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时间长了,一年一度的美国国庆节的意义也就慢慢变成一个extra day off。因此最近几年我们一般都是邀约几个朋友在家烧烤一个下午,然后就在自己的后院喝着啤酒看当地的小型烟火秀。芝加哥市中心密西根湖边的烟火虽然非常有名,但一来怕人多拥挤,二来每次看完开车出城回家都因为堵车要费上比往常多一倍的时间,回到家里往往是人困“马”乏,所以已经好几年没去过了。不过今年不知为何倒挺想去凑凑这个热闹。而且一不做二不休,决定干脆在七月三日看完烟火之后,在湖边找个酒店住上一晚,第二天在市里再多玩几个地方。正好老大在密西根参加夏令营,我们于是约上刚来芝加哥一年多的朋友Gina ,带她一起过个热闹的,All American Holiday。 离家之前打开博克,匆匆贴了一个搞笑布什的笑话,关机前无意中瞟了一眼主页上方小狗的照片,却看见下面一行小字:注册日期:2007-07-03。这才想起来:原来开博已经整整两年了!! 两年时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两年前的昨天,大儿子像今天不在家(去密西根的夏令营),小儿子也在西郊的COD上西北大学Center for Talent Development 开的暑期课程。我一个人坐在离COD 不远的Borders,缀着咖啡,在手提电脑上花了一个小时一气呵成写下第一篇博文“美国教育的因材施教”。那情景现在还历历在目呢。那时候刚刚“发现”万维博克这个天地不久,常常在海云,Connie, 寒江雪,海棠花飞,老秃笔这些“大腕”的博克空间流连。拜读他们充满生活感悟和智慧的大作的同时,也心有戚戚地想:“这些题目他们能写,我为什么不能写呢?”于是,“憋”了几个星期,总算在国庆节前的这个闲暇的下午,把积累了很长时间的对美国教育的感想写成了长长的一篇文字。惴惴不安地贴上去后,想不到很快就有了一个评论 -- 猜猜是谁留的?竟然是我崇拜的大腕Connie!!! 我闭了眼又睁开,看了两次才确定自己没有看错,我的“偶像”居然在我的第一篇文章后面留言评论,还说“要把这篇和有天才儿童的朋友分享”。哈哈!! 我那个开心可是难以言表。无独有偶,第二个留言评论的,是那时也很活跃,人气十足的寒江雪(后来才知道她也在芝加哥地区,不过我们从未见过面)。我那个美呀,真有知己在万维的感觉。过了几天,大儿子从夏令营回来了,感慨万千之余,又有了第二篇,“儿子的第一个夏令营”。。。 这以后,写东西的欲望像涓涓溪流,不断地涌出。于是有了第三篇,第四篇。。。每篇文章的点击从七八百,上升到上千,而且后来的好几篇文章都被放到了首页。这对我当然是不小的鼓励 -- 要知道,我和QQ,海云,椰子,桑妮她们不大一样,是从来没有做过“作家梦”或者“文学梦”的(这也是为什么我绝对不会写小说或者诗词的原因,这点自知之明还是有滴),写博对我来说完全是想把自己对生活的一些体会和感想和网友分享。所以,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肯定对那时的我是很重要的。欣喜之余,我把那几天的万维首页偷偷打印下来,放在抽屉里,想作个纪念。没过几天,打印下来的首页居然越来越多,以至有一天老公发现了,很疑惑地问我为什么打印这些看上去没什么关联的东西?眼看瞒他不过,我只好承认我在写博克,而我短暂的“地下活动“也就到此结束。不过,老公倒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对我写东西不以为然,反而成了我的忠实读者,还不时提点意见和评论,让我很开心。再后来,我把我的博克告诉了大学时代的闺中好友荷米亚。她对我说:“Its about time for us to share our voices with the world!" 再后来,她也到万维来开博了。所以我总是自豪地把她后来也到万维来开博当成是我的“引见”结果,呵呵。 慢慢地,我的博克从开始的主要写孩子教育以及推而广之的中美教育比较,扩展到一些职场见闻和生活感悟,甚至开始写一些政治评论的文字。与此同时,我也有了一些固定的读者和博友,从与他们的互动中我得到了很多知遇的快乐和满足。这种感受在去年三到五月期间达到顶峰。 围绕着那一连串的“非常事件” -- 先是三月份的西藏暴动,继而是由奥运火炬引发的藏独和反藏独人士在世界各地的游行示威,最后是五月的四川大地震,万维的许多作者和读者都写了很多充满激情的文字。我当然也不例外,尤其因为地震发生在离我家乡成都只有几十英里的地方,自然比一般人更加感同身受。于是有了一系列关于中美民主制度和进程,中国制度性腐败,海外中国人的“分裂人格”等等“指点江山”的文字,以及给ABC 夜线节目和“芝加哥论坛报”的英文信等等。这些文字在网友中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许多讨论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了我文章本身),当然也引起了一些争议和矛盾。也就是在这个非常时期,因为这样那样不可言说的原因,我非常喜欢的两位作者 -- 来生和阿黛 --相继忽然离开了,我黯然神伤之余感叹“月满则亏”,正好那时要准备搬家到加州,于是决定离开万维一段时间,这就有了为时一个多月的“暂别万维”。 这之后的一年中,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多戏剧性的变化,想来万维的朋友们大都有所了解,这里就不再重复了。只想说,这前后两年与你们在万维渡过的时光是快乐的充实的时光(其实真正算起来,除去前后几次“暂别”和潜水的时间,真正写东西只有一年半)。回想起来,最让我怀念的,不仅有那时和众多粉丝“发烧”跟读海云的“冰雹”,来生的“陌途”,“扑火”,甚至放浪的心的“出轨”时的热情(不过现在这种跟读长篇的热情已经减少了很多 -- 真的老了?),更有和皇城根儿,gege, ebola,usagi ,山哥,浪宽,立青,甚至那位“钟国忍”等关于政治经济民主制度的思想交锋,当然还有和椰子,笑眯眯,阿黛,桑妮和许许多多其他网友关于生活点滴的交流和分享。。。而最让我珍惜的,是万维朋友们真诚的友情。 去年二月底我决定接下加州的工作后,得到了网上众多朋友的祝福和支持。素昧平生的网友硅谷主动给我留言,告知他朋友的女儿所在的一家南加州的CPA 公司正在招有关Partnership Tax 的Manager,并说可以通过她把老公的简历递上去。老公后来果然顺利地在这家公司找到(当时认为)满意的工作,这不能不说是托了硅谷网友热情相助的福(虽然最后受雇的主要原因还是老公自己的背景和才能,但在公司找过工作的朋友应该知道,由内部员工递上的简历和自己在网上“cold turkey" 交的简历一般是会待遇不同的)。这件事我生活中的很多朋友都觉得不可思议,也让我对网络这个看似“虚幻”的空间有了新的认识。而去年暂别万维之后,我也断断续续地开始了和也在同时离开万维的来生和阿黛开始了网下的联系;后来又和usagi, gege 等也有了电邮甚至电话联系。搬到加州后,因为和QQ同在南加,和她有了不少电邮来往;如果不是大家工作和家事都繁忙的话,应该是能够见上一面的, 这件事至今还是我的一个遗憾呢。尽管如此,我还是从这些点点滴滴的交流中,看到了网络这个虚拟世界的真实一面 --- 谁说这些ID 后面不是一个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呢?我有幸和他们互相欣赏,互相认同,真是缘分使然,也是网上耕耘的最大收获呢。 今年一月回到芝加哥之后,我经历了人生最黑暗的一段时光。除了家人朋友的关心和照顾,网友们也是我最终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和热情的重要原因。虽然我沉默了好几个月,但到万维阅读大家的作品一直是我业余时间的固定活动。就像我在“打开心结”一文中写到的那样,万维上新老朋友们的每篇充满生活热情的作品,都给我种种感悟,让我感动,让我惭愧,给我激励。。。而回到万维的短短一个多月里,我得到的理解,鼓励和支持,is more than I deserve!! 而这段时间最让我高兴的,是结交了几位新的朋友: 意味,在水一方,转悠,等等。。而且,以前一直是我的“忠实粉丝”,后来因为万维改制不再露面却一直潜水的YH(大家应该记得她吧?)在这之后也给我发来邮件,与我分享她的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不顺和挫折,鼓励我放下包袱,往前看。她和我都在大学教书,也都有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因此有很多共同语言。两周前她带家人来芝加哥开会,我们约好在艺术馆见了一面(马上会就这次会面写篇小文)。这可是我第一次和网友真正见面哦,虽然之前也有一点不安,可是见面后那种如老友重逢般的默契,一见如故的相知,就是生活中长久的朋友之间似乎也不能够相比呢。 写博不仅给我带来了网上的友情,甚至也让我和生活中一些老朋友重拾旧日的友情。一位在美国读书时候的好朋友,毕业后去了北加州后联系渐渐稀疏。有次她无意中看到我关于老秃笔那篇孩子教育的文章,马上从文中的一些”蛛丝马迹”“认出”这是我写的,给我来电邮询问,成了我的"粉丝",甚至最后也“浮出水面”,在万维注册了笔名“蔡阿姨”呢。虽然主要是评论,但也让我感到友情的温暖。我们这次搬家到加州,她的一个住在我们附近的亲戚也帮了好多忙。还有一位中学时的好朋友,毕业后我们走了不同的工作和求学的道路,她在感情生活上也不是很顺利,所以有意无意地和老朋友联络渐稀。去年因为要搬家到南加,而她正好就在LA,才又开始了频繁的电话电邮来往。就像我在“朋友是人生的一面镜子”中写的那样,有时候老朋友重拾过去的友谊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为了让她更多了解我这些年的生活状况,我告诉了她我的博克。想不到,她以前就看过我的一些文章,还说当时好像并不太喜欢(至于为什么,她没说,我也没问;也许是我那时的一些文章太“气宇轩昂”了吧),可是慢慢地她也成了我的“潜水粉丝”。在南加的时候我们见过两面,并经常通电话, 对她的家庭和生活工作状态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当然她也直接见证了我们那段时间的痛苦和挣扎。回到芝加哥后贴了两篇描写我的心路历程的文字后,她给我来了长长的一封邮件,告诉我她一直埋在心里的一些过去的经历,让我觉得我们之间最后的那点距离一下子烟消云散。还有一位高中时的好朋友,这几年也是天各一方,虽然时有电邮来往,去东部游玩的时候也访问过他们两次,但也是因为各自的忙碌生活,其实交往一直流于表面形式。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我在去年告诉他我们搬家的事情时把博克告诉了他。这之后,我们之间常常有关于我文章中各种题目的讨论。最近,看到我的“打开心结”后,他也给我写了一封长长的信,说到高中毕业后些年在学业和事业上的曲折道路 和内心的焦虑和挣扎(他以前是学IT 的,一直在纽约工作,曾被两次裁员,后来进入Wall Street,目前正在考CFA,准备转向金融分析方面),与我分享他对生活和事业的心得和感受。。。,看到昔日老朋友对我如此敞开心扉,我想,如果我没有写博,也许这些老朋友就会慢慢地drift apart了。博克多奇妙啊. 最后再罗嗦几句:在网上时间越长,越感到自己的见识和才能的有限。拜读新老朋友们一篇篇充满智慧和真知灼见的文字,或渊博深髓如慕容青草,或清新可人如夏子,或嘻笑怒骂皆成文章如海棠花飞,或海阔天空无所不包如rondo, 或珠圆玉润空灵幽远如丑姐。。。每每感叹“网络真是藏龙卧虎”!在这些文字面前,越发感觉自己的文字的粗陋和直白,缺乏文采,流于“八股”。有时回头看以前的一些文字,总感觉虽然激情四溢,但总有些“慷慨激昂”有余,“心平气和”不足之嫌。也因此,写博读博让我越来越谦卑平和。当然我这里说的“谦卑”主要是指心态的谦卑,而不是思想的谦卑,因为我对争锋相对的思辩乐趣的享受是不会改变的。不过, 有时候对自己的这种“渐变”是不大意识得到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么。所以看到椰子的悄悄话中说:“读了你的影评和朋友是镜子的几篇,感觉到你的文风日益细腻、清新,一个新的你在向我们走来。我有一种很高兴也很佩服的感觉”时,我才会心地恍然大悟”了:这也许就是成长吧。 最最后, 贴几张昨夜和今晨在芝加哥拍的照片。Grant Park 背后璀灿的芝加哥夜空,早已随着奥巴马当选的那个激情之夜闻名世界. 而我至今仍然记得那个夜晚在加州的公寓里,我是怀着怎样的复杂心情看着电视上这无比熟悉的景色的。那天老公去参加公司总部的经理人员培训活动,回来心情极度沮丧,因为在会上他得知公司的人事制度一些内幕和 turnover rate,一直隐隐困扰他的对工作的安全性的担心得到了证实。耳边他疲惫的声音缓缓叙述对未来的担忧,和电视屏幕上狂欢的人群形成了那样强烈的反差,让我的眼泪不听话地往下直淌。泪眼朦胧中,想象着如果我们还在芝加哥,这会儿会不会在这沸腾的人群里呢?人生有许多场景,会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而那个夜晚,连同八九年六月三日在上海火车站和从武汉赶来的老公(男朋友)久久拥抱的情景,和儿子出生时划破产房寂静的响亮哭声,就是这些构成我生命记忆的点点滴滴。。。 Grant Park on the Even of July 4th Firework on the Lake 繁华过后的静谧 真的是最后的结语:记得里American Beauty 里那个喜欢拿着录像机到处拍摄的邻居儿子说过这样的话:“There are so much beauty in the world, it makes my heart ache"。 不知为何,近来常有这样的感慨。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虽然我还远远不能说是历尽了人生的沧桑之后的归于平静,但我愿用一颗平凡谦卑的心,尽情地感受这美丽的世界和人生,也愿和所有的朋友分享我的人生路程。尽管工作生活忙碌纷繁(这个夏天我不仅要上三门课 -- 因为上学期回来时太急促,只有两门课分配给我-- 还要改三篇论文,以及兼顾孩子们的各种活动),但看博写博仍然会是我每日乐此不疲的一件事,因为它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Dory", Shedd Acquarium "Nemo": Shedd Acquarium Jellyfish: Shedd Acquarium 相关文章: 美国教育的“因材施教” 博克五个月有感 HollyHolly: 论万维博克之群英荟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 也谈万维博克群英荟萃 P S I Love Y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