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 老师和另外一个学区的辩论队教练开始开场白。原来,今天的集训是为十月份的地区比赛做“模拟”训练。孩子们首先要在小组范围内就分配给自己的辩论题目进行讨论和研究,写出辩论提纲,组织事实证据,再观看一个由四年级的“老队员”参加的“现场表演”。下午,每个孩子会有机会进行自己的“模拟辩论”,然后得到高年级同学的评价和反馈。看起来,这会是“货真价实”的一天。我因为还要带小儿子上钢琴课,只能参加中午的家长培训,所以先离开了。
(包括倾听能力)的好手段。但对于不同的辩论模式,就没有什么太多了解了。听老师介绍后,才知道这里面有那么多讲究呢。今天的培训主要是集中于其中的一种,叫做Public Forum (PF)。每月的比赛都预见给出题目让队员们提前做准备,比如十月的题目就是“When in conflict, should UN give priority to poverty reduction ove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itiatives?" (在我看来是很难的一个题目,尤其对高中生来讲)。辩论双方各有两个队员,事先选好自己的“立场”,然后有十五分钟时间进行辩论。整个辩论包括三大部分,开场演讲(opening statements, including three contentions), 双方轮流交锋(cross fire),结束总结(closing statements),两个队员各司其职,轮流发言。这是一个相对比较“温和”的形式,因为虽然有双方的交锋,但这个部分和其他部分一样,是很structured的形式,不容许打断对方,因此这种辩论不是很针锋相对的激烈对垒。另外一种,叫做Lincoln Douglas (LD) 辩论(大概源于林肯和他的竞选对手的辩论形式),辩论双方都只有一个队员。这个辩论姓氏的特点是,双方都要准备问题的两个方面(affirmative and negative), 比赛进行四轮,两轮正方,两轮反方,所以在准备的要求上比PF 要高(当然PF准备的时候也要预见对方会如何应对自己的观点,所以也不能只是从自己的立场看问题),而且交锋的结构不是很严格,可以相互打断,因此这种形式比较类似“真正的辩论”,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
(后来问他,才知道人家根本就没注意到我坐在那里,呵呵)。担任这场模拟辩论裁判的,是两个高年级的学生,老资格的辩论队员,而儿子和他的搭档面对的对手,则是来自兄弟学校的两个女孩。因为四个人都是第一次参加辩论,明显都有些紧张,但孩子们还是很快进入了角色,辩论也很快进行得激烈起来。儿子是四个人中唯一的男生,也明显地比其他三个学生要具有攻击性,在交锋的时间内频频发问,抓住对方的几个漏洞紧追不舍,最后让对方承认“you are right",他脸上的得意之色都能抹下一层来。辩论结束,裁判给了很多建议(主要是形式和风格上的(比如怎样assertive但不要 abusive,如何在对方“同意”你的立场的时候take it home and make it your advantage, 等等)。 几个孩子频频点头,下笔如飞,记下了“大哥大姐”的经验之谈。
培训结束了,和儿子开车回家,问他这么一整天下来,会不会厌烦了。他说,哪里会呢?只有让我更投入!
后记:今天是十月的地区比赛的日子。儿子早早报了名,单直到一个礼拜前才告诉我,他选择了参加
LD 辩论分队,而不是按照以前的计划,参加PF。问他为什么选更难的LD,他说LD 比PF 更有意思,也更有挑战性。当然,因为LD 是个人辩论,PF 是两人小组,他选LD 也是想对辩论的内容和结构有更多的控制。这些都是不错的理由,所以我也就同意了。好在,LD 的辩论题目比起PF 来要接近高中生的现实一些,比如今天的题目“High school seniors should not be required to take exit exam in order to graduate". 这个题目当然比有关UN 的题目要relevant的多,辩论起来也更容易投入一些。不过,这周因为其他课程的作业太多,儿子直到三天前才真正开始着手准备辩论的材料,前天和昨天都熬夜到十一点多才睡((昨天晚上我十点钟上完课回来,还帮他打印稿子,整理材料呢). 今天早上六点多就去北郊的一所高中参加比赛了。我因为要在家陪小儿子(老公正在税季最后两天的冲刺阶段,不能在家),因此不能参加今天的比赛裁判. 一大早把他送到学校,就离开了。
有你这教育专家的肯定,那我们就继续努力下去哈。你总结的中国学生在各个阶段 的“缺乏”,很有启发。看到儿子他们从小学开始那么大的阅读量(课内课外都有), 高中时更是大量的文学名著,比如去年的“奥得赛”“仲夏夜之梦”,“简爱”,, 今年要读的“双城记”,“奥赛罗”,都是很深的内容。他自己读的“伊理亚得”, 我试了好几次怎么也读不过第一章,呵呵。不仅要读,还要做各种报告,项目。比 如去年的简爱,老师就要求每读两章,要以简爱朋友的口气给她写一封信,联系这 两章里的故事发展,表达自己的看法。很有创意的“作业”。当然十几岁的男孩子 有些rather die than reading Jane Eyre, 也是很典型的。
Thanks, Yidong. I have read some of your articles about American education, and looks like we have a lot of common interests! I wrote a lot of articles in the past about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education systems (I'm from an educator's family, and am in the education "business" here), and my sons' experiences/encounters with the American system. I always think there's merit in both systems, and if only they can meet somewhere in the middle, it'll be the best in the wolrd - here, my "middle way" philosophy at play again:).
Thanks! We watched it a cople of years ago. It was a very good movie:). I agree that debate is a great learning experience, not just for those who aspire to become lawyer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