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 茯苓 芍药 生薑切,各三两 白朮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我们说过,自第六十一条始,仲景老师开始给我们讲解太阳病误治之后的变证。其中,典型的证候有两大组,一组是伤阳,一组为伤阴。伤阳则阳虚,从下焦,到中焦,论到上焦;伤阴这一组并不是阴虚证候,而是伤及阴中之津液导致的火证。其具体的病机是伤及阴中之津液,致使不能制衡人体内属阳的那一部分气,使气有余为火的一组证候。仲景师论述这一组火证,则是从上焦,到中焦,到下焦,与伤阳的那一组证候,刚好走了一个“圆运动”! 那么,会不会存在一种既伤阳又伤及阴中之津液的证候?也就是说,会不会存在一种兼具以上二组证候之症状的证候呢? 仲师给出的答案是,有! 这个证候,就是第八十二条。 也就是说,第八十二条论述的便是一种既有一组伤阳症状,又有伤及津液的证候。这个患者原是一个太阳病,医生用了汗法,汗也出了,然而仍不好。怎么回事?当然是里有兼证。兼证为何?胃里有水饮也。你怎么知道的?以下之变症告诉我的。(这里先按下不表) 我们知道,有太阳表证兼有胃中水饮,其治方当为小青龙汤。 说到此,我们要单就胃中有水饮,说一下。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知道胃中有水饮,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胃中水饮是凉的,比如小青龙汤之胃中的水饮;一种胃中水饮是热的,比如五苓散证之胃中水饮。为什么我们会这样说?因为五苓散方中祛水饮的药有猪苓+泽泻,它们是凉药;小青龙汤方中祛水饮的药物有姜+半夏,都是温药。 我们刚才说了,这个病原来是太阳表证兼里有水饮的小青龙汤证,前医只给他用了发汗的方子,聪明一些的前医用桂枝汤;否则就让他喝了麻黄汤。他发过汗,病仍不解。病当然不会解了,因为里有水饮嘛。如果用小青龙汤,就会解;只用汗法,喝麻桂汤,当然不会好。病不好,就出现了一组变症。 首先,因为发汗过多,汗为心之液,就要伤及心中之阴。(陈修园看到了这一点,张师方中用芍药,也正为补心阴也!)这是这个证,伤阴之津液的一面。 其次,因为发汗过多,阳随汗去,必定要伤及阳气,即为此证伤阳的一面(刘渡舟老着重这伤阳的一面了!) “身瞤動”,身者,脾之所主也;身上的肉跳动,表阳不受里阳顺接也。我们前番在论阳虚发热证时,曾有一个比喻,便是放风筝。脾与肾之阳,皆主一身之阳气。如果脾或肾阳虚,里虚寒格阳于外,外边的阳一时间不得与里阳顺接,就如断了线的风筝,飘浮于外。浮阳不受里阳约束,就浮动不己,如风筝断线一般,上上下下,“身瞤動”也!也就是说,“身瞤動”,提示脾阳虚。 “振振欲擗地者”,是“身瞤動”的严重态,振摇站不稳要倒地。前番我们讲苓桂术甘汤时,有“身为振振摇”之症,说那是因为脾阳虚。这个“振振欲擗地者”,振摇欲倒地,就是重伤脾阳及肾阳!也就是说,“振振欲擗地者”,提示伤阳之重,已伤及肾阳。 “心下悸”,心下即胃也,胃悸,提示胃中有水饮。 “頭眩”者为何?因为胃中有水饮,津液不能很好上承。《内经》有言:“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脑髓不得补益则眩也。 也正是通过以上之各种变证,诸如心下悸,头眩,我们可以推断出原病胃中有水饮也。 当然,有一些注家说“心下悸”,是心悸,那也是因胃中有水汽,凌心之所为也;当然,有一些注家说“头眩”,那是因为胃中水饮囿阳,阳气不得上达清窍,便头眩也。以上二则解注,也是有道理的,也可说通,总之是说胃中有水汽,有水饮。 怎么治这个病?真武汤主之。因为胃中有凉水饮,故方用生姜+茯苓,生姜化饮,茯苓祛湿利小便也;因为“身瞤动”,提示脾阳虚,方用白术健脾补气也;因为“振振欲擗地者”,提示伤及肾阳,肾阳有损,故方用炮附子一枚,以补肾阳也;因为心之液有损,心阴有失,故方用芍药,以敛心阴也。 真武汤可治身振摇,苓桂术甘汤也可治身为振振摇,二者有何不同? 真武汤身摇欲倒地,有伤及肾阳;苓桂术甘汤身摇没有这般重,没有伤及肾阳;另外,苓桂术甘汤证有气上冲;真武汤证无此症,故苓桂木甘汤有桂枝以平冲气;真武汤没有气上冲症,故方中无桂枝。 真武汤可利小便,五苓散也可利小便,二者不何不同? 其实前边我们已经说过,即胃中水饮,一寒一热也。五苓散证水饮是热的,真武汤证水饮是凉的也。 2019/12/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