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3年来人生进入的几个阶段:每天上班每天回家(几十天);每三天回一次家(大约两年);每周回一次家(大约八-九年),每三周回两次家(从大概一年前开始)。
轮到我做月底系统监控,所以这个周末就没有回家。想家是必定的。清晨出去走路也是必定的。每次出去走路,我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触。今天我开始纳闷,就这么简单的几条峡谷山路,几列山脊,简单的一些花草树木,几片云天,伴随一些飞鸟……怎么会给我那么多的享受,那么多的体验感想?这里面一定有玄妙,难怪梭罗在和瓦尔登湖 两年两个月的亲密接触中,灵思不断。说到这本书,说是回归自然,其实读起来并不那么自然——我意思是说,这本书有着厚厚的思想沉淀,作者几乎是用小说的细致语言来雕刻这部大散文,所以读起来是不轻松的,特别是在生活节奏如此快速,信息如此发达,阅读高度简化,电子统帅一切的今天。但读细、读透了,它便会从某些方面慷慨回馈读它的人。
这些天拍的图片自己都很满意。越来越依靠手机随地拍摄,我也会讲究一些构图和瞬间,我想,我需要iphone6 plus 了:)
昨天送印度同事曼格拉出公司门,那是她在这里上班的最后一天。我是唯一一个送她出门的人,倒不是说只有我对她情深意长,其他的男同事们,他们一般不那么显。临别时,曼格拉不住和我相拥,道谢,最后频频回首挥手……
因了这事,我问同事兰迪:你有没有过这种想法:既然人要经历死的恐惧挣扎困苦,为什么不干脆就不要有生算了?兰迪说:当然有过,其实也有许多人都有过这种透顶消极的问题和想法。
当然,我的信仰不容许我有这种消极想法,其实连这个头绪都不应该起。先不说信仰,先说曼格拉。我们只相聚一年的时间,虽说这么快就难过别离,但是我们互相带给对方许多美好的东西,从无到有,不是很好、很积极的吗?
现在说到生和死,对于生和死的思考,不是带给人类许多的信念、智慧、力量和时不我待的努力动力?人在有生之年,不是创造了许多、体验了许多、贡献了许多?从无到有,这是绝对的积极。
最后说到我的信仰。什么叫反正都要死?神不是敞开了永生永快乐的大门?你已经在耶稣的道路上,耶稣的真理、光明、希望、恩慈和能量已经在你生命里,你已经一无所缺!
特别喜欢这些不起眼的花草。没有它们,大地还成何体统呢?
这么生机美丽的植被,簇拥着我们每天紧张的日子。
我的树的构图
林中屋——相信这里的人们都能感到这自然环境的青润美丽。
特别喜欢云天。今天看到的这片,中间有薄薄细细的鱼鳞云絮。我真的得备一个摄像功能棒一些的手机。
这个像不像“黑洞”?这个“黑洞”不是别的,正是太阳!
今天上了一条新路。远处是俯瞰这条路的一脉山脊。
以前在远处看过这家灯笼,还觉得好奇:这条街上从未见过亚裔的脸孔。今天走近,偷拍了这张。后来主人现身了,在忙什么。我一看,是个亚裔!难怪。忍不住过去跟他招呼了一声。
这里进去,好像是私家庭院,别有洞天。
这是走路回来时拍的。因了雨水,山青木秀。
每次下班,我都要欣赏一番云天美景。
上班路上。这条路上班时相当拥挤,车速又快,换线时绝对得小心。
办公台上我的包包……
亭亭玉立的黄水仙,上个周三在Ralph 买的。今天,我把它腾入了大一些的陶瓷盆里。
我在佳思地住处栽了少许盆花。每次留守这里,我都会特地把它们放到向阳处——为什么平时不放?因为平时常有大风吹刮。本来有盆菊花的,怪我大意没有及时浇水……大意失荆州啊!
禾原文学2015年小说、散文特辑(1)
小说《吉女花》 34 代母还钱
曼格拉要回印度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