细泉、宽溪犹若人体三焦之气血,那么画面之上,那两组人物之安排,之布置,不正是体现了中医学上的一个诊治大法吗?什么大法?“上病下治,左病右治”之大法呀! 《黄帝内经·五常政大论》有云:“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本大法是本着整体观念,结合人体脏腑、经络、九窍、表里上下以及气血运行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而确立的治疗大法。具体来讲,就是说人体经脉气血是相互流通的,四肢躯干都存在着上下左右远近相互对称之关系。这一点,就像《溪山雪意图》中溪泉、人物之所示,溪泉流布有序,犹似人体经脉气血之相互贯通;人物之远岸近岸、左右之对称照应,犹似病变部位与反映点之相互对称也。比如手腕扭伤,手腕局部疼痛肿胀,先在与之对应的脚踝处找出敏感点,即左手腕伤,到右脚踝找敏感点;右手腕伤,到左脚踝找敏感点。找到后用力按压,每次按压15分钟,每天3次。还比如腰扭伤,扭伤后腰部疼痛难忍。行动困难,与之对应的肘窝、腘窝处会有酸胀疼痛感,找出敏感点用力按压15分钟,每天5次,3天即可缓解等等,皆是“上病下取,左病右取”之大法的具体运用也。 2008年5月北京菜根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