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
-路易斯的新作 "The Big Short - Inside the Doomsday Machine"- (中文译为“大空头 -- 末日帝国内幕” )过去几周一直高居“纽约时报”最畅销书籍的榜首。断断续续看完这本书有一个多礼拜了,一直想写点感想,但一来家里家外事务繁忙,二来该书涉及到很多金融方面的术语,用中文写起评论来很麻烦,所以就搁置下来。这两天有点儿空,开了个头,结果便欲罢不能,把第一部分写出来了。贴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这是我第一次读这位作者的书,尽管他的其他好几部作品都曾经荣登畅销书名单甚至榜首,比如刚刚获得奥斯卡奖
(女演员奖 ) 的“盲点”,就是根据他的同名作品改编的。其他还有同样以华尔街内幕为主题的 "Liars Poker" 和 "Moneyball" 。路易斯善于将复杂的,专业的内容用故事的方式讲述出来,文笔流畅,本来很难懂的内容在他笔下变得引人入胜(用前段时间流行万维 的话说,绝对是“全脑型”人才, 呵呵) 。 "The Tipping Point", "The Outliers" 等畅销书作者 Malcolm Gladwell 称他是“我们时代最棒的讲故事者”。这当然得益于他的职业背景,因为他本人就曾经是金融界的“圈内人士”,早在 1985 年就受雇于 Salomon Brothers。 在本书的前言中,他这样描写当时的经历:
“我一直无法明白,华尔街的投资银行为何愿意花费十几二十万美元来请我给予他们的成年顾客所谓的投资咨询。我只有二十四岁,没有任何经验可言,甚至根本没有任何兴趣来猜测哪个股票或者债卷会增值。
华尔街的根本作用就是分配资产 -- 决定谁该得到,谁不该得到投资人的资产。相信我,我根本对此毫无 clue. 我从来没有上过一天会计课程,没有管理过任何公司,连我自己的储蓄簿都没有管理过。我在 85 年时糊里糊涂地进入了所罗门兄弟投资银行,三年后又糊里糊涂地出来了 ( 当然比三年前有钱多了 ) 。尽管我后来将这段经历写进了书里,但当时做出离开的决定是非常容易的,因为我一直感觉,有人很快就会把我这个“冒牌货’揭露出来,当然还有成百上千和我异样的冒牌货们,然后把我们都赶走。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离开那么容易赚钱的地方实在不是一个很艰难的决定”。
这里提到的那本书,就是他的第一本畅销书“
The Liars Poker", 在这本书中他忠实地再现了 80 年代中期金融界的那场危机。有趣的是,当时的路易斯认为,“ I thought I was writing a period piece about the 1980s in America, when a great nation lost its financial mind. I expected readers of the future would be appalled that, back in 1986, the CEO of Salomon Brothers, was paid $3.1 million as he ran the business into ground. I expect them to be shocked that, once upon a time on Wall Street, the CEOs had only the vaguest idea of the complicated risks their bond traders were running".
If only he could see the future!
看到这里您可能已经猜到了--“
大空头 ”的背景正是始于 2007 年的那场金融大危机。但路易斯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并没有像其他作者那样去着眼于那些“大人物”,或者说是那些“ usual suspects", 而是独辟蹊径,将目光聚焦到几个少为人知的投资人身上。这些主角都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他们都在危机来临之前,就预见到了它,而且将自己的预见使用于自己和顾客的投资策略中; 通过“反其道而行”的“大空头" 策略,为自己和投资人大赚了N 笔。路易斯正是通过对这些“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角色的深入描写,让我们得以窥视所谓的“末日帝国的内幕”。下面就是该书中主要人物的背景和他们在这个“大卖空”游戏中的角色的一个简单介绍:
主角一:
Steve Eisman
爱斯曼先生出生于一个富有的纽约犹太人家庭
,毕业于宾大和哈佛法学院。做了三年公司律师之后,发现法律并不是自己喜欢的职业道路。好在他的父母都在著名的投资银行奥本海默工作,不费任何力气就为他谋到了一份在奥本海默的工作机会 ( 当然条件是头一年的工资由老爸老妈开,然后再决定他是否值得公司花钱雇用 ) 。 在家人和同事们眼中, Eisman 是一个“怪人”,直率得近乎粗鲁,但又是一个极其聪明的家伙。一次一位很大的日本地产公司的 CEO 来访,希望爱斯曼能够把他的公司推荐给顾客作为投资对象。爱斯曼看了他带来的文件后说:“你根本不拥有你自己的公司的股票啊?”翻译解释说,在日本, 管理阶层一般不拥有自己公司的股票。爱斯曼又看了看他的财务报表, 发现上面没有提供任何关于该公司的真正重要的信息。他对翻译说:“ This is toilet paper. Translate that". 接下来的场景我们可以自由想象了。
就是这位被太太描述为“
not tactically rude, hes sincerely rude" 的爱斯曼,早在 1997 年就写过一篇报告,警告次级贷款的可能危害。尽管直到今天许多人也没听说过他的大名,但相信不少人对在 2007 年多次对美国金融行业提出警示报告的 Meredith Whitney 有点印象,而后者正是爱斯曼的“私授弟子”。
主角之二:
Vinny Daniel
如果说爱斯曼是“衔着银勺子”出生的天生精英,丹尼尔则是一个出身平民的天才。出生在昆斯区,毕业于
SUNY 的丹尼尔,在 Arthur Anderson 找到了第一份工作 -- 为华尔街的一些大银行做审计。他很快就发现,要对这些投行进行审计, figure out whether they are making money or not, 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因为“它们都是巨大的黑盒子”。因此,他开始考虑换工作。因为机缘凑巧,他被爱斯曼所在的奥本海默雇用,并直接为爱斯曼工作。
丹尼尔在爱斯曼手下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分析一大堆由房屋贷款作为担保的投资对象。丹尼尔很快有了一个发现:
这些后来被称作“次级贷款”的东西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加, 而为了保持这种增长速度, 它们必须有“诱人的”账面数字, 否则不能吸引投资人的资金。从一定程度上来说, 这就是实质上的“庞氏骗局”。根据丹尼尔的分析, 爱斯曼写出了一份分析报告, 并送给有关投资公司。后者当然不以为然,并说他使用的数据是错的。对此, 爱斯曼回敬道:“ Its your f-ing data!"
主角之三:
Dr. Michael Burry
在这几位各有特色的主角中,巴里大概是最独具特色的了。这不仅是因为他曾经是医学院毕业生,而且因为他从小就是一个凡事爱
obsessed 的人。因为小时候的一场病,他的左眼是玻璃制作的假眼,他因此在社交上变得内向,不喜欢和人直接交往,即便是最好的朋友,他也更愿意写信和写电邮,而不喜欢面对面的交谈 (he was later diagnosed with A spergers syndrome, 自闭症的一种 ) 。这位怪才在斯坦福做神经科住院医的时候,在“业余时间”从事自己的投资爱好,并在一个类似于今天的博克网站的空间记录自己的投资所得,居然吸引了一大堆追随者,还有不少人用他的投资建议 ( 后来他成立自己的对冲基金后得到的第一笔机构投资,就是因为对方曾经跟踪他的网上投资 ) 。他是如何在高强度的住院医工作之余从事这样的“业余爱好”, 谁都不知道。有趣的是,当他无意中对自己的主管提到自己的投资活动时,后者震惊之余建议他去看心理医生。而心理医生给的诊断是什么?“躁郁症”! 对此,巴里当然是斥之以鼻 -- “你见过从来不会抑郁的 bipolar 患者吗?”
巴里医生考到执照后,决定从医并非自己愿意选择的人生道路,
而是弃医从商,走上了职业投资人的道路。 因了他的网上投资成绩,他毫不费力地筹得了足够的资金 -- 说"筹得",还不如说人家“送货上门” -- 巴里的最初投资者包括一个名叫 White Mountain 的投资公司,这家公司的总裁 Jack Byrne ,是巴非特的“ inner circle ”中的密友 - 他一次就给了巴里六十万刀的基金,并承诺很快再追加到一千万 。这种 cold call 在该公司历史上是头一次。就这样,凭着自己挣来的声誉,“空手套白狼”的巴里医生开始了他的投资生涯。当然他的成绩很快就证明,这些投资者对他的信任不是凭空而来的 -- 2001 年, S&P 500 跌了 11.8% , 但他的 Scion 增值 50%; 第二年, S&P 下跌 22% , Scion 再次增加 16%! 到了第三年, 2003 年 , 股市终于上扬,增幅达到 29%, 但巴里再次“打败”了市场 ━ 他的投资增值达到 50%!!! 到 2004 年底,他管理的总投资额达到了 $600 million , 并且开始 turning money away.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人物Greg Lippman
,and 次要一些的角色比如 "accidental capitalists" Jamie Mai and Charlie Ledley , 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据估计,在 2005 年就开始 bet against the market 的圈内人士,最多部超过 20 人,而这里的主要人物,就占了这个小“圈子”的四分之一强。有次听 NPR 采访路易斯,他提到这本书的电影改编权已经被 Brad Pitt 买下,后者很可能在该片中出演主要角色。但他又告诉主持人,他的心目中已经有这几位主角的“最佳人选”了 -- 如果他可以选择, 他会选Matt Damon 演 Michael Burry,Brad Pitt 演 Vinny , 和 George Clooney 演Steve Eisman 。 听到这个line-up, 我的第一反映是: 这不是 Oceans Eleven 吗? 呵呵。 主要人物基本上出场了,好戏怎样开始呢? 请看下集
(
待续 )
相关文章:
你是“全脑型”人才吗?
FED该不该干涉银行高管的薪酬?
美国 CEO 薪酬为何高居不下? 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看成因
公平, 真的是普世价值吗?
文章评论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04-16 04:35:15
欧阳: 那就好,我还担心你都看完把书评写出来了,我这个“推荐者”还没看完呢,呵呵。 喜欢并且觉得有收藏价值的书我一般会买,加上我读这种书的速度不是很快,所以 如果借图书馆的书的话,会老担心看不完(尤其是这种有很多人“等候”的热门书籍, 老去续的话总觉得不太合适,呵呵)。 晓竹: 也有同样的疑问。按照这个作者的观点,陷于这场危机的绝大多数参与者,包括大 银行的各种精英们,对非常明显的危机信号都毫无察觉('clueless),或者视而不见,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当然也有另外一种观点,就是这整个就是一场华尔街和华盛顿勾结而导演的游戏,只不过“炒股炒成了股东,泡妞泡成了老公”, 玩笑开得太大,最后把 自己给套进去了,呵呵。 下集比较难写,因为有太多技术性的东西,毕竟我不是搞金融的,要说清楚比较难。 不过我会尽量在今天或者明天贴出来。
作者:晓竹
留言时间:2010-04-15 20:45:26
静候下集。 有时想想觉得挺困惑的,这样一场金融危机,就没有人事先预感到,并加以提醒或纠正吗?如果那些经济学家都无法控制,普通百姓又能做什么呢。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0-04-14 18:53:57
多谢了!我正在图书馆排队等这本书呢。我把你的文章收藏了,等看完书再拜读。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04-14 18:06:20
春阳: 好呀。到时看看你的读后感。And I think your son will surely like it too. 以栋: 哪里, 我这是班门弄斧了, 虽然和我的专业也算搭一点点界-- 都是business范围的么。讲得不对的,还要多指教。
作者:刘以栋
留言时间:2010-04-14 17:35:15
你真是全脑型人才,行行都有兴趣。 华尔街有一名言: 市场有时是不合理的,但这种不合理可能持续得超过你的承受时间。 John Paulson 刚开始空头CDO时,去中央公园跑步缓解压力。 如果97年就空头CDO,那是死路一条。
作者:春阳
留言时间:2010-04-14 16:44:20
WOW, nice. I'll get it on weekend.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