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的音乐夏令营结束已经两个多礼拜了。一直想把他们汇报演出的录像贴到他的油管子网站上,然后再转到我的博克来给关心他的叔叔阿姨们看看,却没有机会弄。首先是技术方面的问题 -- 带去的摄像机因为当天早上匆匆忙忙充电不足,剩下的那点电又因为在路上按钮一直指在“on" 而跑得精光。等我在演出前拿出摄像机交给老公让他做专业摄影的时候才发现,气得干瞪眼。眼看演出就要开始情急之中忽然想到前不久换的黑莓手机 -- 这阵一直用它来拍照的,小巧方便又好用,好像是有录像功能的!! 想到这,马上拿出手机,一番摆弄,果然在“Application" 键下找到了“Video Camera" 这个功能,喜得我心里直喊:“黑莓黑莓我爱你,就 像老鼠爱大米!!”
不过,好用归好用,因为是速成,好多功能我可能都不知道。首先这如何zoom 就怎么也搞不清楚,所以全程四十多分钟的曲子,只有一个角度和景深 -- 大全景!! 因为我坐的位置,根本就拍不到儿子,因为他所在的“第二小提琴”这个section 正好正对着指挥,而他坐的第二排正中的“宝座”,刚刚好被前面的第二小提琴首席挡得只看得见一个隐隐约约的头(他是 sixth chair of the second section)!!不过就在我左顾右盼,希望能找到一个更好的位置的时候,演出已经开始了。
没办法,就这样吧,录像的效果肯定不会好,而且因为手机太小太轻,举在手上40多分钟要想不抖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效果就更是打折扣啦。 不过本业余摄影师还是知道时不时地来点天空啊,舞台啊之类的背景,也会慢慢从小提琴 section 转移到中提琴 section,再到大提琴区间,所以也还不是完全一个景儿。中间还有一个小插曲,也被我录下来了 --- 演出到第四乐章的时候,位居第一小提琴组第三把的女孩子一不小心把琴上的 bridge 给弄掉了,事出意外,她慌张地左摆弄右摆弄也弄不回去;幸亏一个辅导员及时从台下上去把她的琴接过去,在台下进行紧急修理;因为她的位置“显赫”,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坐在她旁边的 (里面的位置 )乐队成员就会把自己的琴给她用;所以按照惯例她理所当然地向坐在里面的那个男生伸出手去,示意他把琴给自己;可那个男生太专注了,浑然不知身旁发生了什么;女生示意了两次,才反应过来,不情不愿地把琴交出来, 引起台下观众轻轻的善意的笑声. 好在女生的琴很快就修好了,才算结束了这个意外事件。
回到家就想什么时候把录下来的四个乐章转到儿子的网上,但那个礼拜他每天要去 COD 上电脑动画课,我呢,对这些技术性比较强的活计又没什么把握,所以一耽搁就耽搁下来。等到搬完家,想起这个“未完成的任务”,却又发现几个录像文件因为内容过长,不能像照片那样直接用电邮的形式从手机上转到电脑,必需得用专门的装置才能转过来; 跑了两趟mall, 才找到合适的东东,总算把录像转到了电脑上;接下来就是把用3G录成的影像转化成油管子可以接受的制式,可惜因为换了电脑,儿子以前常用的一个软件现在不知到哪里去了。在网上寻找了半天,不是花费时间太长,就是有安全隐患,最后找到的一个,还只能用“试用版”。虽然转成的录像上有一行小字,但终究是可以放到网上看了。
儿子显然对我这个“业余水平”录制的演出实况不太满意,在他的网站上贴了一个 “声明”,说是“amateur recording with Blackberry cell phone ", 希望他的 粉丝们谅解云云。下次这样的演出,一定要检查再检查,不能再出现这样的错误啦!!!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bout Pathetique - ZT from 洪恩在线网站: :
本曲大概在1893年八月末至九月间完成,为作者的代表作。柴科夫斯基自认为这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杰作。本曲首演于同年的十月二十八日,六天之后,作者不幸染上霍乱,与世长辞。本曲终成为柴科夫斯基的“天鹅之歌”。
这首交响曲正如标题所示,强烈地表现出“悲怆”的情绪,这一点也就构成本曲的特色。柴科夫斯基音乐的特征,如旋律的优美,形式的均衡,管弦乐法的精巧等优点,都在本曲中得到深刻的印证,因此本曲不仅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杰出的乐曲之一,也是古今交响曲中第一流的精品。
交响曲旨在描写人生的恐怖、绝望、失败、灭亡等,充满了悲观的情绪,而否定了一切肯定、享受人生的乐观情绪。作者在本曲中也刻意描写了人们为生活而奔忙的情景,但他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死亡是绝对的、无可避免的,而生活中的所有欢乐都是转瞬即逝的。作者所体现出的这类情绪,实际上反映的是在沙皇俄国末期,俄罗斯人民处于一种被压抑状况下的真实心态。
本曲虽属于标题音乐,但决不是针对某一特定事件或某一特殊个人的感情描写,只是以抽象手法表现人类共同具有的悲怆情绪而已。因此有的乐评家认为,本曲不应视为纯粹的标题音乐。
第一乐章 慢板,转不很快的快板,b小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序奏为慢板,低音提琴以空虚的重音作为引子,由低音管在低音区演奏出呻吟般的旋律,其他乐器则如叹息般地继续。乐曲自开始就笼罩在一种烦躁不安的阴沉气氛中。主部的第一主题快速而富节奏感地奏出,给人以苦恼、不安和焦燥的印象。之后乐曲的速度旋即转成行板,第二主题哀愁而美丽,有如暂时抛却苦恼而沉入幻想中一般。本乐章的终结部十分柔美、温和,旋律在平静的伴奏下伸展,形成谜一样的结尾。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1KCy3l-AQg
第二乐章 温柔的快板,D大调,5/4拍子。自始自终 一贯单纯的色彩,其构想似乎来自俄罗斯民谣。5/4拍子的分配方式为, 各小节的前半部分为二拍,后半部分为三拍,形成了不安定而又稍快的音乐,全乐章呈现出昏暗、低迷的状态。主部的主要旋律具有舞蹈般的节奏,却又荡漾着一丝不安的空虚感 (My favorite movement)
http://www.youtube.com/watch?v=2SEDU8AyxVU&feature=PlayList&p=8AA505A95AA0907E&playnext=1&playnext_from=PL&index=39
第三乐章 甚活泼的快板,G大调,4/4拍子,谐谑曲与进行曲混合而无发展部的奏鸣曲式。这一乐章的主要内容反映了人们四处奔忙、积极生活的景象,有人认为这一乐章体现出作者对过去的回忆。本乐章第一主题为谐谑曲式,轻快、活泼,与前两个乐章的主题形成对比。 乐章的第二主题很像意大利南部的一种民族舞蹈音乐——塔兰泰拉舞曲,其主要旋律具有战斗般的感觉,但这一主题在进行曲般的旋律中,并没有明朗、快活的气息,反而呈现出一种悲壮感。 这一主题旨在表现人类的苦恼爆发时,所发泄出的反抗力量。 此部分略经扩展后,再次出现诙谐曲主题而达到高潮。紧接着进行曲主题再现,乐章的终结部便在进行曲主题片断堆积的形态下强烈地结束。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Pvts94L64I&feature=PlayList&p=7B39AC173D01C3BF&playnext=1&playnext_from=PL&index=28
第四乐章 终曲,哀伤的慢板,b小调,3/4拍,自由的三段体。 本乐章的主题极为沉郁、晦暗(一般交响曲的终曲都是最为快速、壮丽的乐章,而本交响曲正相反,充分强调了“悲怆”的主题),悲伤的旋律在两声圆号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凄凉。 本乐章在无限凄寂当中结束。这一乐章正如本交响曲的标题,描写人生的哀伤、悲叹和苦恼,凄怨感人,有深沉的悲怆之美。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1J5912WbAQ
(注:以上音乐介绍和评论摘自网络,不过我并不太同意其对本曲主题的单一解释。我倒觉得尽管“悲怆”是本曲的主题,但其中也不乏希望和对光明未来的向往,尤其是第三乐章的舞曲,非常轻快,明朗。 并不是一味的悲哀,失望。尽管老柴在写完此曲的第六天就去世了,但这首作品不应该被看作是一首“丧歌”)
选择的难题 (外一章)
儿子参加的这个音乐夏令营,每年都要选拔300多个学生在第二年去欧洲参加一个交流项目。选上的孩子们将在国外渡过三个星期,参加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包括汇报演出,和当地社区人士和同龄人一起的各种活动,参观景点,并住在host family 家里,是非常非常有意义的经历。儿子今年自己报名参加了选拔,回来后没几天就 收到邮件,通知他荣幸地被选上了!今年共有2500 多申请人,选出350 人参加明年 的交流活动,所以被选上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成就。儿子当然非常想去,因为 去欧洲一直是他的梦想,而且还不是和家里人去,而是参加这样一个独特的文化交 流团,吸引力可想而知。
不过,我知道这种活动费用肯定不菲,所以在正式收到详细通知之前,虽然对儿子 表示祝贺,但还是表达了我的保留态度。一来如果费用太高,超过我们的负担能力,那肯定是要三思的;另外我对儿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一直不是很有信心。虽然他已经三次参加这个为期两周的夏令营,但那毕竟是在国内,而且是和其他孩子住在一起,还有辅导员随时“监控”。在国外就不一样了,住在当地人家里,如果他万一出点什么意外,到时可是着急都来不及呀。而且,如果他是想去国外的话,这也不是唯一的机会。 因为就在几天前我们还收到他的学校交响乐团的通知,说他们正在考虑明年组织乐团去英国伦敦一个星期, 但具体安排和费用等细节还不得而知。不过,儿子更倾向于参加这个夏令营,因为他觉得住在当地人家里是一个“酷”得多的选择。而且,这个夏令营是通过选拔才 可以去的,和学校的乐团大家一起去还是不一样。
在期待中等来了详细通知。果然,此行费用不菲,总价$5300! 不过,看过细目之 后,又觉得这个价格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合理的。因为其中包括为期一周的在密西根 的“密集排练”,此前三个周日的培训,来回机票,在国外几乎三个星期的吃住行 等所有费用。唯一不确定的是,如果到明年机票变动很大,可能要随之进行调整(但没有提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所以总的来说是四个礼拜的吃,住,和欧洲的来回机票。当然我们要自己负责送他去密西根几次的来回交通,去机场接送的费用等。但考虑到在这里不到两周的夏令营都要一千美元,这个价格的确不是太离谱。不过,即便如此,五千多刀要一下子掏出来,对我们肯定也不是一个小数目。所以我看到这个价格之后,本来就活动的心思更加动摇了起来。和夏令营主管的人士打电话询问情况,对方热情地解答了我很多问题,比如孩子们住在当地人家里是一个人呢,还是有几个孩子一起(都有);主要的时间是集体行动呢,还是和家庭一起行动(回到是一半一半);什么时候知道分配到哪个国家(明年的选择有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西班牙,好像还有意大利,没有英国;他们会在今年年底之前派专门人员去这些地区通过社区组织"recruit host families", 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然后再决定 哪个小组去那两个国家 -- 交响乐团和弦乐团只是 其中两个小组,其他还有爵士乐 队,芭蕾舞团,合唱团等等);最后,最重要的问题是 -- 这个项目是否像国内的夏 令营那样,有机会申请奖学金?回答是,国际交流项目没有奖学金,但很多学生自 己进行各种捐款活动,通过向家人朋友和社区募捐,许多孩子都能募集到数量可观 的资金,有些甚至可以募到全部所需的费用。他还告诉我,如果学生把需要针对的 募捐对象的名单告诉他们,他们的办公室可以提供follow up and verification, 以便协助学生的募捐努力。
打完电话,我还是觉得七上八下。募捐当然是一个办法,但我这个人在钱的方面一 直是十分“中国化”,向别人开口要钱 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非常难堪的事情(两个 儿子的学校每年都有好几次捐款,乐队呀,PTA 呀,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自己掏钱 买一些他带回来的巧克力什么的了事)。其实学会和组织捐款在美国是非常常见的事,很多孩子从很小开始就投身于此,以前还写过一篇“让孩子学会开口要钱 ”专门讨论这个“美国特色”的现象呢。不过,也许这正好是锻炼儿子的好机会呢。儿子从小独立性不是很强,加上又有注意力方面的问题,我对他生活上自理能力培养得不够,有点丢三拉四的。
昨晚老公和我趁他去朋友家过夜又谈了各自的想法。老公认为如果借此机会让他自己主动去搞捐款的事情,可能对他培养自己的组织和领导才能会是个好事。他一直觉得我对孩子太“保护”了,该放手的就要放手,毕竟他明年已经就十六岁了,这一年他应该会成熟很多的;虽然我的那些担心也不是多余的,但这么好的机会不是谁都能得到的,对他来说也是一种成就感的体验,份量应该是很重的。尽管到今天此事 还是没有最后决定(要在8月10日之前交定金),但我们的倾向还是让他去。钱的事情,尽量争取募捐 ,另外还有不少办法可以省钱呀. 比如我正好想要取消我们的健身俱乐部会员证(主要是很少用,每个月一百多交着,实在浪费),还在犹豫呢,这一来帮我下了决心了;另外本来年底想去佛罗里达度假的,这下看来也要取消啦。今天下午去接儿子的路上,脑子里就在过着可以募捐的对象: 教会,牙医,我和老公的同事,家人朋友。。。 儿子答应说他一定全力以赴,让我们放心。还说他从下个月起要去打工 (到这里一个 Kumon Center 去见过工,还没有正式培训 ), 挣钱减轻我们的负担!
也许这正是他需要的一个机会。也许通过这 一次,他真的能够在音乐上和个人生活 上得到一个飞跃呢。哪位博友或者读者朋友的孩子有此类经历的,请分享一些经验教训。谢谢。
相关文章:
儿子终于来信啦!
儿子的第一个夏令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