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微软开价 $41billion (每股$31)希望对雅虎进行并购,消息传出,各界反应不一,但雅虎创始人之一杨致远一开始就公开宣称会想办法不让微软此举成功。今天的消息称,雅虎高层已经拒绝微软的这个offer,但不排除微软直接向雅虎的持股人进行游说使并购成行的可能性。对此,雅虎的对应是,他们会积极寻找其他的公司作为可能的购买者,比如澳洲新闻大亨默多克的News Corp,以避免被微软并购的结局。 为什么雅虎要不惜代价向微软说不呢?雅虎如被微软并购,最大的受益人将是谁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有必要看一看微软和雅虎各自代表的商业模式和企业文化。微软毫无疑问是 IT行业的巨头,即所谓的“800 pound gorilla”,虽然微软也是由一群创业者从小到大这样做起来的,它的早期创业史和今天的Google,雅虎没有太大的两样,但毕竟微软已经有三十年的历史,它在软件市场近于垄断的占有率使它在公众的心目中不再是一个entrepreneur 的代表,而成为了和GE,Wal-Mart 这样重量级的大公司的代表。虽然微软的企业文化一直强调创新(在这方面他们一直是把IBM作为前事之师的),但比起真正的新兴企业来,它在决策和市场反应方面还是开始受到它的sheer size 的限制(这在管理学上叫做 the liability of bigness)。举个例子,当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微软就因为盖茨的判断失误而差点错过这个机会。当然一旦微软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奋起直追,Netscape 就没有多少可能再在这个它一手创立的市场领先了。但从这类事件中不难看出如今的微软在创新和决策速度方面已经不是二十年前的微软了。况且,在很多业内人士眼中,微软历史上的很多所谓“创新”要么是从别的公司抄来的,要么是通过并购小型公司而得来的,真正自己产生的创新结果并不是很多。再有,微软在竞争上的“不择手段”早就被很多业内人士所痛恨,虽然这也是作为行业领袖肯定会受到的“待遇”。而雅虎虽然也已经是有十几年历史的“老”公司了,但比起微软来说,它毕竟还是属于在90年代互联网时期出道的新一代。雅虎至今还是被看作硅谷创新科技的代表,它在心理上对微软肯定是排斥的。这也是为什么雅虎此番二次拒绝微软的“橄榄枝”。 不过,即便雅虎高层坚决对微软说不,也不能保证微软不会采取迂回战术向雅虎的持股人进行攻心战。毕竟,如果你手里持有雅虎的股票,而且股价在过去几个月内一直下跌的话,那每股 11美元以上的加价(premium) 购买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如果有很多持股人动摇的话,那么雅虎落入微软之手还是有可能的。因此,杨致远一直在积极地寻找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将雅虎救出的white knight,也就是另外的买主(看来他的立场是,卖给谁都可以,就是不能卖给微软)。当然,能够跟实力雄厚的微软竞价的公司世界上可能也没有太多,即便最后雅虎真的成功找到别的买主把自己“嫁出去”, 除了雅虎的投资人可以坐收渔利以外,对于买主和雅虎公司的未来恐怕都不会有什么正面的效应。 从历史上类似的并购案例来看,这种大规模的同业并购一般都弊大于利。上面提到的企业文化的差别当然是一个主要因素。前几年奔驰并购克莱斯勒,在纸面上看来真是天作之合,对双方的产品构成和区域市场占有都是绝对有好处的,但几年下来却不得不重新将买入的克莱斯勒再次卖给美国投资公司,这其中两个公司之间的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的差别有很大的关系。同样的例子当然还有 AOL和时代华纳之间的合并。另外,买主用天价购买之后,往往会发现,买下来的公司其实根本不值那么高的价钱!(这也是为什么这种大规模的并购刚刚宣布之时,买主的股票价格一般都会下跌的原因 --因为买主公司的投资人一般不会看好这种并购)。这跟买主在评估并购计划的时候对自己能力的高估有关(即认为自己将对方买下来后会有能力解决对方在经营方面的问题,从而取得更好的业绩),当然如果有多家买主竞相抬价,这种结果就更是难以避免了。此番微软首次宣布将不惜举债收购雅虎,可见这个并购的代价即便对腰包雄厚的微软也不是一笔小数了。 微软想买下雅虎,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在搜索引擎市场抗衡古歌, 因为古狗现在市场占有达到几乎一半,而微软和雅虎加起来也只有百分之四十。但要看到的是,雅虎最近的业绩已经开始出现下滑趋势。这在一方面当然是因为古狗的商业模式比雅虎更有优势,尤其是在吸引网上广告商这方面,古狗的pay-per-click 的模式可以让广告客户直接看到广告的效果。这个技术和策略上的优势将有助于古狗在这个在2008将达到$40 billion 的市场继续占领不败之地。如果雅虎不从公司内部找到业绩出问题的原因,而仅仅指望靠微软并购后注入资金或者通过裁员节省经费,并不能够使它能够增加实质上的竞争力。所以,我认为如果微软真的买下雅虎的话,除了增大合并公司的市场占有量,对微软和雅虎都没有什么真正的好处。 当然,现在下结论还太早,也许雅虎只是在哄抬价格,指望大捞一笔?最后“虎”落谁家还要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