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随着中美之间关于货币升值贬值的争论日渐白热化,网上也有很多各种各样的讨论。网友山哥连着贴了两篇“用数字说话”的文章,前一篇用各国货币汇率对美元的偏差 (高估或者低估)和该国贸易顺逆差之间的关系,指出一个国家的贸易顺差不一定是和该国汇率对美元的低估成正比。这个角度很有意思,也有一定的启发性,但因为文中引用的货币汇率是针对美元,而贸易顺逆差则是针对所有其他国家,单看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能完全证明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低估和中国对美贸易顺差没有直接关系(当然这里的前提是认为人民币低估已经成立)。第二篇则介绍了在经济学界广泛使用的“Big Mac Index”(一只巨无霸汉堡的价格告诉你各国货币汇率的偏差)。因为山哥在文中没有对这个指数的计算方法和假设前提做详细介绍,我在这里对此做一些说明,再对这个方法的一些不足做一些分析。 这里沿用山哥文中使用的 2009 年Big Max Index 表格,因为虽然2010 年的表格将各个国家按照高估和低估的顺序排列,看上去一目了然,但却没有包括具体的数字和算法。2009 年的表格虽然看上去比较杂乱,但却很详细,正好用来解释这个计算的方法。大家看到,表格的第一栏是国家名称,第二栏的数字是一个巨无霸汉堡的当地货币价格(比如2009 年中国市场上一个汉堡值12.5 元人民币)。第五栏的数字是用当时的官方货币对美元汇率(actual exchange rate), 第三栏则是用这个官方汇折算成的的美元价格(12.5/6.84 = 1.83) 。从这里可见,如果按照官方汇率计算,中国市场的一个汉堡包比美国市场便宜差不多一半。接下来的一栏是implied PPP, 是用一个汉堡的人民币价格除以美国市场的价格得出(12.5/3.54=3.53)。最后, 可以用两种算法算出人民币低估48% 的结果: (3.53-6.84)/6.84= -0.483, or (1.83-3.54)/3.54= -0.483。当然,因为货币的价值是相对的,从这个计算结果,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说,美元相对人民币高估了48%。 从上面的算法可以看出,这个计算方法有几个重要的缺陷。首先,它的最重要的一个假设是,如果货币之间的汇率反应了真实的市场购买力的不同,那么同样的商品在不同的国家的价格通过汇率折算后应该是一致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禁止商品在国家间非法流通的情况,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均衡 (如果一件夹克在土耳其的价格折算成欧元后比在法国便宜,那么可以肯定会有人从土耳其“走私”这个商品到法国,因为他可以从中盈利 ,所以这种价格的差别是不稳定的状态-- 当然这种考虑对汉堡包不适用,因为汉堡这种产品一般来讲得在当地“现做现消费”,而不大可能跨越国境走私)。这个假设其实不见得一定成立。同样的商品在不同的国家,它的价值(perceived values ) 可能会很不一样,因为这和该国的市场结构,人们的消费观念和传统等都直接相关。在一个国家被视为普通消费品的产品,在另外一个国家可能被视为奢侈品,因而价格也可能相差很大。第二个问题是巨无霸汉堡作为消费产品,不仅应该包括直接的成本比如肉和面粉的价格,还包括了房租,保险等等费用的均摊,而这些在不同的市场上差别是非常大的。第三个缺陷是它忽略了各国税收的不同 。我们知道,欧洲许多国家的消费税大大高于美国和其他国家,而这是反应在汉堡包的价格中间的。不把这些“噪音”剔除掉,单用市场价格来计算货币的高估和低估度,是不精确的。 从这个表中还可以看出,用这个方法计算,相对美元严重低估的货币除了人民币以外还有很多,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发展中国家的货币 (相对美元严重高估的,则只有欧元和几个北欧国家的货币)。那么,为什么美国不“逼迫”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对其货币进行升值呢? 答案很明显,那就是中国不仅是美国目前的最大贸易顺差国,而且是美国最大的债主。人民币大幅度升值的直接后果,一个是可能会降低中国对美的贸易顺差,另外一个最重要的结果,就是让中国持有的美国债务大量缩水,间接地降低美国的外债(名义上外债总量不会改变,但其实际的价值确降低了)。 不过,人民币升值对中美之间的贸易差额到底会有多少作用,这个谁都说不清。因为中美之间的贸易差额,除了和两国货币汇率的偏差有关系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由两国经济和市场结构的不同所造成的。这两者到底谁占有多少份量,就连经济学界的专家们也没有定论。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不能只是依靠其货币的人为低估,而应该依赖于合理的工业结构,过硬的基础设施,和产品的技术和品牌含金量 -- 当然在一个国家经济开放的初期,依赖低廉的劳动力和货币汇率优势没有什么不可以,但如果长期不能实现向高端行业转型,而且经济严重依赖出口的话,那么这种竞争力是不可能持续的。比如德国,从来没有依靠人为低估货币来刺激出口,现在因为属于欧元区,相对于欧洲各国来说没有任何货币汇率调控的优势,但这并不妨碍这个国家多年来取得的世界上出口第一的成就(中国在今年一月取代了德国成为出口第一国)。即便对中国,德国照样有 比较平衡的 贸易差额 -- 如果这个 big mac index 是准确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人民币对欧元的低估比对美元的低估更严重(因为欧元本身就对美元高估了)。但德国仍然对中国保持比较平衡的贸易差额(2008 年中国对德国的贸易顺差只有$5B),这又如何解释呢? 总的感觉,这次的中美汇率之争,更多的还是出于政治考量。如果人民币真正升值,可能会逼迫中国调整国内产业结构,扩大内需,降低对出口的依赖,从长远看来不见得是坏事。但如果升值幅度过大,也可能会导致出口的骤减,当然这个预言的前提是美国和其他的进口大国能够找到替代中国的“世界工厂”。目前看来,似乎这还很难做到。反之,美国如果一味地将自己的经济问题推到其他国家,利用自己在世界上的实力 (尤其是石油和其他货物用美元结算这一独一无二的优势)实现自己的政治和经济目的的话,那也不是一个长期可持续的方法。两国真正需要的,恰好是如何在今天这个世界经济的转折点上完成合理有效的转型,形成“双赢共存”的局面。当然,这可能是说者容易做者难了。今天的医改方案通过之后,面临的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如何finance this expensive program. 我想,这个胜利 恐怕会给予奥巴马政府更多的自信,在今后的几周中加强对中国的压力。中美这次的博弈如何收场,就要看双方政治领导人的魄力和智慧了 最后声明一下,本人并非金融界和经济学界专业人士,虽然专业的关系对这些话题比较关心; 该文不代表任何权威观点,只是希望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如有不当之处,欢迎指正。 相关文章: 也谈中美汇率之争和贸易关系 新蓑笠翁: 人民币汇率是该升还是该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