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会说话,这好像是一个共识。这里我指的当然是会说“好话”,或者赞扬的话。我在美国十几年了,这一点非但没有学到,有时候听到美国人对自己的赞美之词,还是有些不自在。没办法,这又是一个根深蒂固的“文化差异”。孔夫子“巧言令色鲜矣仁”的教诲在中国人的头脑里还是根深蒂固的。 美国的小孩子从小接受的教育是“ If you dont have anything nice to say, then dont say anything" (如果没有什么好听的话说,那干脆不要说话)。这当然不是教导小孩子要违心地去说假话恭维别人,而是教育他们不能说伤害别人或者不礼貌的话。我们常说,童言无忌,但不是说小孩子就不应该懂得说话不能伤人。我家老二就曾经是一个"brutally honest"的家伙。有次感恩节前我们去理发,理发店里已经挂上了圣诞节的装饰。他冲着人家说:“Are you out of your mind? Its not even Thanksgiving yet!" 搞得我很尴尬,一个劲道歉。还有一次,我们刚刚搬到现在这个小区,我带他去公园玩,半道上碰到邻居带着狗在散步,我就停下来和他打招呼。邻居走开后,小家伙问:“那是谁啊?”“他是Mark 的爸爸啊!”他很大声地说,“啊?可是他看上去那么老啊?”说实话,Mark (是我大儿子的同班同学)的爸爸是显得很老,至少有五十多岁,所以他有这个反应也是正常的,但我还是跟他讲了一通不能说这种没礼貌的话之类的道理。这样的“说教”多了,他自己也开始注意这些方面,现在说话就不是那么不加思索了。不过,和他的哥哥相比,他从小就会说甜言蜜语,所以老公常跟我说,这家伙是我们家里最美国化的一个。 有人也许会说,美国人这套所谓的礼貌是虚伪,是做表面文章,或者说他们是有求于你,所以要说好话拍马屁。当然有些人对别人说好话可能确实只是出于礼貌,但是我觉得多数时候多数人还是真心的,言不由衷表面文章拍马屁的只是少数 (很多时候对方根本没有拍你马屁的必要)。前面说到的儿子的同学Mark,就是一个很会说话的孩子。有次他和儿子一起准备一个小提琴比赛,两人拉巴赫的“双小提琴协奏曲”。不知怎么两个乐谱对不上,合拉的时候总是有点问题(这首曲子对两个小提琴的节奏要求非常高,稍微有点不对听起来就很别扭)。他们俩琢磨了半天也没看出名堂来,就过去问老公。老公看了一会儿谱子,发现有一个地方少印了一小句,把那句加上去问题就解决了。Mark 听了以后开心地说:“Mr. X, you are genius!", 老公开心得嘴巴都合不拢。私下里跟我说,这样的话我们儿子可能打死都说不出来! 呵呵。 和孩子的老师打交道,经常可以有机会领会他们说话的艺术。两年前我们学区要对超前教育进行评估,邀请有兴趣的家长,老师,和这方面的一些专家参加。我作为家长代表参加了为期半年的评估活动,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其中一个建议是希望学区能够支持学生参加地区和全国性的科学比赛,如 Science Olympiad (科学奥运会),Illinois Science Fair (伊利诺科学比赛)等等(这些比赛一般不能以个人名义报名,而必须是作为一个学校成员参加,所以前提是学校要是会员),以便让这些孩子能够有机会发挥他们创造性,同时强化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学区管教学的副学监Karen 告诉我其实以前有学校参加过这些活动,但他们后来发现有很多孩子是依赖父母完成比赛的要求,所以他们决定不再参加这类的比赛。不过,他们会考虑其他类似的课外科学活动项目。后来,我儿子的科学老师发现伊犁诺数理高中有一个类似于课外科学俱乐部的项目,能够给学生们提供这样的机会。于是她和一个数学老师说服了学区的领导,参加了为期一个暑假的培训,在今年十月开始在儿子的学校启动了这个名为"IMSA E2k+”的课外科学课程(正好州里有支持这类项目的经费,所以是天时地利,促成了这个项目的实施)。儿子的学校总共有三十多个孩子参加,每周上两小时的课,做试验,参观各种科学场馆,并给他们提前上高中一年级的一些科学课程内容。这个项目开始之前,学区为家长召开了一个Informational Meeting,我也去参加了。一进门,就碰见Karen 和儿子的科学老师。Karen 见了我,马上拉着我的手,一个劲说谢谢我。我愣了,谢我什么?她笑容满面地说:“要感谢你给我们提的这个建议啊!要不是你的建议,我们根本不会想到要搞这样的项目呢!而且,这样的科学课程可以说是专门给你儿子这样的孩子设计的!我们能做成这件事,我太高兴了!”我听了真的觉得很不好意思。后来每次碰见她,她都要提起这件事,还告诉我每次E2K上课的时候她都要去旁听,"我特别喜欢看你儿子在课堂上发表意见,提问题!他真的是一个能够在‘盒子以外’思考的孩子!我搞教育这么多年了,像这样的孩子我还真的没见过几个! 真为你们高兴!” 当然, 孩子有多少斤两我们很清楚,不会听到这种“溢美”之词就找不到北了, 但哪个当父母的听了别人对自己孩子这样的赞美会不开心呢?更重要的是,你可以看出她的这些赞美是由衷的,是真心的为你的孩子感到自豪和骄傲。 会说话在职场上也是很重要的。老公的老板 Bobby 就很懂得说话的艺术。他们常常和一些大客户打交道,还经常要和代理这些客户投资帐户的大银行进行三方协调,有时也需要指出对方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但Bobby 总是能够把话说得非常得体,既表达了需要表达的意思,又让各方保全面子,老公经常说跟他一起和客户打交道学到很多东西。他能够源源不断地给公司带来新客户,这和他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也是很有关系的。我在各种面试过程中也留心观察一些申请人的说话的方式和风格。像我们刚刚聘到的学术副校长,在面试中给所有招聘小组的人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除了她的出众的背景和能力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她倾听和交流的能力非常出众。每次有人向她提问题,她总是首先对提问的人表示感谢,然后赞扬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接着才开始回答。她总是让与她交谈的人感到她对你有着真诚的兴趣。所有面试的候选人都会有机会问大家最后一个问题,一般的候选人都会问一些泛泛的关于学校的问题,只有她的问题是请在场的每个小组成员说说他/她在我们学校的经历和感想。当然,这已经超出了“说话的艺术”的范围了,但高超的说话艺术绝对是让她在职场上驰骋的原因之一。 当然了,也不是说美国人就只会说好听的。实际上,美国人对孩子也不是只一味地赞扬。孩子们犯了错误,作了不该作的事情,老师和家长也会批评,然后会视错误的轻重来决定如何惩罚。但他们对孩子主要是鼓励为主,这点也是他们赞扬多于批评的原因。就是在职场上,你也很少见到对上司或者同事肉麻露骨的吹捧和拍马屁。我上次写过我的一个同事 M的追悼会。因为这位教授个性比较突出,在学校得罪的人也不少,我开始还担心在会上发言的人会不会为了美言而说些言不由衷的溢美之词。结果出乎意料,没有一个发言的人把M说成没有缺点完美的圣人,而是用他们和他交往中的一些小事来还原M一个丰满真实的形象。 总之,我认为会说话的能力是我们中国人需要培养和学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