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是一个高中快毕业的中国孩子写的。他 ACT考了24分,因海报设计比赛得奖,而被伊利诺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专业提前录取了。本来他对这个结果很高兴(UI 的CAD专业在全美排名很前面的),但后来发现他的一个同学ACT考了20分,也被UI的同一专业录取。这下他觉得很“郁闷”,发贴在论坛上诉苦。 看了这个帖子,我也觉得很“郁闷”,不理解为什么这样一个优秀而且幸运的孩子,不是为自己取得的成绩而自豪和开心,却让别人的 outcome 影响自己的感受。其实,ACT24 分并不是什么很高的分数,我儿子的朋友Konrad 才上八年级,ACT都考了28分,所以这个孩子能被UI 的好专业录取,应该是很值得高兴的事情。他的朋友虽然考分不如他,但也许人家有别的方面的特长或者长处,况且那位朋友的录取并没有影响他被录取这个事实,有什么可“郁闷”的呢?说到底,问题的关键是他缺乏自信心,需要外界的validation来肯定自己的价值。而一旦这种肯定受到打击或者负面的影响,就会使自己的自我感觉一落千丈。而一个真正自信的人,他的自我意识应该不会总是被外界的事物所左右。当然,人是社会的动物,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不会是在真空之中产生的。心理学和管理学早已发现人们总是希望自己所受的待遇是公平的,因此如果他们认为自己的回报和投入比自己选择的参照者(同事,过去的工作,或者市场行情)的回报和投入比要低的话,产生挫折感和不满是正常的。但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总是被别人的意见或者情况所左右 ,那他的自信心就有点问题了。这一点,在中国人的喜欢攀比上可以见到一斑。 中国人喜欢攀比大概是大家都同意的事实。人们比收入,比孩子的成绩,比房子的大小,比车子的牌子,总之是一切可以比的东西都会拿来互相比。很多中国的父母明知道自己的孩子没有那份天赋和兴趣,还是逼着他们学琴学画,就是因为“别人的孩子在学,我的孩子为什么不学?”的攀比心理在作怪。中国的年轻人,不管自己的经济情况如何,都坚持要买了房子才能结婚,恐怕也跟这种攀比心理有关系吧。有时我想,为什么人们就不能从自己独特的生活状态中得到安宁和满足呢?为什么总是要让世俗的标准,别人的眼光来衡量自己的成绩呢? 有人也许会说,你这是典型的阿 Q心态,是没有进取心的表现。也许吧,但一个人如果永远不能知足,那他怎么能够享受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呢?我同意人应该不断给自己更高的目标,挑战自己,人生的乐趣很多来自对自己的挑战之中;但如果给自己设立的标准遥不可及,那只能让自己不断地感到挫折,自信心也会不断受到打击。具体到对待孩子身上, 一方面,作为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设立高的目标,尽量发挥自己的潜能,但如果一味地不切实际地“高标准严要求”,或者总是拿别的孩子的成绩来刺激自己的孩子,往往又会适得其反,让孩子觉得自己总是不能达到父母对自己的期望,而使她的自信心受到不必要的打击。如何掌握这中间的微妙平衡是一个很难的命题。 我儿子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一直在精英班,学习成绩也一直很好。但我们经常提醒他不要他满足于自己的成绩,因为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今后你上大学时竞争的对象不会只是你现在的同学,而是全国和你同龄的孩子。即便你的数学标准考试成绩总是高于 99%的同龄人,但要意识到这最高的1%中间就会有很多比你强的。这样说主要是为了让他不要骄傲自满,但同时我们也注意教育他不要因为某些方面不如别人就感到自卑。他对自己一向很有信心,但八年级上了Advance Honor Math 班以后,他告诉我们他班上有一两个学生,每次考试都在他前面一点,让他觉得自信心很受打击,感到压抑。正好我认识其中一个孩子(就是上面提到的ACT 考28分的Konrad) 的父母,知道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是第一代移民,对孩子的教育是我见到的非亚裔的家长中最重视的。Konrad 两年前就在西北大学的Center for Talent Development 上了一门统计方面的课,去年夏天更在那里上了一门以后可以转学分到高中的几何课程。也就是说,他在课外学的内容比班上其他的孩子超前了两个学期,这当然对他的数学成绩进步有很大的作用。我和儿子说了这方面的情况,肯定他愿意以Konrad 为赶超目标的雄心,但也告诉他,不要因为自己比Konrad 差就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要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这样一说,他也释然了,以后他和Konrad 慢慢成了最好的朋友,两人经常进行“友好比赛”,互相激励。Konrad 虽然在数学上比儿子强,但他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不是很丰富,写作方面也比较弱,而儿子在这方面的优势则比较明显(他自己写的小说已经有好几章了,老师经常表扬他的写作充满激情)。当然,Konrad 的体育比儿子强多了,不过他对自己在体育方面的缺乏天赋早已安之若素了,呵呵。两人后来一起参加机器人比赛,成了很好的朋友。 还有一次,儿子的小提琴老师告诉他,他的另外一个学生,以前和儿子上过同一所小提琴学校的 Robin 现在琴艺进展神速,已经在拉帕格尼尼的Caprice了,最近还要开一个小型的音乐会,我们地区的报纸专门就此为她写了一整版的报道。儿子听了这个消息,又有点“郁闷”,觉得自己几年前和Robin 的水平还不相上下,现在却比人家差这么多。我告诉他,首先,Robin 是个非常有音乐天赋的孩子,她从小就立志要做个音乐家(她的妈妈就是搞音乐的)。而且,她是在家home schooled,她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花在练琴上面,而不是像一般的13岁的孩子要学很多其他的学科( 她的妈妈说她现在每天花七个多小时练琴)。而你并没有做专业音乐家的志向,在天赋方面也不如她(这是事实,我不想sugarcoating it),而且你也不可能每天花七八个小时练琴啊?再说了,人的精力和时间有限,Robin 在琴上花了这么多精力和时间,那她在其他方面可能就远远不如在这方面的成就,你的数学,写作,和科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可能远远地超过她,所以你不应该感到沮丧,而应该为她的成就感到高兴的同时,用她的成绩来激励自己更用功地练琴。 我当然不是主张拿自己孩子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但事实是,一个人不可能样样都出众 (像赖斯那样的人只能算是世间少有的天才),所以与其总拿别人的长处来比自己的短处而让自己的信心受到打击,为什么不可以也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做得好的方面呢?还有,与其总是和别人比,为什么不能和自己的过去比呢?只要孩子尽了力,一直在进步,取得和他的能力相称的成绩,我觉得即便他不是样样都比别的孩子出色,家长也应该感到自豪和高兴。怎样 培养一个既能严格要求自己,能够不断挑战自己,又对自己的自我价值有准确和客观的认识的孩子,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我希望我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成功人士”,但我更希望他在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的同时,也能为自己的成就而骄傲。我还希望他成为一个足够自信的人,能够在别人的成就面前不沮丧和self pitty,而是衷心地为别人取得的成就感到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