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介绍了Thomas Friedman 和Michael 在“That Used to be Us” 中提出的美国目前面临的四大核心挑战:全球化,IT 技术革命,巨额债务和财政赤字,以及全球能源危机。在该书的第二部分,他们着重描述了全球化和IT 技术革命的“merger”给“任何人,任何工作,任何产业,任何机构”带来的威胁,并以此提出了他们应对策略的第一个“支柱” --大力改革教育体制,强化美国企业的创新和竞争力。这些当然都不是什么新鲜的观点,但两位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数据和美国和国外的案例来说明美国目前教育体制的根本问题所在,和可能解决的办法,还是很有启发性的。 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带来的职业挑战 为什么说“全球化”和IT 技术革命的“结合”将对“everyone, every job, every industry, and every institution" 带来不可逃避的威胁呢?这是因为,“平坦的世界2.0”(2005到现在)意味着任何人,在世界的任何角落,只要他/她能够联网,就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任何东西和任何人”,而这种“超级连接的世界”(hyper-connected world )也为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以全新的方式参与到全球经济竞争中来提供了仅仅十年前都不可想象的可能性。从这个角度来讲,全球化和IT 革命的结合,的确不仅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人们创造价值的方式。每一天的每个时刻,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可能有几个雄心勃勃的创业者们,在以实际行动实现他们成为下一个微软,下一个苹果,或者下一个古狗的梦想。而他们的梦想能够得以实现,恰恰要感谢这些偶像们所创造的产品或者服务--这种相关本身不是很奇妙的吗? 正是因为这样的竞争环境,在这次经济危机中丢失掉的工作或者职位,有很多是“一去不复返”的了。芝加哥大学金融教授 Raghuram Rajan 这样总结,“看看最近的三次衰退--1991年的衰退之后,jobs只用了23个月就回到了衰退前的水平;而2001年的衰退过后,用了38个月;而2008年的经济危机之后呢,恐怕要用过至少五年时间才能恢复到衰退前的水平!”这是因为在过去的衰退中,失去工作的人们往往可以在经济恢复之后重新找到与过去的职位相当的工作,因为那时的工作性质在两个相邻的衰退期之间并不会有多大的改变。但现在情况不同了,全球化和IT 技术革命使得各行业都比从前任何时候更关心生产效率。因此,一旦员工被解雇,企业往往会彻底取消他/她曾经占据的位置,而转向自动化或者外包的形式来填补空缺(当然,这个过程也可能正好相反,也就是自动化和外包导致了工作的流失,而流失的工作则一去不复返了)。 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拥有什么样的职位或者工作才能“高枕无忧”呢?作者认为,只有两种工作可以拥有相对的安全度 --一个是所谓“非重复性的高技术工作”("non-routine high skilled jobs, or creators"),一个是“非重复性的低技术工作”("non-routine low skilled jobs, or servers")。前者包括设计师,大学教授, 高级科研人员,特约记者,建筑师,作家,医生,律师,工程师,金融专家,企业高管,大厨; 后者则包括牙医助理,卡车司机,建筑工人,侍者,理发师,面包师,警察,救火队员等。这些工作虽然要求的技术含量不高,但因为工作的性质决定它们必须由面对面的方式来进行,所以不会受到太多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当然,这种工作市场的两极化意味着工作安全度最低的,就是处于两者之间的,所谓“routine middle-skilled jobs”(重复性的中等技术工作)。这包括一般的计算机程序员,工厂流水线操作员,银行职员,秘书,销售经理等等。但即便是从事“creators" and "servers" 这两种相对保险的行业的人们,也必须意识到,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而导致雇主必须有所取舍时,他们会选择留下那些能用自己的创造性来为公司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创造更多价值的员工;而那些竞争力相对较弱的 ,也会面临职位不保的“命运”。 总的来说,在二十一世纪由日新月异 的信息技术“超级链接”起来的全球化市场上,只有那些不仅拥有专业知识和技术,而且还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在这个“平坦的世界”里与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任何人进行有效合作的那些人,才能在职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而如何让我们自己和我们的下一代获得这样的能力,就是教育改革的主要挑战了。 如何培养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人才--教育改革 长期以来,人们似乎有一个共识,那就是,美国的高端人才可以与世界上任何国家的高端人才比美,但美国的人群的金子塔底部(the buttom rung)成员的素质,却很差强人意。过去,这样的人才结构似乎并不是什么问题,因为靠那top 5-10% 的“精英”们在各行各业的创新,美国的企业和研究中心能够不断地推出各种各样的新产品,新技术,美国企业也因此能够长期立于国际市场的前列;但问题是,在“平坦的世界”里,这种模式不再适合变化的竞争环境了--如果我们不能在保持"精英"的竞争优势的同时,也有效提高底部1/5-1/4 的竞争能力,那么美国的企业和国家竞争力将会越来越衰退。 看看下面这些代表性的数据,应该可以知道美国教育面临的挑战: --2010年,26%的高中四年级学生没有达到阅读或者数学的要求 -- 美国每年有25%的高中学生辍学,或者因为学业不能达到要求而无法毕业 -- 进入二年制或四年制的大学生,有三分之一需要上一门或者更多的“remedial course ”(阅读,写作或者数学),才能达到选取正常大学课程的要求。这个比例在非裔和西裔中间更高。 -- 2009年,OECD 对32个国家的十五岁中学生进行了抽样考试。美国学生的数学和阅读成绩排在第三十位和第十七位,远远低于中国(上海),韩国,日本,新加坡,和芬兰等国家 在“人”的素质决定企业和国家竞争能力的今天,这样的基础教育水平显然不能让人满意。即便是曾经让美国人自豪的“高端人才”似乎也越来越受到其他国家的优秀人才的挑战。2011年五月在佛罗里达州举办的,总共有105所来自世界各地大学的团队参加的国际大学计算机程序协会比赛上,中国浙江大学队和清华大学队获得第一和第三名,美国的密西根大学团队获得第二名;而从第四名到第十二名则包括五个俄罗斯大学队,一个德国大学队,一个波兰大学队,一个乌克兰大学队,和一个加拿大大学队 (不清楚还有其他哪些美国大学参加了比赛)。美国大学理工科专业的博士生超过一半是来自国外的留学生; MIT 工程学院375位教授中,40%都是外国出生的。虽然美国一向都是以“广纳全球精英”为国策,但这至少说明美国本土的教育质量和教育理念存在问题! 但如何改革教育体制,是美国朝野争论了很长时间的一个话题。过去几十年,在教育上投入的资金和人力不可谓不多,但收效并不大,原因何在?什么样的教育改革,才能保证为美国提供二十一世纪真正需要的人才? 两位作者承认,自己并非教育者,也没有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教育体制的“药方”;但他们还是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并对各个“利益相关者”在这个过程中所应该扮演的角色进行了论述。我觉得他们针对教师这个因素提出的理念,还是很有启发性的. 首先,改革教育的关键是教师----这样说,并不是因为教师是教育质量下降的问题,而是因为他们是问题的解决方案所在("the teachers are not the problem, they are the solution。研究表明,教师本身的素质对学生的学习进步是有直接关系--比如,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中心的Eric Hanushek 2011 年发表在Education Week上的文章就指出,一个本来成绩在中间水平的孩子如果在一个优秀的老师(performance at top 15%)的班级待上一年,他/她的成绩会从中间水平(50th percentile )提高到58th percentile; 如果同样的孩子在一个 bottom 15% 的老师班上待一年,他/她的学习将从中间水平下降八个百分点!!难怪作者这样感叹:“The quality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cannot exceed the quality of the teachers. The only way to improve outcomes is to improve instruction”. 而学生的学业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和他/她今后的职业成绩(用经济收入计算的话)直接相关(Hanushek 的研究还发现,高中毕业时综合成绩在同龄人的前15%的学生,他的收入一般会比成绩在中段的学生高13%-20%; 而且这种收入差距会一直存在。也就是说,保守估计下,一个top 15% 的教师在一年的时间内,可以为他/她的学生增加$20,000的经济收益;而一个较差的老师却会减少学生将来的经济收益!! 也因此,前DC 学区总监 Michelle Rhee 才会说:“教育应该是作为一个经济问题来对待,而不是社会问题!"("Education should be treated as an ecocnomic issue, not a social issue"). McKinsey 咨询公司2007年发布的题为"How the Worlds Best-Performing School Systems Come Out on Top"的报告,对世界上十个最成功的教育体系做了比较分析(这些国家包括新加坡,韩国,芬兰,日本等)。报告发现,在这些国家,教师是非常受人尊敬的行业,社会地位也很高(教师在这些国家往往是高中学生心目中最理想的三个职业之一)。因此,在这些国家,选择教师这个职业的多是在高中和大学班级里最优秀的学生(top 10% in their classes)。在这些国家,经常会出现十个申请者“争夺”一个教师职位的情况!这在美国恐怕是很难想象的。在美国,很难说有多少优秀的高中毕业生会选择教育专业--而这主要是因为教师这个行业相对来说收 入较低(虽然有工作保障,寒假暑假和其他的福利),和收入高,社会地位也相对较高的其他一些专业相比(比如商学,医学,法律等),教育专业对优秀学生没有多大的吸引力! 这当然不是说美国的中小学教师素质整体低下,但作为一个职业选择,它往往不是学生们的首选,也是事实。而且,不少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进入教育行业的前几年,会选择离开这个行业--究其原因,除了待遇上的不满意,以及工作压力等因素以外,许多年轻的,有较高职业抱负的教师感到这个行业不能提供足够的动力和挑战,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基于这些观察,两位作者提出改革教师这个元素的主要方案应该包括:改变教师的评估制度,丰富教师的职业选择(career path),给予校长雇用和解雇教师的自主权,取消用年资作为唯一的hiring and firing 决策因素的做法,而改用 performance 来决定教师的去留和提拔。 这些方案,当然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在教师工会那里肯定会遇到极大的阻力。但这些改革也不是不可能做到,事实上,科罗拉多州2010 年通过的"Great Teachers and Leaders Bill"(SB10-191) ,就包括了所有上面的这些内容。具体说来,科罗拉多的这个法案包括下面这些条款: 1. 全面改革教师的评估方法。教师的年终评估有50%将基于他/她的学生的“demonstrated student growth”(注意,这里的关键词是“growth",也就是说是一个“增值”的动态概念,而不是一个静态的,由一次考试成绩决定的评估--后者是NCLB 之所以备受诟病的主要原因),另外50% 则综合教师的自我评估(包括自己提交的教学方案案例,使用的新教学方法论述,等等),同僚和校长的评估(peer evaluation and principal evaluation, often based on classroom observation and visitations),和学生的反馈。 2.在各年级挑选成绩突出的老师,让他们将自己的教学经验整理成文,或者将自己的某堂课程录像放到学区网站上与其他老师分享教学经验;这不仅能够达到推广“最佳教学方法”的目的,也为绩效突出的优秀老师提供了更多的动力。 3. 取消三年自动获得终身教职的规定(说实话,当我第一次知道高中老师可以三年自动获得终身教职时,我的确是差点惊讶得掉了眼镜--大家知道,大学教授的终身制主要是为了保护学术自由而设置的,但中小学教师传授 的是基础知识,本身并不需要进行学术研究,因此他们的终身制和学术自由没有多少关系,而是完全为了工作保障而设的。这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至少应该有较高的门槛吧--大学教授拿终身还要熬六年,每年递交详细全面的 ,在研究,教学和服务三方面都达到(有时是很苛刻的)要求才能“高枕无忧”呢,中小学教师终身这 么“得来全不费功夫”,实在有些匪夷所思)---也就是说,终身教职必须是在满意的表现基础上获得,而且一旦获得也不是“终身”保险,因为如果在拿到终身之后连续两年评估为”不满意”的话,教师将失去终身职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你将失去你的工作,而只是意味着你将成为每年一续的合同制教师。 4.给予校长雇用和解雇教师的自主权;解雇教师不再由年资决定,而是由教师的表现决定。 这些措施,对在私营企业工作的读者来说根本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对于工会力量巨大的教育界,却是很难想象的。看看芝加哥公立学校仅仅为了延长一个半小时的上课时间,就已经和教师工会对簿公堂,就知道要推行这样的改革阻力会有多大; 这样的改革措施,是怎样得到教师工会和American Federation of Teachers (AFT)的支持的呢?拥有一百五十万会员的AFT的总裁Randi Weingarten说,AFT 之所以支持这个立法,就是因为它的评估方案是全面的,而且有教师直接参与它的制定。也就是说,教师工会也并非一味反对任何教师评估和终身制的改革,他们真正反对的,是没有教师参与的,从上至下的那种机械片面的评估体制!如果立法者在这个过程中听取和采纳他们对改革方案的意见,得到他们的合作和支持并不见得会是“ 不可能的任务 ”! 令人欣慰的是,类似的(当然在规模和改革程度上要差很多)法案已经在好几个其他州被通过----印第安那,俄亥俄等州都通过了取消用年资作为教师解雇的唯一因素的规定,而逐步在引进用绩效作为雇用和解雇的标准的做法 当然,教育改革绝对不仅仅是教师和校长的责任。家长,社区,当地企业,和立法者都应该起到自己应该起的作用。关于家长的作用,我在“成功不是偶然”(中)里面已经有很多涉及,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多写了。这个部分还有很多内容可以加入,但因为已经很长,就先在这里吧。 (待续) 相关链接: 和儿子聊天:好老师?差老师? 和儿子聊天:好孩子?坏孩子? 欧阳峰:美国理科教育:教育与国力 欧阳峰:美国理科教育:成绩差距 欧阳峰:美国理科教育:教育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