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辄煽动民众争取“海上主权”,结果“争回来”的主权海域被如此糟蹋,老祖宗都要气死。 在“南海”地区,最早的冲突,引起国际社会警惕的,是中国单方面公布的违背世界规则和常理的《东海防空识别区》,这是中国明显的向国际社会挑战的信号。在此之前,即便中国在南海偷偷摸摸的填海造岛,各国也不大在意。因为茫茫大海中、公海中造几个破岛,管什么用呢,顶多也就是争抢海下石油等资源……中国事先又假惺惺的“倡导”过,要与周边国家共同合作开发……… 《东海防空识别区》一出台,国际世界恍然大悟,敢情中国填海造岛是为了把南海变成中国内海,天空变成中国领空!这才有之后愈演愈烈的南海紧张局势、中朝核威胁、核讹诈、台海两岸纷争……… 中国之所以“主动出击”,在世界各地、各领域频频制造事端,原因在于,习近平误判国际形势,以为邓小平时代“韬光养晦”的“卧薪尝胆”策略已经过去,用习近平的话说,中国人民续集的正能量已经太多,需要释放出来。中国要当东南亚区域霸主,与美国比翼双飞,共享太平洋广阔的天空…… 中国率先在南海挑起的“国际性”冲突,绝不仅仅是美中两国之间的关系那么简单,这里面不仅包含了美国在东南亚诸多盟友国家的利益,还包括了中国国家分裂(台湾与大陆)。 中国自以为可以和美国平起平坐,但又底气不足,所以习近平习才会发出土匪流氓语录:“我们有一千条理由搞好中美关系,没有一条理由搞坏中美关系”。中国企图通过“南海”、“朝核”、“台湾”等一系列问题,把美中关系绑架在“中国梦”的破战车上,绑架在中国国家分裂的破战车上。 怎奈,偷鸡不成蚀把米,狗要尿泡空欢喜。习近平的所作所为,让世界各国清楚的看到了中国土匪流氓国家的本来面目,美国更是当仁不让,在南海和朝鲜半岛,布下重兵,形成“弓上弦、刀出鞘、围而不打虎戏猫”的局面。 所谓:开口容易闭口难,伸头容易缩头难。中国的乌龟头既然已经伸出来了,往回缩也不是那么容易滴。 美国副总统彭斯明确表示:美国的目的在于:第一;阻止中国在西太平洋建立新的秩序:第二、迫使中国在美国创建的体系里和平运作,尊重和维持现状。做到这两点,美国就赢得了战争。 这个现状就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能遵守国际准则,按照国际法,以和平而不是威慑和恐吓的方式来解决争端,更重要的是维护西太平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安全、自由和不受限制的通行。 中国的南海争霸,引来的环境污染,老祖宗都要气死。 今日,中国被菲律宾扣押的渔民将被菲律宾起诉,因为菲律宾宣称,在中国的渔船上发现了500只海龟。他们将以环境罪起诉被扣押的中国渔民。 报道称,如被证明收集珍稀、遭威胁的濒危物种,最严厉的判罚可能是20年的牢狱之灾以及大笔罚金。 抛开这件事的焦点“中菲的领海纷争”不谈,如果被扣渔民非法捕捞、贩运海龟,应该严惩不贷。 现实是,南海的渔民能够靠捕鱼过日子的越来越少,而非法捕捞一直屡禁不止,对南海生态破坏巨大。 海南岛已经20年没有海龟上岸,海龟被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确定为濒危物种,严禁国际贸易并加以保护,中国也于70年代将海龟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而在中国,90%的海洋龟类生活在南海海区。 和别国的稀有相对照的是,中国人将海龟视为经济资源,将龟肉和龟甲制品当做补品或药品,玳瑁这种龟类因为美丽的壳,被拿来做装饰品,还有眼镜架。于是,从1959年至今,在中国南海至少有10万只海龟被捕杀。 2013年3月,中国渔政船在美济礁查获非法捕捞、走私海龟的中国渔船,船上有海龟107只。 与此同时,近岸的污染也让大批海龟死亡。海南岛的海龟研究者发现,海南岛已经有20多年没有海龟上岸产卵了。 但是对海龟肉和制品的市场依然存在。海南琼海市潭门镇是中国非法捕捞和贩卖海龟的重镇。由于近海渔业资源枯竭,为了获利,一些渔船就远赴争议海区的珊瑚礁岛区域,捕捞和收购海龟。 2003年,海南琼海市查货一个特大买卖海龟窝点,发现海龟142只。 今年3月18日琼海市政府发布的信息称,“有人反映潭门镇部分酒楼店家公开用海龟肉烹制美食”。此外,在琼海市的许多店铺,海龟制品也不在少数。 根据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TRAFFIC)的不完全统计,2000-2008年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在本国海域共查获10起涉及中国人的海龟案件。而在2008年之后,东南亚各国查获类似案件的新闻更多。 为了捞砗磲不惜爆破珊瑚礁除了捕捞海龟,砗磲也是南海非法捕捞的对象。 这种被称为“贝类之王”的动物,有象牙一样洁白润泽的壳,被用来制作工艺品和装饰品,比如近年土豪们特别喜欢盘的手串、佛珠。于是砗磲也成了一些人的摇钱树,而捕捞加工和贩卖砗磲的集散地,依然是潭门镇。 据统计,海南潭门镇销售砗磲的贝壳工艺店铺有200多间,从业人员2000多人,每年产值已达两三亿元。2012年,琼海市政协专门赴潭门镇考察砗磲贝产业发展情况,提出其“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应当“进一步做大做强”。当年11月在海口举行的“中国国际时尚博览会”还将“黄岩岛砗磲玉”评为海南十大旅游商品。 有业内人士表示,一个1米左右的砗磲大贝壳的价格,已经从前几年的2000到3000元上升到现在的7、8万元。销售价格也如此,在今年2月琼海潭门的一场拍卖会上,首次亮相的砗磲工艺品拍出了70万元高价。 然而,被寄予致富厚望的砗磲却是非常需要保护的物种。早在1983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就将砗磲贝列为世界稀有海洋生物,禁止天然砗磲贝出口贸易。在中国的《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库氏砗磲属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因此,按国家规定,不仅捕捞砗磲属于非法行为,贩卖砗磲工艺品也属非法。 据考察,西沙群岛海域大型砗磲贝已消失,仅少量见于中沙与南沙群岛海域。 活的砗磲不好捞,非法捕捞者就捞死砗磲。成千上万年来,死亡砗磲的壳堆积在珊瑚礁里,一些非法捕捞者就用螺旋桨吹开礁盘的珊瑚砂,甚至用炸药炸开珊瑚礁,开采砗磲贝壳,大量的珊瑚礁被破坏,只剩下断枝残骸,甚至连军队驻守的礁盘也被挖得惨不忍睹。 盗挖海底沉船和文物也是致富法宝西沙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由于珊瑚礁盘密集,有众多古代商船触礁沉没于此,形成了丰富的海底文化遗存。 并且,在这里挖古董,绝对不像盗墓小说里描述的那样装备复杂。西沙水域海水清澈,在许多岛礁周围,站在船上就可以看到海中散落的文物,有的遗址甚至距离海面只有几十厘米。“一眼可见”的宝物吸引着原本是捕鱼采贝的渔民。 自1996年西沙“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被海南潭门渔民发现后,“西沙海域有古董”的消息不胫而走。受文物暴利的诱使,来自海南省内外甚至境外的不法分子,蜂拥至西沙,以水下爆破、手工挖掘、潜水探摸等手段,大肆非法打捞西沙水下文物。 2011年西沙群岛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巡查和文物执法督察的结果令人触目惊心。考古人员巡查西沙48处水下文化遗存发现,一半以上的遗址破坏程度超过50%,很多沉船遗址和遗物点的中心区域基本被盗掘一空。 他们的挖掘方式,毫不顾忌生态和遗址保护,被考古学者称为“不留后路的盗掘”。 有生产就有需求。据了解,海南已经形成了活跃的水下文物交易黑市。中国国内还形成了集投资、盗捞、销赃一条龙的非法盈利活动链。据海南省文物部门调查,潭门镇专门从事盗掘活动的大型渔船有30到50艘之多。最严重时,有近百艘小艇同时在西沙海域盗掘盗捞水下文化遗存。有些船主因此一年的收入就可以多达300多万元。而他们对南海造成的破坏,无法用经济数字衡量。 中国动辄煽动民众争取“海上主权”,但如果争回来的主权海域被如此糟蹋,老祖宗都要气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