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昭君的博客
  我思故我在
网络日志正文
男人和女人在婚姻中的得与失-- 从Eat, Pray, Love 谈起 2010-09-23 15:28:46
美国作家Elizabeth Gilbert 最近几年来可是红透了半边天- 她的自传作品“Eat,Pray,Love”
从2004 年问世以来,持续180个星期高居“ New York Times 畅销书首榜,发行了600万
册,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2008年,Elizabeth Gilbert也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影响世界的100位名人”。最近这本书被好莱坞拍成电影,领衔主演剧中主角的, 正是当红大明星  Julia Roberts, 更是将Liz Gilbert 的名声推上新的高潮。

一般来讲,我不大喜欢读这类“太个人”的作品(虽然我喜欢读传记,但并不喜欢读自传); 但这本书何以在全球引起这样的追捧和轰动, 是让我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因此, hold 了这么久,还是在电影刚出来的当儿买来这本书,并花了两个礼拜的业余时间,断断续续地看完了;电影呢,也终于在上上周末,趁老公在税季忙碌中难得的一个清闲周六,拖他一起去看了。

平心而论, Gilbert 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作者,她在“Eat, Pray, Love” 之前的几部作品, 也已经为她奠定了较强的写作和读者基础。“Eat Pray Love” 作为一部作者个人的心路历程记录,可看性还是比较强的,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也十分出色。由于内容的关系, 这本书的主要读者群,是25-35 岁的女性读者(未婚和已婚的都有), 这当然还是因为它的主题很有代表性(朋友小U 认为Eat, Pray, Love 之所以这么火,跟受到 Oprah 的力挺也有很大关系,呵呵). 正如万维作者天婴很精炼地总结的那样,一个关于“一个离婚的女人,离开纽约,一年里四个月在罗马, 四个月在印度, 四个月在印尼巴厘岛的生活” 的故事”,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是因为“在这个故事的背后却是一个关于‘女人一生何求’的心灵探索。”  因此, 严格来说,这并不是一部典型的“女性主义”作品,甚至也不是一部关于爱情和婚姻的作品。正如天婴在评论中所说,这是一部多层次的作品,不同的读者应该得到不同的,多样的感悟。

和原作相比, 电影就很一般了--要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将书中的许多层次和细节表现出来,的确是比较难的事情,所以给人的感觉很匆忙,很表面; 有些在我看来很重要的细节和人物情节,没有得到渲染,甚至被砍掉, 大大地削弱了作品的深度和层次; 当然影片有原作不能比的advantage,那就是视觉和声音的效应-- 尤其是意大利的那一部分, 足够让人“眼睛吃够冰淇淋”; 除此之外,大嘴美女演绎的女主角Liz,和充满异国情调的Javier Bardem 扮演的巴西情人,也都还中规中矩; 只是演到最后,我有点想打哈欠的感觉; 而老公看完后的反应也是我意料之中的:“  What a self-centered woman!" - 哈哈,他的这个印象似乎和不少资深影评人, 比如 Roger Ebert 很接近呢 -- 也许这是多数男性观众(especially the ones who did not read the book - which is probably the majority in this group)的共同观感吧。

一年的旅途结束,Gilbert 不仅找到了肉体欢愉和精神升华之间的平衡,还遇到了自己的“soul mate”, 比她大十七岁的巴西男子Felipe。我不能免俗地想要知道,五年后的今天,他们是否还是happily ever after 呢? 到 Gilbert 的网站查了一下, 知道两人在前年已经结婚,目前定居于New Jersey; Felipe 在当地开了一个专门经营他从东南亚进口艺术品的珠宝首饰店; 而 Gilbert ,刚于今年初出版了 “Committed: A Skeptic Makes Peace with Marriage" 。

看了一下该书的简介,知道 Gilbert 之所以写这本书,是因为她和 Felipe的“unusual journey on the road to marriage” -- 由于两人在此前的婚姻中都有很多不快乐的经历,他们曾经定下“不结婚”的约定,而且因为 Felipe的生意主要在东南亚,他们也约定两人今后的生活将divide between Bali, New York, and Australia(很浪漫的proposition); 岂料Felipe 因为在很短的时间内多次出入美国边境,在一次旅 行中被国家安全局拘捕,要驱逐出境 - 而唯一能让他避免被驱逐的办法, 就是和Liz 结婚。于是, 两人“不得不”违背曾经的约定,重新走入婚姻的殿堂;而 Liz在很不情愿的进入第二次婚姻的时候, 又一次戴上作家的帽子,进行了一番“婚姻到底是个什么玩艺儿”的学术研究  - 这就是这本书产生的背景。

在我看来,与其说这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还不如说是作者为说服自己再次接受婚姻这个形式的一种努力。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我感觉作者似乎是带着一种“先入为主”的眼光在剖析婚姻这个 “stubbornly enduring old institution”。我想我是不会去读这本书的, 而且我也不看好这本书的销售会再创奇迹(本来在一本非常成功的作品之后再推出“后续”性质的一本书,尽管是不同的genre和体裁, 就是一个比较有风险的商业行为)。不过,我还是看了 Gilbert 关于这本书的一些访谈和短文,其中关于男女在婚姻中的得失的观点引起了我的注意。在“ Western Style Problem” 这一章中,作者这样总结道:
"Marriage is far, far more beneficial to men than women. Married men perform far better in life than single men, and are happier than single men, and live longer than single men, and earn more money than single men. Married women, on the other hand, make less money than single women, suffer more from depression than single women, dont live as long as single women, and are more likely to be the victims of violence than single women. This has always been the case, which does fly in the face of the mythology and romanticizing of marriage that is epidemic in our culture”。我不清楚她这些结论的依据是什么,但似乎和我印象当中的一些研究发现不太一致。为此,我专门查找了一些有关的资料, 这里就谈谈我的观点。

根据Pew Research Center2010 年一月发表的题为“Women, Men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Marriage"报告, 男女在婚姻中的地位在过去三十年中有了很大的改变- 在1970年, 30-44 岁的美国本土出生的人口中,只有4%的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而在2007 年, 这个比例上升到了22% (见图一)。与此同时,在1970 年只有20% 的家庭中妻子的教育程度超过丈夫; 而在于2007 年这个比例上升到了28%; 同期,女性占大学毕业生的比例也从1970 年的36% 上升到了2007 年的54%,而因为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总体来说呈正相关,所以这两个趋势是直接相关的.也就是说, 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大幅度提高,她们的收入水平也在同期大幅度上升。


Graph 1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再来看看所谓的“marriage gain for men” 到底是怎么回事。在同一个报告中,研究人员比较了四个群体的收入水平:已婚男性,已婚女性,未婚女性,和未婚男性。研究表明,前三个群体的 adjusted household income 在过去27年中平均增长了60%或更多,而“未婚男性”这个群体的收入增长则只有16%(见图二)! 这应该就是Liz 所说“已婚男性比未婚男性挣钱更多”的一个重要依据。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个数据后面的因素,就会发现这个结论其实是非常草率的, 因为它忽略了这个表面的现象背后的一些因素。


Graph 2

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已婚男性”和“未婚男性”这两个群体的比较 - 从图二可以看出,已婚男性这个群体在1970 年的平均收入是低于未婚男性群体的, 但在2007 年却大大超过了后者。所以,说过去27年时间内, "married men experienced the most income gain in relative sense 似乎是 fair statement. 但是, 正如研究报告中指出的那样,这种差别其实更多的是“compositional in nature",因为这个研究使用的数据是“adjusted household income"(AHI = household income/household size --这里的“household"  并非只针对“已婚家庭”,而是人口和经济学上的一个概念--独身者,单亲家庭 are all treated as "household”);而因为在2007 年已婚家庭中双方都工作的比例比1970 年高很多, 加上越来越多的女性的收入超过她们的配偶(see Graph 1),所以“已婚男性”这个群体的AHI 水平高于未婚的counterparts,也就是很正常的了(顺便说一下,如果我们真的要探究“已婚男性”是否比“未婚男性”在个体层面收入更高,那么我们就应该用 individual income level, 而至少现在这个调查报告无法提供这样的数据).

更重要的是,在1970 年到2007 年这段时间中,虽然结婚率在所有人群中都呈现下降趋势,但下降率最严重的,正好是受教育最低的这个阶层(see Graph 3)。也就是说,“未婚男性”的收入普遍低于“已婚男性”群体,除了因为前者是household里唯一的income earner,而后者可能 benefit from his spouses income 这个"compositional reason"外(even though the income is adjusted for household size, the fact that married men might wives who make more money than them can boost the adjusted household income of this group); 还可能因为"未婚男性"这个群体本身就 less likely to be well educated (and we know how education level can be positively related to income level)! 虽然同样的趋势也适用於女性(即受教育程度最低的女性,更 likely to be unmarried),但因为女性在过去30 年中的总体收入上升速度超过男性(起点低),所以这个群体的收入在同期的增长幅度(从$30,597 上升到$48,738,上升幅度60%)还是高于未婚男性(从$56,951 上升到$65,849, 上升幅度16%)。尽管如此, “unmarried women ”群体的绝对收入水平在四个群体中仍然是最低的--所以,Gilbert说"married women earn less money than single women",  至少没有得到这个研究结果的支持。


Graph 3

这里要指出的是, 这个报告只包括30-44 岁之间的美国本土人口; 同样的趋势是否也表现在低于30 岁和高于44 岁的群体,和与外国移民结合的美国人,暂时无法得知; 但由于30-44 岁这个年龄段正好是大多数人结婚生子,建立家庭的时段,选择这个年龄段来比较这几个群体的收入状况,应该是合理的设计; 在这里引用这个研究的发现,主要是想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 所谓“男人在婚姻中得到的东西比女人更多”,而因此引伸出“女人在婚姻中做出的牺牲比男人多”,其实是一个一厢情愿的结论。当然,像 Gilbert 这样的女性主义者愿意这样interpret 本来对女性在美国的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有很正面结论的研究结果,那也是很可以理解的,毕竟这样的社会经济研究报告,可以有很多不同角度和层面的解读; 至于她关于男女在婚姻中的其他方面的得失不等--比如已婚男性比未婚男性寿命更长,更快乐;而已婚女性和未婚女性在这方面则正好相反的结论,我因为没有再做相关的探究,这里就不讨论了。

作为女性中的一分子,我当然不会否认女性在婚姻中做出的牺牲--即便在女性作为一
个群体的社会地位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的今天,当事业和家庭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
女性在多数情况下,仍然是选择放弃自己的事业的那一方; 这是生理和文化因素决定
的, 因为养育孩子的责任,在现代家庭里仍然主要是由母亲在承担;但是, 如果说女性面临职业和家庭的矛盾, 婚姻中的男性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有多少曾经“豪情万丈”的男人,在结婚生子, "settle down"之后, 为了家庭的安定和安宁,而不得不放弃曾经的梦想, 在自己并不喜欢的职位上日复一日地朝九晚五呢? 网友汪翔在“失败的男人身后站着什么样的女人”一文中,就对中国男人因为“太负责任”,“太顾家”而不能实现更高的梦想而大发感慨; 我虽然不赞同他将中国男人缺乏创业和冒险精神的特点“归功”于他们的“贤惠妻子”, 但婚姻中的男女,都会对婚姻带来的那份责任而放弃一些梦想,做出一些“牺牲”,应该是不争的事实。网友寒天在“五十五岁离家出走的男人”一文中,就描写了一位众人眼中的好丈夫,好父亲,多年来为了家庭和孩子任劳任怨, 却在五十五岁时不甘“一辈子就这样为他人活”,而突然离家出走,追寻自己的梦想--这种“悲壮”中,又有多少无奈呢。

也许,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可能会得到一种不同的结论; 也许,我们不应该把婚姻中的任何一方为了家庭的安定所做的让步和妥协,看成某种“牺牲”; 尽管有些决定和行为的确限制了一方实现自己个人的一些理想,但既然男人和女人进入了婚姻这个神圣的殿堂,就应该将自己和对方视为一个整体;如果你的“让步”或者“妥协”能够让婚姻更加牢固,让家庭更加和谐快乐,也许从长远来讲,这样的“牺牲”就不成其为牺牲了。当然,反过来讲,如果婚姻中的男女都能在为婚姻付出的同时,不忘记自己的梦想和追求,那应该是最最理想的状态了。

说来说去,还是那句话,婚姻中的男女,如何营造这片只属于自己的天地,要靠双方相互的理解,支持,和恒久的努力;别计较得失,别害怕"牺牲"; 最重要的是,别忘记我们对婚姻的承诺。


相关链接:
天婴:何为女人

海棠花飞: 男人难做

女人难做

男人难做,海外中国男人更难做

枫苑梦客: 女性的第二次解放 --女人回家去

女强人乎? 小女人乎?

从2008 年大选看美国当今的女性地位
浏览(13302) (0) 评论(35)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pearl 留言时间:2010-09-28 14:24:18
昭君,请看悄悄话。谢谢。:)
回复 | 0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09-27 20:10:51
Pearl:

好久没看到你,今天看到你关于中日争端的文章时心里一喜(这两天正好在你的城市开会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 你在那个有Galleria 的城市,对吧),可是白天实在没时间,所以想晚上再评论两句,想不到在这里又看到你了:)。

“一个好的婚姻双方一定要舒服。如果有一方总觉得自己在让步,在牺牲,这个婚姻就有失败的危险。人性的本质,在于不可能违背自己的心意很久。” 说得太好了! -- 其实我从来不提倡女性在婚姻关系中一味的牺牲自己,我所希望达到的,不过是一种互补互利的状态-- 用管理学上的话说,就是要有 synergy:)
回复 | 0
作者:pearl 留言时间:2010-09-27 15:01:25
好久没发言了。。。今天上来,跑到你这里来看看,有这么长的一篇,分析得很透彻阿,不过我还是不大喜欢Eat, Pray, Love,我的感想和你老公惊人的一致。:)

"如果婚姻中的男女都能在为婚姻付出的同时,不忘记自己的梦想和追求,那应该是最最理想的状态了"。 深以为然。我的理解是,一个好的婚姻双方一定要舒服。如果有一方总觉得自己在让步,在牺牲,这个婚姻就有失败的危险。人性的本质,在于不可能违背自己的心意很久。

祝好!
回复 | 0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09-27 13:51:58
哇,颂兄这个命题对我来说可是太难了,我的文学修养可还没到这个水平,再说要两三部著作就能涵盖人生所有的故事,那可能也勉为其难吧。不过如你所说,可能还是最最经典的东西比较能够“胜任”这样的重任,比如雨果,比如莎翁(儿子的英文课去年读了“奥赛罗”,从他的评论文章里我才知道这部剧里面包罗了如此之多的对人性本质的揭示)。

不知其他朋友有何见教?

说到三毛,就像我文中说的那样,只有自己做了父母,才可能体会到三毛父母当初的艰难和担当-- 也许的确是天意,让他们来看护和守望三毛这个上天遣下来的天使吧。希望他们得到心灵的平安.
回复 | 0
作者:欢乐颂 留言时间:2010-09-27 10:02:11
昭君,多谢回复。

我没读过三毛,故有一问。读了你的旧作,最大的感触不是三毛(因为确实不了解),倒是她的父母。最后的结局,难道竟是天意?

我看过的小说不多,能否请你推荐一两部最伟大的作品,基本上能写尽人生所有的故事(中国的我想《红楼梦》就够了),以至于再看其他的都是多余。我总怀疑现在新的小说不太可能超越从前的经典。
回复 | 0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09-27 05:04:02
颂兄:
不好意思,刚才都没看到你的评论-- 我不认为这位作家和三毛有太多的可比之处 -- 三毛的个性中有很多“出世”的成分,她的周游世界,让人感到更多的是“自我流放”;而 Liz 则不然,她是一个非常“入世”的人,很典型的美国人, even though both are "world traveler", and both seem to care a lot about spiritual growth.

我以前写过一篇“二十年后回望的三毛”, 也许您可以看看:

http://blog.creaders.net/dreamweaver/user_blog_diary.php?did=54961
回复 | 0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09-27 04:59:30
再罗嗦两句-- 我不认为我和同意我观点的读者是“站在女性对立面”的群体-- 是不是非要把男人和女人对立起来,才是“站在女性一面”呢? 我不这样认为。 我的文章希望“投射”的一个观点就是,男人和女人没有必要把对方当成敌人和竞争者, 而应该是互补,互利的关系。这不仅在家庭中如此,在大的社会层面也是如此。这是我一贯的观点,从以前写的一系列这个主题的文章也可以看出这个 (比如我既写过“女人难做”, 也写过“男人难做, 海外中国男人更难做”这样的文章)

至于您在文中暗示的“家庭和睦的人,往往事业不成功”, 这个就不用我来辩驳了吧。 这种over generalization, 我一般尽量避免。我相信, 家庭和事业都很成功的人(男人女人都包括), 在这里大有人在。

BTW,我写这篇文章一点也不“急不可耐” -- 这本书我看完已经有好几个礼拜,电影也是一个多礼拜前就看了, 这些想法在脑子里打转也为时很久; 之所以过了这么久才写出来,主要是想把数据搞清楚再发言,呵呵
回复 | 0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09-27 04:26:25
Masker:

谢谢评论-- 的确,我这句“总结”实在是没有什么新意的“冷饭”,不过,有这么多人赞同,我倒也并不意外。

你的观察非常正确,其实我和 Liz 对婚姻的看法和立场,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受到我们自己在婚姻和爱情中的经历的“反射”, 所以很难说谁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我本文并非想用自己的观点来反驳她的婚姻观(这是不可能的), 我想做的只是用比较有可信度的研究结果,来辩驳一些她用来证明自己观点的statements. 如果我的分析让人感到有些道理,从而对婚姻对女性的“unfair reverse impact" 有比较客观的理解,那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是否我们的某些观点和立场也会反过来影响我们在婚姻中的行为,和由此而感受到的幸福度呢? 欧阳峰在“心态是衡量快乐的一杆秤”中就提到,一个人的主观立场和心态
(http://blog.creaders.net/fouyang/user_blog_diary.php?did=69419),
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她在生活中的经历。这样说来,雪枫的那句话也许可以反过来说:“在婚姻中不计较得失,不轻言牺牲的人,也许更会感到婚姻的幸福”。不知您以为如何?
回复 | 0
作者:Masker 留言时间:2010-09-27 00:19:15
昭君文中最后一句:“婚姻中的男女,如何营造这片只属于自己的天地,要靠双方相互的理解,支持,和恒久的努力;别计较得失,别害怕"牺牲"; 最重要的是,别忘记我们对婚姻的承诺。”这句话在我看来实在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因为它毫无新意,几乎在任何有关婚姻指导的书中都可以看到,可是说是一盘炒得不能再炒的现饭,让我想不到的是,这一句话竟然让很多博友赞叹,足以见得这些博友之前对婚姻的理解多么的肤浅。
荣格有句经典名言:“当爱支配一切时,权力就不存在了;当权力主宰一切时,爱就消失了。两者互为对方的影子。”之后有心理学实验也发现,当一个人权利欲望极强时,其大脑中控制同情心的脑区会被抑制。这一实验从某种程度上验证了荣格的这一名言。
权利欲望极强的人,在追求利益和地位的时候必须得变得自我和自私,自然会影响婚姻和爱情;而一个很顾家恋家享受妻子家庭天伦之乐的男人个性中自然难以展现出锐气和强烈进取心。所以我发现,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很多单位或公司那些事业特别成功的老板往往婚姻不幸福,而一些家庭很和睦的中层或员工事业很一般,有的甚至在外人看来是loser。
说白了,除了爱情参杂性欲以外,爱这个概念更多的是同情心或者同理心。爱或者婚姻之所以能够长久维系,很多时候是配偶双方对彼此有同情心,感觉对方需要自己的呵护和照料。昭君的婚姻爱情之所以很甜蜜,也是因为这一点,君不见昭君的博文屡次提到其夫君税季的辛苦,可见她在晒幸福的同时,也把自己对夫君的同情心和需要被自己呵护的心理展露无遗,无意中告诉了我们婚姻维系的秘密。很多人婚姻爱情不长久,是因为他或者她当初爱的是一个自己崇拜的人,觉得高攀不上的人,这种仰视的爱不会产生同情心,自然在日后光环褪去之后,草草地以分手收场。老人说的婚姻要“门当户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其实这不仅仅是从经济上理解,从心理上,门当户对的俩人生活经历和背景更接近,彼此更能理解彼此,更可能在今后的生活中产生那种对对方的同情。
反之,一旦你对对方没有了同情心,即使你在婚姻中的表现依然“称职”,对方也很难感受到你的爱和在乎。如果你觉得对他或者她的好是一种“牺牲”,那么说明你大脑中负责权利的那一区被激活了,负责同情心的那一块被抑制了,你们的感情出问题了。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昭君和Liz就婚姻这个问题的看法其实都是进行各自的自我投射。因为Liz之前的婚姻是不幸福的,是不相信婚姻的,所以会得出昭君不认同的看法;而昭君的婚姻是幸福的,是相信婚姻的,所以会急不可耐地反驳Liz的观点。尾随其后的博友其实也在投射,那些站在女性对立面支持昭君看法的博友们,恭喜了!说明你们的婚姻或爱情也是幸福的。。。。
回复 | 0
作者:欢乐颂 留言时间:2010-09-26 18:04:41
谢谢昭君介绍这位女作家,请问她这本书和台湾作家三毛的著作意思上差不多吗?
回复 | 0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09-25 20:41:41
大侠:

贴完回复又看了一下你的评论,才发现我把你的最后一句话解读错了-- 你在“没读过原著”和“看过电影”这两句中间加了一个逗号,让我误认为你是“没读过原著”,但“看过电影”,还在奇怪你怎么会把这部电影里面的角色定位为一个“第三者形象”呢 ,才明白你的意思是“既没读过原著,也没看过电影,是瞎蒙”, 呵呵。


Roberts在这部作品中的角色不是“第三者”, 她是在和丈夫分居后迅速落入情网,后来又和分分合合,在正式离婚后开始了一年的旅程,最后找到了文中所说的巴西男子,最后成为伴侣。如果我文中的reference 让你产生误解,特此说明:)。
回复 | 0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09-25 20:36:33
大蟹大侠:

作为也没看过原著,却看过电影(想来也是被夫人拉去看的吧?)的男士,不知你对电影有什么观感呢?

Julia Roberts 演这个角色还算可以吧,虽然我并不是很喜欢她的风格,总觉得有点太张扬,不是那种能够消失到角色里面去的演员(说到底,还是太“明星”味太重了吧)。看电影的时候我也在感叹,大美女也老啦, 呵呵。

这几年她没怎么拍电影,大概是在享受家庭生活吧(好像生了两三个孩子), 我倒是很欣赏她在私人生活上的低调,不像很多其他明星那样,一会儿一个诽闻。说起来,好莱坞的很多女明星们倒可以事业家庭都兼顾的“ super women” 的典范; 而且像 Roberts这样休息两三年,还可以重新出山,照样有票房吸引力, 算是可进可退的典范了 -- 当然这也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回复 | 0
作者:瀛洲大蟹 留言时间:2010-09-25 06:54:21
列夫托尔斯泰在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 写了:"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婚姻是承受和享受的交替,个中甘苦当事人自知。

这里倒是八卦一下Julia Roberts。好久没见她又新作,还以为她步类似Gina Davis等好莱坞女星的后尘,悄悄息影。

我很喜欢Roberts的银幕形象,Notting Hill中的淑女,Pretty Woman中的站街女,RunawayBride中的心灵创伤女。在这出Eat, Pray, Love再搞它个第三者形象(我没有读过原著,看过电影,只是瞎蒙),肯定不错。
回复 | 0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09-25 05:37:50
枫苑:

好久不见,新工作一定很忙吧?

我不太清楚作者是否引用了其他的统计资料,我想她应该会有,否则就是太主观的结论了。当然正如我文中所说,即使是同一个统计结果,也可以有不同解读,“数字是为人服务的”吗,呵呵。不过我出于职业习惯,看到过份出格的“解读”,总是喜欢较真一番:)。

我一直记得我们去年关于女性在家庭中地位和女权主义的对话,还把链接也放在上面了。

祝你周末愉快!也希望经常能看到你的大作!


Smile4gd:

Thanks for your comment!

“You gain from marriage, even if you lose it eventually, but at least learn your lesson. ” Love that!! I always believe that, every step in our life's journey should enrich it, and in the end, it's these decisions and actions that become the meaning of your whole life. There will be mistakes, definitely, bu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learn from them, and not repeat them again and again:).

Your last comment bring smile to my face - actually, I will have to disagree- even though I married young and have enjoyed married life for almost 20 years, I don't think marriage is the only way to happiness for women or men, even though it'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lives of many of us. I'd change your last sentence slightly, to "Life is worth living, with or without the Mr/Mrs. Right:)."

Have a good weekend!!
回复 | 0
作者:smile4gd 留言时间:2010-09-24 19:50:11
Zhaojun,

As always, your article is inspiring and enlightening. I wish I had the luxury to pitch in all I've thought about marriage...

Before entering the registrar's room for the knot-tying ceremony, I asked whether I'd be able to be independent economically and emotionally. Yet as the marriage drags on, I would say it's not easy to label it with a price tag -- even though economists do have substantiated such a tag. You gain from marriage, even if you lose it eventually, but at least learn your lesson.

I agree with your conclusion: it takes two hands to clap. After all, marriage has its own merit. With a Mr (or Mrs) Right, life is worth living.
回复 | 0
作者:枫苑梦客 留言时间:2010-09-24 19:02:20
顶昭君好文,很有启发性。只是不太理解那本书作者认为男人从婚姻中得到的好处更多的观点有没有统计数据支持,在我看来,更可能是作者的一种自我感觉。去年我们曾就这个问题辩论过一阵子,我今天仍持同样的观点。你的结束语说得好:“婚姻中的男女,如何营造这片只属于自己的天地,要靠双方相互的理解,支持,和恒久的努力;别计较得失,别害怕"牺牲"; 最重要的是,别忘记我们对婚姻的承诺。”
回复 | 0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09-24 15:09:56
谢谢你的留言! 你说得真好,如果一个人在婚姻中只考虑对方的需要,而忽略自己的需要,那这样的婚姻也不会长久;我觉得最好的状态应该是双方都在考虑对方需要的时候,为自己保留一些空间和时间 -- 正如 Gilbert 在书中对自己的婚姻和感情经历总结的那样:“I have boundary issues with men. Or maybe that's not fair to say. To have issues with boundaries, one must have boundaries in the first place. But I disappear into the person I love. I am the permeable membrane. If I love you, you can have everything.. ...I will give you all this and more, until I get exhausted and depleted that the only way I can recover my energy is by becoming infatuated with someone else".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她是自己把自己捆绑在一个又一个 relationships 中不能自拔(and since she started dating at age 15, she had consistently had a boy or a man in her life), 所以在充满苦毒的离婚结束之后,她会需要那么长的时间 just be herself ,也是很可以理解的。

很高兴你有这样的感受:“婚姻使我更完整。这是我在金钱,被服务以外在婚姻中的重要收获。”


雪枫:
嗯,这篇是有点长,这还是把第一部分压缩了好多以后呢。 可是我不想把它分成两部分贴,所以就只好这样啦。如果你不喜欢费脑子看数据分析的话,可以跳过中间那段,直接看结论,哈哈。
回复 | 0
作者:雪枫 留言时间:2010-09-24 13:14:32
昭君,你这一篇真的有点长,让我看了好一会儿.不过最后的总结很干脆,婚姻要靠双方的努力和付出,还有婚姻是承诺.我的体会是,婚姻幸福的人肯定会觉得得到的远比失去的多.
回复 | 0
作者:蓁蓁 留言时间:2010-09-24 10:14:17
说到婚姻的得失,男人和女人谁更受惠,往往谈的是谁付出的多,谁做家务多,谁得到另一方的付出多。在将近四年的婚姻里,我却从婚姻中得到了许多意外的收获。

我是70后,在中国长大。受的传统家庭教育。所以,结婚以后,很自然的,我会为老公着想。看到老公累了,我就乖乖的呆在一边,不打扰他。常常想着,老公今天想吃什么,想干什么。我以为,自己的隐忍乖巧,有助于幸福家庭的建设。

事实并不是这样。讲得太详细很啰嗦。就是,我完全和自己的感觉以及需要脱节了。我考虑别人的需要,为别人操心。可这恰恰让别人觉得我们没有需要,没有爱。现在,我不再考虑老公是不是很累,而是,当我想给他一个拥抱,一个亲吻的时候,我就做了。有趣的是,老公再累,我的热情消解了他的疲乏。让彼此感觉非常亲密。

如果不结婚,我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有这些问题。婚姻使我更完整。这是我在金钱,被服务以外在婚姻中的重要收获。
回复 | 0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09-24 10:00:45
Thanks for sharing this interesting piece!! It makes a more complete picture of the struggles women still face in the professional world, despite all the improvements over the last decades.

I agree that even though women have made big strides in the roles they play in the society in general, the road to the top of the hierarchy is still very hard for them. The fact that only a small fraction of the fortune 500 firms are headed by women is revealing, and the fact that we are making a big case out of having female candidates for president and vice president is telling as well (to think of it, even countries like Indonesia and Pakistan have had female top leaders, let alone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like Germany). And it's true that many female "super achievers" are indeed single, and childless, like Condi Rice. But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are super successful women who seem to balance them all - career, family, and children - that list might include people like Meg Whitman (married to a neurosurgeon and have two children), Nancy Pelosi (windowed, with five children), Carly Fiorina (no children), or Marissa Mayer of Google (of course she has no children yet).

But the main thrust of my piece is not whether "we've made it" as a group in today's society, or whether the "gender gap" still exists in the society. I was simply trying to share my thoughts on the statements made by the author of this book regarding "men gain more from marriage than women economically".

Thanks again for your comment.
回复 | 0
作者:someone路人甲 留言时间:2010-09-24 09:08:35
take a look at this one
http://www.nytimes.com/2010/08/04/business/economy/04leonhardt.html
回复 | 0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09-24 06:12:27
天婴:

“东方人到西方留学, 西方人到东方打坐”, 这可真形象呀。我向来认为东西方的文化和传统有着互补性和相融性,但我不大认同那种停留于表面的学习,借鉴,比如你说的这种把参加东方宗教 当成时髦的做法。当然同样的现象在中国也有,不是有很多年轻人把去基督教堂作为时髦和“酷”的事情吗?

米笑:
说得不错!

米太太什么时候回来啊?

多思:
其实也只是“有感而发”而已。在任何社会中,家庭都是反映社会关系的基本单元,所以我一直对婚姻和家庭关系这个话题比较感兴趣。

非常赞同你所说的“女性解放不能要求男女都一样”,因为这不可能做到,也不符合“互补”的原则。 我刚刚把枫苑的一篇旧文“女性的第二次解放-- 女性回家去”加入了相关链接,这篇文章后面有枫苑,椰子和我关于女权主义,男女平等,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这些相关话题的讨论,也许大家会感兴趣。

涂仙眼光敏锐--他在评论中提到我的文章中的一些观点和你的多篇文章的主题之间的“synergy"。 不过他忘记了另外一篇,就是你最近的关于“梦想”的文章。如我上面所说,书中作者没有对婚姻失败的具体原因做任何说明,但影片中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因为她前夫是一个只知道“梦想”,不知道行动的人,而且对她的“梦想”(不要孩子,两个人自由自在地周游世界,享受生活)不予理解和支持。我总觉得这个 positioning 有些自相矛盾 --Liz 一边希望丈夫无条件地支持自己的梦想,一边又对丈夫想要转换职业方向,回到学校重新开始的梦想不以为然,把它当作他不成熟,不负责任的表现, 是否的确是有点“self-centered”呢?在两人离婚协议的confrontation 中,Liz 质问 "So what is your dream?",前夫说:“You are my dream" -- "你就是我的梦想”. 这个回答非常令Liz 意外,也令我更加让我感到Liz 的自相矛盾。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9-24 05:14:59
昭君,非常钦佩你敢于论述如此重大而又复杂的话题,也非常钦佩你花费的艰苦劳动。非常赞同你的观点---“但既然男人和女人进入了婚姻这个神圣的殿堂,就应该将自己和对方视为一个整体”。

多年前,中国曾上演一出话剧,名字叫做《女人不是月亮》,意思大概是女人不应像月亮那样仅仅借助男人(太阳)的照耀才反光。在我看来,大到一个社会,小至一个家庭,男人与女人都有其不同的作用与功能,也都有其各自的长处与短处。互相之间都是无法完全替代、交换的。“妇女解放”不应追求“男女都一样”。而一个完美的社会或家庭就是要尽量充分地发挥男人和女人各自的独特性。在这一过程之中,男女双方或许都需要作出各自的“让步”、“妥协”、“牺牲”和奉献。
回复 | 0
作者:米笑 留言时间:2010-09-23 19:55:49
昭君,图文并茂的分析的透彻。婚姻有的是1+1大于2,有的是小于2,甚至小于1,所以很难一句话讲的清楚
回复 | 0
作者:天婴 留言时间:2010-09-23 19:48:08
呵呵,电影中意大利人用手说话,实在是拍的传神,经典,不但让我回忆起在意大利的日子,甚至诱发我要学意大利语的冲动……。

“东方人到西方留学,西方人到东方打坐” 。现在,随着瑜伽和禅宗,甚至风水在西方文化层面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追随,崇尚东方宗教的神秘。参加东方宗教的retreat也成为很潮的一件事儿。
回复 | 0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09-23 19:15:53
天婴:

你来我真太高兴啦!更谢谢你的千斤顶:)。说实话电影还是比较赏心悦目的,尤其是意大利那部分,演绎得非常authentic; 我尤其喜欢他们几个人用各种手势表达意大利语的微妙含义的那个细节, 呵呵。另外,整个影片的蓝色基调也是我很喜欢的。但电影拿掉了在我看来很重要的几个人物和细节,比如那位曾经在纽约生活的印尼小伙子和他们之间的友谊,以及她为 Wayan 捐款建房时遇到的culture shock。知道我家领导最不以为然的是什么吗? “这故事里每个东方人都象大哲学家”,
呵呵。也许这就是西方人对东方的 mystification and romanticizing吧,即便Liz这样见多识广的world traveler也不能幸免:)。

我知道Liz 这句话("Men gain more from marriage than women")指的是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sacrifice in the broad, general sense; 但她的确也说了“Married men earn more income than unmarried men, but the reverse is true for women"。我的质疑主要是对这个结论(职业病,呵呵)。至于广义上的“牺牲”, 因为很难量化,所以恐怕也只能是一个perception 啦。

“Committed” 我在书店略略翻了翻,觉得不能吸引我读下去,所以就不打算读了。你说得对,这种体裁大概不是她的强项, 呵呵。
回复 | 0
作者:天婴 留言时间:2010-09-23 18:34:13
昭君,

谢天谢地你没看"Committed: A Skeptic Makes Peace with Marriage",我是在书一出来就买了,可是到现在还没读完。我不能不承认,写论文不是liz 的强项。:)

“Marriage is far, far more beneficial to men than women.”,Liz的这一段总结完全是把婚姻里的男女作为单个的个体来对待,以谁为家庭牺牲的多为出发点来看的。

我同意你的观点,“既然男人和女人进入了婚姻这个神圣的殿堂,就应该将自己和对方视为一个整体”,“婚姻中的男女,如何营造这片只属于自己的天地,要靠双方相互的理解,支持,和恒久的努力;别计较得失,别害怕"牺牲"; 最重要的是,别忘记我们对婚姻的承诺”。

为你伟大的结论,千斤顶!
回复 | 0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09-23 18:24:49
梦华园:
谢谢来访和评论! 这应该是我们在你那篇“一见衷情”的文章后面讨论的继续吧:)。

婚姻中的男女的得失,的确是一个太大的话题,这篇也只是从一个角度(经济上的得失)来探讨这个问题。我也同意“统计学也许是描述婚姻的好工具, 但往往只是看到表象”; 但很多时候,不说话的数字会被人用来 make their own cases, 所以探究探究数字后面的错综复杂的元素,还是有作用的。

水姐:
真的啊,那我要听听你家老公对这部电影的观感了?

我很赞同你说的, “尽管我对Liz Gilbert在男女问题上的一些做法和思考不能产生共鸣,并且她的心灵探索和内心力量重建的方式很特殊,并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但是喜欢考虑女性自身问题,关心爱情与婚姻的问题的人,读读这本书也不错.”。
其实影片还有一个忽略掉的细节(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就是没有提及她的这一年“心灵旅程”,实际上是出版公司预付的书款所资助的(当然这家出版商是慧眼识人,从这本书上得到的投资回报,自然是了不得的,呵呵)。 如果不知道这点背景,很容易产生“ How can she afford such a luxury to pursue pure happiness and spiritual devotion without worrying about her worldly obligations”, 因而对人物的认同和 identification 产生障碍。
回复 | 0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09-23 18:17:01
慧慧儿:
谢谢你的千斤大顶!!

欧阳:
我只是有点直觉,觉得她的 有些不靠谱,所以好奇之下去找了有些相关的资料,不是什么“功力”,呵呵。

我还担心我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有点太扰,没说清楚,被你这么一肯定,我就放心了:)。


2cents:

Actually I think this topic is easier to write about in English than in
Chinese - especially all the statistics and comparison would be much clearer if it's written in English:).

You are absolutely right - this is topic that's too big to roll into one
piece - actually I have already toned down the first part (the pseudo- book review and movie review) because it's kind of distracting from the main thrust of this piece - that is, the "gain" or "loss" of men and women in the marriage. And although I don't agree with everything Liz did in her relationships (like "falling madly in love" who she considered as her "soul mate" back then almost immediately after she separated from her estranged husband -with a much younger man, no less), I agree that it's her journey that's matter to her, and I'm happy that she has found her true love through this journey.

In the book she did not reveal the specific reasons behind the failure of her first marriage, other than acknowledgment that "Much of it had to do with my problems, but a good portion of our troubles were related to his issues. That's only natural, there are always two figures in a marriage, after all - two votes, two opinions, two conflicting sets of decisions, desires and limitations". I understand and admire her choice. But the way the movie portrayed their marriage gave an impression that her husband was the one to blame solely, hence it seems to be superficial and unconvincing and biased.

And to answer your last question - she did not have children from her previous marriage - as a matter of fact, not wanting to have children was one of the reason she did not want to stay in the marriage. Her current husband had grown child from his previous marriage, and of course, 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they had an "agreement" that they would not have any more kids, if not for nature's limitations - after all, he's 17 years her senior and is now in his 60s :)
回复 | 0
作者:在水一方 留言时间:2010-09-23 17:54:51
我也是看了天婴的博客后先买了一本书看,上个周末拽着老公一起看了电影.这本书是写Liz Gilbert 通过旅行,修行从失败的婚姻中走出来,一个心灵自救的过程的书,书中很多是心理描述和自我思考的东西,所以看电影很难达到看书的效果.

尽管我对Liz Gilbert在男女问题上的一些做法和思考不能产生共鸣,并且她的心灵探索和内心力量重建的方式很特殊,并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但是喜欢考虑女性自身问题,关心爱情与婚姻的问题的人,读读这本书也不错.
回复 | 0
我的名片
昭君
注册日期: 2007-07-03
访问总量: 6,253,014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多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发布
· 2024 云南行(2)- 香格里拉,松
· 2024 云南行 (1)- 遇见梅里雪
· 谈谈美国大学校长的招聘和任免
· 从2023 UAW罢工看美国劳工市场的
· 从2023 UAW汽车工人罢工谈目前美
· 从2023 美国汽车工人罢工看美国
· 我家的汗滴工程, 兼谈美国的DIY
友好链接
· 马黑:马黑的博客
· 老钱:老钱的博客
· 海天:海天之间
· 芹泥:芹泥
· 雨露:雨露的博客
· 2cents:2cents博客
· 多思:多思的博客
· 星辰的翅膀:星辰的翅膀
· 春阳:春阳的南北小店
· 刘以栋:刘以栋的博客
· 欧阳峰:欧阳峰的blog
· 海云:海上的云
· 五彩:五彩生活
· 枫苑梦客:梦中不知身是客
· 怡然:怡然博客
· 百草园:百草园
· 椰子:椰风阵阵,思绪如河
· 阿黛:惠风山庄
· 桑妮:桑妮
· Rondo:Rondo的博客
· pearl:pearl的博格: 沙与花
分类目录
【政经杂谈(2)】
· 谈谈行业监管--从魏则西事件说起
· 从英国公投看欧盟未来(图)
· 从2016 大选看美国社会的群体分
· 读海天博文有感-- 再谈国家竞争
· 谈谈伊州和芝加哥的财政危机 (多
· Cargill 解雇150位穆斯林雇员是
· 奥巴马医保改革:2016年将有哪些
· 美国校园的政治正确与言论自由(
· 美国大学费用为什么越来越高﹖
· 再谈“消失的中产阶级” - 从皮尤
【政经杂谈(1)】
· 从2023 UAW罢工看美国劳工市场的
· 从2023 UAW汽车工人罢工谈目前美
· 从2023 美国汽车工人罢工看美国
· Test
· 法国左转,欧盟堪忧
· 希腊债务危机与欧盟的未来
· 从民意调查受访者对“自由市场经
· 通用电器和古狗是怎样减税的?
· 快评:威州议会通过限制公共事业
· 威州州长的财政提案为何引起轩然
【大千世界 (2)】
· 看见不一样的冰岛- 2023冰岛内陆
· 看见不一样的冰岛(6) - 航拍惊
· 看见不一样的冰岛(5)- 沙尘暴
· 看见不一样的冰岛(4)- 海鹦鹉
· 看见不一样的冰岛- 3 (米湖,温
· 看见不一样的冰岛(2): Hveravel
· 看见不一样的冰岛- 2023 冰岛内
· 谈谈教育公平(下) - 伊州教育经
· 谈谈教育公平(上) - 加州SCA 12
· 我与万维网友的情谊(图)
【我看美国社会 (8)】
· 华裔在美国企业界为何发展不如印
· Tax Day 谈谈几位总统候选人的税
· 加州大学招生政策的变化让加州学
· 这个周末-- 谈大法官葬礼,华裔
· 这个周末- 谈大法官葬礼,华裔游
· 教授解聘争端结局,州大裁员,及
· 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些值得关注的趋
· 浅析加州修正案SCA-5的背景及亚
· 芝加哥公立校区将关闭61所中小学
· 芝加哥公立学校教师罢工明天结束
【我看美国社会(7)】
· 漫谈 Affirmative Action: 美国
· 漫谈Affirmative Action(上): 美
· 美国社会真的变得来越越分化吗?
· 美国社会真的变得越来越分化吗?
【我看美国社会 (6)】
· 简评高等法院对军人葬礼上的抗议
· 简评最近国会投票的几项重要法案
· 高中辩论比赛该不该涉及敏感时事
· Rutgers University 学生自杀案
【我看美国社会 (5)】
· NPR新闻评论员Juan Williams应该
· 军人葬礼上的抗议示威是“言论自
· 值得一看:Larry King 对话伊朗
· 乱侃政治正确和学术自由
【我看美国社会 (4)】
· 多元社会与言论自由-- 从UI 神学
· 世贸遗址该不该建清真寺? - 兼
· 第二轮“啤酒峰会”呼之欲出?
· 让我无语的几张照片
【我看美国社会(3)】
· 有感墨西哥总统在国会和CNN 的讲
· 杂谈当今美国的种族关系 - 从两
· 小议亚历桑那州移民法案
· 美国需要什么样的能源革命?(图)
【我看美国社会(2)】
· 奥巴马到底有多“黑”?
· 反恐战争与文明的冲突 -- 从德州
· FED该不该干涉银行高管的薪酬?
· 医改何去何从?听听一位“Insider
【我看美国社会(1)】
· 闲聊麦肯的“美女”牌和美国的大选
· 希拉里 vs. 奥巴马:才能经验不
· 枪支泛滥 or 精神问题,谁该为枪
· 闲谈女人和政治
【我看中国社会】
· 从电视剧“欢乐颂”看中国社会的价
· 看方舟子 PK 唐峻校友禹晋永 有
· 今天的社会不需要道德吗? 看关
· 谈谈中国社会的贫富分化问题--
· 从武大教授病床前被解聘看中国劳
【看中国,看世界 (1)】
· 2024 云南行(2)- 香格里拉,松
· 2024 云南行 (1)- 遇见梅里雪
· 中国与世界-- “全球化管理教育”
· 中国与世界-- “全球化的管理教育
· 欧洲到底怎么啦?
· 中国教育,社会不平等的帮凶?
【历史并不遥远 (1)】
· “还原历史真面目”有多难?
· 共产党得天下的“天时地利人和”--
· 人间正道是沧桑 (图)
· 世界上有无缘无故的仇恨? - 与西
【我看婚姻与家庭 (3)】
· 杂谈男女社会角色和地位的变化--
· 杂谈男女社会角色和地位的改变 -
· 从结婚的“行情” 谈中国年轻人的“
· 也来说说中年夫妻
【我看婚姻与家庭(2)】
· 男人和女人在婚姻中的得与失--
· 女强人乎?小女人乎?
· 什么样的爱值得你用生命去祈求 -
· 女人难做
【我看婚姻与家庭】
· “蜗居“中最精彩的两段话及我的一
· 男人难做,海外华裔男人更难做
· 婚外恋,癌症,及婚姻中的男女 (
· 女人难做
【性,婚姻,家庭】
· "红眼知己",“换偶”,
· 从男人怀孕,试管婴儿 和Sperm D
· 性骚扰立法能遏制婚外情的泛滥吗
· 同性恋基因?
【职场心得】
· 我的美国高校管理生涯回顾(8)-
· 我的美国高校管理这个生涯回顾(
· 我的美国高校管理职业生涯回顾(
· 我的美国高校管理职业生涯回顾(
· 我的美国高校管理职业生涯回顾(
· 我的美国高校管理职业生涯回顾(
· 我的美国高教管理生涯回顾2:从教
· 我的高校管理职业生涯回顾 (1):
· 聊聊美国高校的教授招聘(下)
· 聊聊美国高校教授招聘(上)
【儿子们的故事 (8)】
· 挺爱搅二三事
· 生日快乐,儿子(视频)!
· 儿子制作的视频--T. S. 爱略特 “
· 老妈的文章-- 我和孙子互帮互学
· 有音乐相伴的人生 (Videos)
· 初尝失败的滋味
· 儿子回来啦 (多图)
· 小荷才露尖尖角( Video )
· 儿子备战钢琴比赛( video )
【儿子们的故事 (7)】
· 小荷再露尖尖角 (video)
· 参加儿子辩论队集训有感
· 高中生的"烦恼"
· 差点得了心脏病!
【儿子们的故事 (6)】
· “最后”的音乐会
· 小儿小传 --我家的Reading Machi
· 陪太子攻书
【教子心得(2)】
· 孩子们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 一样的功课,不一样的儿子
· 从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谈起
· 第一次做高中辩论比赛裁判(图)
【教育与心理 (6)】
· 和儿子聊天--保守派?自由派?
· 一个十五岁少女的内心独白
· 和儿子聊天-- 好孩子,坏孩子?
· 和儿子聊天-- 好老师?差老师?
【艺术天地 (10)】
· 五彩缤纷,赏心悦目--儿子高中的
· 一对音乐天才小姐妹 (videos)
· 钢琴考级,肖邦华尔兹和贝多芬奏
· 贝多芬与春之祭-- 儿子高中的“大
【艺术天地 (9)】
· 精彩的“我是歌手”半决赛 (Videos
· 李安和“少年派漂流记”
· 根据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的
· 小儿的德彪西(视频)
· 后生可畏 (视频)
· 周末一乐--2012 金球奖预测 (图)
· 来自天国的声音--圣母颂 (videos
· 美丽的音乐精灵-- Hilary Hahn芝
· 天籁 --巴赫A 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 评点两部奥斯卡提名电影--“国王
【艺术天地(8)】
· 我最喜欢的中国民歌-- 小河淌水
· 此曲只应天上有 (Videos)
· 天籁- 罗斯托波维奇演奏德沃夏克
· 肖邦 Piano Concerto No. 1 by
【艺术天地 (7)】
· 又一位来自中国的钢琴新星 --王
· 我喜爱的音乐作品-- 贝多芬F大调
· 我喜爱的音乐作品-- 亨德尔“弥赛
· 布鲁克和德沃夏克 -- 儿子高中的
【读书笔记 (4)】
· 读书笔记 - Airbnb 故事(下)
· 读书笔记- Airbnb Story (中)
· 读书笔记- Airbnb Story (上)
· 女性如何平衡职业与家庭的关系-
· 女性与领导意志 -- 脸书COO Sher
· 女性与领导意志-脸书COO Sheryl
· “那曾经是我们”--Thomas Friedma
· “那曾经是我们” -- Thomas Fried
· “那曾经是我们”-Thomas Friedman
· 成功不是偶然-- "Outliers&
【读书笔记(3)】
· 末日帝国内幕-- 读“大空头”有感(
· 末日帝国内幕 --读“大空头”有感
· 末日帝国内幕 --读"大空头&
· 你是“全脑型”人才吗? -- "
【读书笔记】
· “公平”,真的是“普世价值”吗?
·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更好?--“Bette
· 医疗事故保险到底为什么这么贵?
· 医生的报酬是这样计算的?-- “Be
【读书笔记 (2)】
· 我成了村上春树迷
· 林语堂论中庸,幽默,读书和写作
· 林语堂论中庸,幽默,读书和写作
· 二十年后回望的三毛 (图)
【站在大师的肩头】
· 资中筠谈“中华文化的复兴与启蒙”
· 大师是这样练成的--华裔 建筑家
· 你是人间四月天 -- 林徽因和梁思
· 李开复给刚上大学的女儿的一封信
· 上善若水- -和大师的近距离接触
【也谈时事 (18)】
· 加州真的要将大麻合法化?
· 也谈巨无霸价格和中美汇率之争
· 古狗退出中国: 商业利益,还是
【也谈时事 (17)】
· 奥巴马为何高调对台军售?
· 天下乌鸦一般黑?- 有感爱德华丑
· 从三位西方经济学巨匠谈美国政治
· 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为何成了中美欧
【也谈时事 (16)】
· 奥巴马下一步会干什么?
· 民主党, 醒醒吧!
· 杂谈民主,刘小波,和美国的医保
【也谈时事 (15)】
· 快评德州军人医院屠杀事件
· Second (Third) Stimulus Plan??
· 奥巴马的“冰火两重天”
【也谈时事 (14)】
· 合理要求, 还是种族歧视?有感
· 奥巴马的秘密武器
· 今天的中国到底是什么主义? -
· 也从哈佛教授被捕说起
【也谈时事 (13)】
· 奥巴马的内忧外患(三)-- 伊朗篇
· 如何解读有关失业率的统计数据
· 奥巴马的内忧外患(二) - 能源篇
· 奥巴马的“内忧外患” (一): 医改
【也谈时事 (12)】
· 再谈医疗改革 --保险公司和消费
· 加州啊,加州!!
· 从Ricci vs. DeStafano的判决看
· 从大选看美国社会的女性地位
【也谈时事 (10)】
· 奥巴马:美国的戈尔巴乔夫?
· 一场精彩的辩论
【“主义”之争】
· “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三)
· “社会主义” 到底是什么? (二) -
· “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一)
· 为什么多数美国人害怕社会主义?
【杂谈中国企业】
· 有感吉利并购沃尔沃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日本汽车行
· 从丰田召回事件看全球化环境下跨
· 谁来保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 从力
【杂谈美国企业】
· 谈谈最近中资公司在美国的并购热
· 漫谈监督机制-- 从安然公司谈起(
· 漫谈监督机制-- 从“拯救迪斯尼”
· 美联航的准点到达率排名第一?
· 道指暴跌一千??
【企业杂谈 (2)】
· 亲历丰田召回引起的瞎想
· Google 会“控制”世界吗?
· 美国CEO薪酬为何居高不下?-从公
· 腾中欲购悍马 - 一厢情愿还是公
【企业杂谈】
· DVD 大战谁是最后赢家?
· 古狗为什么这么牛?
· 雅虎为什么对微软说不?
· 关于退税法案的一些解读
【企业杂谈 (3)】
· 这年头还有工作保障? - 有感美国
· 美国的CEO们真的值那么多钱吗?
【中美教育】
· 从成都外国语学校教师罢课谈起
· 博士学位在中国堕落成什么了?
· 从哈佛降低学费想到的
· 美国教育到底好在哪里?
【教学笔记(一)】
· 你是 outlier 吗?
· 课堂辩论 -Affirmative Action
· “iPod 到底值多少钱?”
【中美教育 (2)】
· 再谈美国大学的认证制度
· 精英教育的误区 (ZT)
· 从阿拉巴马大学枪杀案看美国大学
· 也谈名校 (兼评冰雨的"名校
【我看中西文化 (1)】
· 没有毛泽东,也会有文革吗?
· 从“幸福”和“事业”的英文翻译看中
· 现代科学为什么在西方产生?
· 试谈中国人的文化,信仰和制度性
【影视天地 (2)】
· 新年的第一部电影--令人难忘的“
· 假如历史可以改写 -- 电影“恶棍
· 为爱放手 - "My Sister
·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 电影
· 再谈科学与宗教 -- 兼评“天使与
【影视天地】
· 成长的代价--- 电影“Juno”观后感
· 2007 最好的电影 --- Atonement
· 新年的第一场电影 -- Charlie Wi
【人生感悟】
· 你的行囊有多重? - 电影“Up In
· 珍惜你已经拥有的
· 苦难是人生的财富
· 朋友是人生的一面镜子
【人生感悟(2)】
· 周末的流水 (上)
· 停下你匆匆的脚步,倾听美妙的音
· 长大以后干什么?
【信仰杂谈】
· 中国人为什么爱当官?
· 闲谈科学,宗教与信仰
【文摘(2)】
· 张晓风: 魔季 (ZT)
· 王小波: 思维的乐趣 (ZT)
· 张晓风:一个女人的爱情观 (ZT)
【文摘 (1)】
· 张晓风 -- 如果你是天使 (ZT)
· 王小波: 智慧与国学 (ZT)
· 王小波: 知识分子的不幸 (ZT)
· 王小波: 救世情结与白日梦 (ZT)
【家居生活 (8)】
· 我家的汗滴工程, 兼谈美国的DIY
· 那些年, 我们开过的车(上)
· 这个冬天太冷了! (多图)
· 儿子们的暑假 (多图)
· 地下室终于完工啦! (组图)
· 丰富多彩的母亲节周末(多图,视
· 2011 的收获 (多图, 视频)
· 老妈的文章:我在美国学英语(一)
· 老爸老妈学英语
· 大半个小时的战绩 (图)
【家居生活(9)】
· 笨妈学琴记
· 家常便饭慰乡情 ( 图文)
· 偷得浮生半日闲
【游山玩水 (3)】
· 国庆节美东游--波士顿浮光掠影
· 国庆节美东游 -- 纽约走马观花
· 国庆节美东游-- 欢聚普林斯顿
【游山玩水 (1)】
· 阳光之州圣诞游 (图--下)
· 阳光之州圣诞游 (图 -中)
· 阳光之州圣诞游 (图--上)
· 度假啦!
【家居生活 (7)】
· 迟到的新年计划 (图)
· 儿子和朋友(外一章)
· 晒晒我的衣橱 (新图)
· 儿子和他的朋友们
【家居生活 (6)】
· 地下室开工啦(图)
· 我病了, 老公很高兴
· 忙里偷闲的“迷你”度假(图)
· 中秋的流水 (图)
【家居生活 (5)】
· 美好的一天 (多图)
· 这周的菜谱 -- 中西结合,荤素搭
· 我的左邻右舍(多图)
【家居生活 (4)】
· 悠悠牌五香炸牛肉试验成功!!! (
· 一年搬了三次家 (图)
· 给儿子接风 (图)
【生活点滴(2)】
· “各得其所”的周末
· 猜猜今天Mall 里哪家商店最热闹
【生活点滴】
· 生如夏花之灿烂 (多图)
· 老妈镜头下的春天(多图)
· 下雪啦,过年啦 (多图)
【艺术天地 (5)】
· 乱评“我是歌手”第四季 (Videos)
· 我喜爱的音乐作品 -- 德沃夏克“
· 心灵的小憩 (videos)
· “This is It” 改变了我对Michael
· 我喜欢的音乐人-- John Lennon
【艺术天地 (6)】
· 社员都是向阳花 - by 李云迪
· 爱的低语
· 我喜爱的音乐作品 --贝多芬第六
· How Can I Keep from Singing
【艺术天地 (4)】
· 我喜欢的音乐作品 - 马思涅 “沉
· 我喜爱的音乐作品 --贝多芬合唱
· 从古典音乐看中西文化之差异 (vi
· 我喜爱的音乐作品 -- “四季” by
【艺术天地 (3)】
· 我喜爱的音乐作品 -- 德沃夏克大
· 我喜爱的音乐作品-- 柴可夫斯基“
· 我喜爱的音乐作品-- 贝多芬D 大
· 我喜爱的音乐作品 --德彪西篇 (Y
【艺术天地 (II)】
· 柴可夫斯基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 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
· 超级享受 -- 观俄国芭蕾舞团演出
· 大师本色 - 观马友友在芝加哥交
【昭公开讲 (2)】
· 昭公讲故事-- 国梁的那些事儿 (I
· 昭公讲故事 -- 国梁的那些事儿
· 昭公开讲 - 老韩和小韩 (下)
· 昭公开讲 - 老韩和小韩 (上)
【昭公开讲】
· 昭公开讲-- 开门办学就是好(四)
· 昭公开讲 - 开门办学就是好(三)
· 昭公开讲- 开门办学就是好!(二)
· 昭公开讲-- 开门办学就是好! (
【伸出你的手,让世界更美好】
· 转贴天宇博文: 援助!为了流落
· 转贴天宇博文:“关于摆地摊睡大
· 请最后支持OCEF 在 Facebook 的
· 关注同胞的精神健康
【人物点评 (2)】
· Oprah Winfrey---一个“时代”的终
· 想起了康同壁 - 也谈中国人的“高
· 曾子墨:一个极品知性女子(图)
· 伟大的心灵 -- Mariane Pearl
【人物点评】
· 鲁豫,好样的!
· 因为善良,所以快乐 -- 郭晓东印
· 我喜欢的音乐人 -- 甜女歌手Tayl
· 我喜欢的音乐人 -- Shania Twain
【也谈时事 (8)】
· 从南奥战争看西方的双重标准
· 中国经济的困境和出路 -- 观霍
· 美国经济是怎样走到今天的困境的
· 范跑跑是怎样练成的?
【也谈时事 (7)】
· 也谈美国的民主
· 又一个权力的牺牲品 - 也评纽约
· 二十一世纪将是谁的世纪?
· 美国经济走到头了吗?
【也谈时事 (6)】
· 读佳名“地震捐款运动暴露了一些
· 2008会成为中国政治改革的开端吗
· 关于为地震孤儿孤老提供长期资助
· 卡佛第和CNN 到底该不该道歉?
【也谈时事 (5)】
· 我们的地球,我们的家园
· ZT: Enough is Enough
· 美国人真的会选一个黑人总统吗 ?
【也谈时事 (4)】
【也谈时事(3)】
· 众说纷纭胡紫薇
· 于丹现象说明了什么?
【也谈时事(2)】
· 民主不是谁都能玩的- 也谈布托之
· 有感犹太人
· 也谈中美汇率之争和贸易关系
【网事 网友 (2)】
· ”张冠李戴“被代表
· 给万维网管的几点意见
· 在博克中成长 (video)
· 有朋自远方来 -- 和网友小U 相聚
· 网事真的如烟?
【也谈时事】
· 捍卫学术自由的勇士低头了?
· Norman Finkelstein: 捍卫学术自
· 美国的医疗体系的问题根源:人命
【网事 网友】
· 苏芮的歌给阿黛 -- 亲爱的小孩
· 第一次见网友(图) by YH and 昭
· 发贴失败,求助!!
· 博克两周年杂感
【随感 (8)】
· 这个周末真热闹 (图文)!!
· 本周五无笑话,只有悲哀和叹息 (
· 又是忧郁症! -- 有感另一位海归
· 旧文重贴 -- 几篇关于忧郁症的文
【随感(7)】
· 告别夏天 (pictures and videos
· 周末饭局引出的胡思乱想
· 从奥巴马夫人的短裤说起 (多图)
【随感 (6)】
· 血浓于水?还是“热脸贴冰”?
· 也谈“公平” “公正” - 兼与网友艾
· 也谈抵制奥运
【随感 (5)】
· 和一位曾经的海归谈涂序新博士自
【随感(4)】
【随感(3)】
· 关于芝加哥申奥的笑话
【随感(2)】
【随感(1)】
· 会说话的美国人
· 惊喜 --- 意想不到的奢华
【美食 美色】
· 老爸的家常菜和老妈镜头里的秋色
· 周末的全鱼宴(图)
· 感恩节的烤鸭和黑色星期五的收获
· 本周的饭桌 -- 四川凉面及其他 (
【教育和心理(5)】
· 网络时代的脆弱心灵
· 再谈天才,“疯子”和自闭
【教育和心理(4)】
· 如何培养一个自信的孩子
· 再谈女人和抑郁
· 孩子和老师发生矛盾怎么办?
·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教育和心理 (3)】
· 参加伊州机器人比赛有感
· 怎样培养孩子的“文化敏感”?
· 从葛炜炜自杀谈中国博士教育的误
· 三面夏娃,Dissociative Identit
【教育和心理(2)】
· 天才和“疯子”
· 读老秃笔“如何教育出一个父母理
【教育和心理】
· 你愿意为孩子作什么? 从自闭症,
· 让孩子学会开口要钱
· 驳“貌似平等的美国教育的虚伪一
·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儿子们的故事 (5)】
· 小儿经典语录
· “我只想做个好公民”
· 我为什么喜欢弹钢琴? -- 小儿子
· 儿子的新年计划
· 亨德尔与贝多芬 -- 儿子高中的圣
【儿子们的故事 (4)】
· 儿子的油管子亮相
· 因势利导, 戒骄戒躁 - 俺的教子
· 儿子的夏令营演出录像(外一章:
· 儿子终于来信啦
【儿子们的故事(3)】
· 儿子的"Survival Guide&quo
【儿子们的故事 (2)】
【管窥美国社会】
· 也谈美国社会的偏见和歧视
· 残疾人在美国
· 从领养孤儿看美国文化
【加州纪事】
· 斯人已去,风华长存 -参观里根
【职场见闻 (4)】
· 职场心得 -- 如何培养和使用人际
· 招聘有感-- 兼谈面试中的一些“敏
【职场见闻 (3)】
· 我的成功“政变"
【职场见闻(2)】
【职场见闻】
· 谈谈美国大学校长的招聘和任免
【开心一笑(6)】
· 来个好玩的 -- 三岁小孩“指挥”贝
· 最适合 Rahm Emanuel 的工作是什
· 童心烂漫-- 儿子们最喜欢的漫画
· 周末一笑:中国队勇夺世界杯冠军
· 周五笑话 -- 富爸爸,穷爸爸
· 周五笑话:高中毕业生的“恶作剧
【开心一笑(5)】
· 周五笑话 ---一份好笑的考卷
· 儿子讲的关于婚姻的笑话
· 儿子喜欢的加拿大印度裔笑星 Rus
· 活学活用
【开心一笑 (4)】
· 黄西的新段子笑得我肚子痛
· 黄西--逗倒美国人的华裔博士笑星
· How do you know a Chinese brok
· 北京人看全国都是基层 (顺口溜)
【开心一笑 (3)】
· Who Is the New Leader of China
· 遭遇骗子
· 笑死人的古狗英译中
· “老婆比贼还厉害!"
【开心一笑】
· 外婆讲故事
· 我家的狗儿子 (--)
【开心一笑(2)】
· 等咱中国强大了 (ZT)
· 听音乐会的笑话
【我认识的美国人 (3)】
· 聪明人就是不一样
· 追梦人-- 说说我的两个美国同事
【我认识的美国人】
· 一个生活在底层,令人尊敬的的美
· 我的忘年交 - Robert
· 爱是永远相守。。。
【亲情。友情(2)】
· 人这一辈子 - 一个“老三届”的命
· 曾经沧海 -- 表妹的故事
· 祖辈的故事 - 我的爷爷奶奶
【亲情。友情】
· 从我的藏族亲戚想到的
· 也来谈谈儿子回国的经历
【我们的故事 (2)】
· 再过三十年,我们来相会。。。
【我们的故事】
【年代久远的故事】
· 年代久远的故事 -- 美女小娟
· 老友老魏* (二)
· 老友老魏* (一)
【家居生活 (3)】
· 我很丑,但我很温柔(图)
· 交作业:周末的包子 (图)
· 家终于搬完啦(图)
· 房子终于租出去啦 (图)
【家居生活(2)】
· 狗狗的恋鞋癖
· 儿子和狗狗
【家居生活】
· 老公的厨师梦
· 球盲爸妈看球记
· 老爸买相机
· 老公的地下室之梦
【娱乐 时尚】
· 今年夏天看什么?(图文)
· 第82 届奥斯卡的冷门与亮点(多图
· 看金球奖颁奖典礼有感 (图)
【艺术天地】
· 85届奥斯卡的亮点与意外(多图)
· 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by Sarah
· 交功课!!!《引子与回旋随想曲》b
· 闲谈音乐和音乐人
· 超级享受 - 看李云迪和芝加哥交
【潜水日记】
【1】
【老妈的文章】
· 老妈的文章- 我的外婆(下)
· 老妈的文章-- 我的外婆(上)
· 老妈的文章: 孙子让我懂得了。。
· 老妈的文章:我在美国学英语(一)
【游山玩水 (2)】
【我喜爱的华语歌曲 (1)】
· 邓丽君:九月的故事
· 我喜欢的华语歌曲-- 读你
· 在雨中
· 明明白白我的心
【大千世界】
· 转贴星光关于“人到中年”论坛在灾
· 美丽的羌寨,何日再重现?
· 爱的力量
· 点评文理兼优的万维博克作者群
【诗词欣赏】
· 英雄气不短,儿女情亦长 -- 我最
【我看娱乐】
· 又见纽约小资 -- Sex and the Ci
【随感】
· 给"陌生人"一点阳光
· 不一样的美国教堂
【童言小集】
· 小儿趣语 (四)
· 小儿趣语 (三)
· 小儿趣语 (二)
【儿子们的故事】
· 儿子的第一个夏令营
· 小儿趣语(一)
· 美国教育的“因材施教”
存档目录
2024-02-20 - 2024-02-27
2023-12-30 - 2023-12-30
2023-10-26 - 2023-10-26
2023-09-01 - 2023-09-22
2023-08-01 - 2023-08-30
2023-07-25 - 2023-07-30
2016-06-06 - 2016-06-06
2016-05-06 - 2016-05-23
2016-04-02 - 2016-04-29
2016-03-05 - 2016-03-26
2016-02-05 - 2016-02-28
2016-01-02 - 2016-01-31
2015-12-11 - 2015-12-31
2015-10-13 - 2015-10-13
2014-03-01 - 2014-03-25
2014-02-22 - 2014-02-22
2014-01-05 - 2014-01-07
2013-12-11 - 2013-12-23
2013-07-28 - 2013-07-28
2013-04-07 - 2013-04-13
2013-03-22 - 2013-03-22
2013-02-10 - 2013-02-25
2013-01-01 - 2013-01-02
2012-12-02 - 2012-12-15
2012-10-14 - 2012-10-14
2012-09-10 - 2012-09-18
2012-07-03 - 2012-07-03
2012-06-15 - 2012-06-21
2012-05-06 - 2012-05-14
2012-04-23 - 2012-04-23
2012-02-05 - 2012-02-20
2012-01-06 - 2012-01-24
2011-12-02 - 2011-12-24
2011-11-04 - 2011-11-27
2011-10-16 - 2011-10-28
2011-09-04 - 2011-09-04
2011-08-05 - 2011-08-21
2011-07-08 - 2011-07-22
2011-06-10 - 2011-06-24
2011-05-08 - 2011-05-25
2011-04-01 - 2011-04-29
2011-03-04 - 2011-03-28
2011-02-02 - 2011-02-26
2011-01-09 - 2011-01-29
2010-12-04 - 2010-12-23
2010-11-07 - 2010-11-24
2010-10-01 - 2010-10-22
2010-09-16 - 2010-09-29
2010-08-01 - 2010-08-30
2010-07-14 - 2010-07-30
2010-06-04 - 2010-06-13
2010-05-06 - 2010-05-31
2010-04-02 - 2010-04-28
2010-03-02 - 2010-03-30
2010-02-04 - 2010-02-28
2010-01-01 - 2010-01-31
2009-12-01 - 2009-12-31
2009-11-01 - 2009-11-28
2009-10-01 - 2009-10-31
2009-09-03 - 2009-09-30
2009-08-01 - 2009-08-31
2009-07-03 - 2009-07-31
2009-06-04 - 2009-06-30
2009-05-31 - 2009-05-31
2008-10-02 - 2008-10-04
2008-09-04 - 2008-09-25
2008-08-02 - 2008-08-13
2008-07-02 - 2008-07-28
2008-06-22 - 2008-06-29
2008-05-03 - 2008-05-23
2008-04-01 - 2008-04-29
2008-03-01 - 2008-03-30
2008-02-10 - 2008-02-25
2008-01-01 - 2008-01-31
2007-12-01 - 2007-12-28
2007-11-07 - 2007-11-28
2007-10-05 - 2007-10-30
2007-09-05 - 2007-09-27
2007-08-04 - 2007-08-31
2007-07-05 - 2007-07-25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