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香港科技大化学系博士生葛炜炜自杀的消息,真是不胜唏嘘。这样一个热爱生活,有理想有抱负的优秀青年这样抛弃一切离开人世,之前该有怎样的内心挣扎啊?尤其是想到葛的父母家人,白发人送黑发人,而且还是以上吊这种残酷的方式离去的黑发人,他们所承受的痛苦实在不堪想象。 葛自杀的真正原因,现在还无从确切了解,但肯定和他在学业和生活上遇到的挫折有关 -- 导师因为没有拿到终身要离开学校到美国去,他作为跟了导师三年的博士生,面临的选择是要么投向其他的导师,要么干脆中断学业。不论选择那条路,都意味着他三年来的努力大部分要付之东流。加上他资格考试没有过关,找工作也不顺,好像感情方面也出了点问题,这些挫折对于一个一向一帆风顺的年轻人来说,肯定是很难接受的。虽然他是一个乐观外向热爱生活的人(这也是很多熟悉他的人不能接受校方所提供的有关他患抑郁症的说法的原因),但一贯乐观的人不一定就能一直乐观。实际上,这样的人如果不幸出现了心理上的障碍,会比一般人更难克服,因为别人不会认为他们需要特殊的帮助,而他们为了维持自己一贯的阳光形象,也会羞于向别人述说或者求助,结果可能就是以走极端的形式了结一切(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高于一般人群,这是一个事实,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走这样的歧路)。 我在这里不是说校方的说法就一定是有事实依据的,也不想对葛自杀的原因作更多的推测,但我想讨论一下中国的精英教育,尤其是博士教育在这些悲剧中扮演的角色。我不太了解香港学校对于博士生的要求,但我知道中国内地的大学在近年来纷纷以“与国际接轨”的名义,推出了很多毫无道理的政策 -- 其中最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很多学校规定,博士生必须在在校期间在一级的国内或者国际杂志上发表论文(有时甚至要求不止一篇论文)才能按时毕业!据我所知,就是在美国,很多顶尖大学对博士生也没有这样的要求,因为在学术杂志上发表文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有很多其他因素会影响一篇文章是否能被杂志接受发表,这样的硬性要求是非常不合理的。当然,很多美国的博士生在读书期间会合导师合作,有些也会在学习期间发表文章,有的还在顶级杂志发表文章(尤其是理工科的,这方面的可能性更多),这些成就会对博士生毕业找工作时有很大的帮助。 但很少有学校”要求“博士生一定要发表多少文章才能毕业!即便是美国大学在招教授的时候(尤其是找助理教授时),也不一定硬性要求一定要在一级杂志发表过多少篇文章,而只会说“候选人必须有一定的研究成绩或者潜能”!中国的大学的这些要求,当然会给本来学业压力就很大的博士生造成更大的压力。再加上博士生的研究范围一般很狭窄,除了在高校就业,一般很少有合适的其他出路,而中国目前的就业前景也不乐观,这对很多博士生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这种不合理的要求,也从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中国学术界的学术腐败。博士学位一般要求四五年完成,前两年主要是上专业课,真正能够搞有意义的研究的主要是在做论文的后两三年。这两三年内,要完成课题立论,文献研究,数据收集和分析,还要写文章发表,而且文章还一定要有创新,一般人哪里能样样兼顾呢?结果,天下文章一大抄,就成了很多人的对策。不仅是博士生抄,连博导们也互相抄,学术腐败成了中国教育界的一大特色。但是,在我们谴责这种现象的同时,也不要忘了他们这样作可能也是迫不得已吧? 说到底,是中国教育界那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在作怪。和外面的世界断了那么多年,现在终于有了机会迎头赶上,有这种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是可以循序渐进,踏踏实实地一步一步走呢?这不仅对于各个学科的正常发展有好处,对我们的年轻的博士生们的心理健康也会有正面的作用的。 但愿葛炜炜的死,和很多类似的惨剧一起,能够给中国的教育界一个警醒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