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是否会升值,升值多少,如何升,已经吵吵嚷嚷了一段时间了。随着历史性的医改法案成为事实,许多人也在开始预言美国政府的下一步会是什么棋 -- 移民改革?中东问题?和中国的贸易战? 我的感觉,虽然移民改革一直是民主党一些leaders
(比如佩罗西女士 )的“ pet project”,如果民主党选择“一鼓作气”,也很难说没有通过的可能 (到那时可又是多少百万的选票顺利入仓了哈 );但在目前两党空前分裂的背景下,民主党可能还是会稍稍“收敛”一下气焰,不是说不能“宜将剩勇追穷寇”么 (虽然移民问题不像医改, party line 并不是那么明显 ), 呵呵 。那么,奥巴马政府的“乘胜追击”的下一个目标,则很可能就是矛头向外,继续迫使中国将人民币升值。这不仅符合民主党一贯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也和美国"主流媒体"的立场一致。更重要的是,人民币升值可以直接降低美国的外债负担,对医改带来的巨大财政负担可以提供一定的缓解,可谓一箭三雕,因此很可能是“志在必得”。
在这样的背景下,再争论人民币是否该升值可能就有些纸上谈兵了
(虽然纸上谈兵一直是俺的"职业特征" ,呵呵 )。更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可能应该变成:如果人民币真的 (大幅 )升值,中国企业界应该如何应对?
最近因为比较关注丰田在美国的召回事件
(和几个同事一起准备在一个学术会议上做一个 panel discussion),对美国汽车行业在 85-95 年日元巨幅升值之后的策略运作看了一些资料 ,觉得很有启发。当然,日本当年的国内国际竞争力和经济结构和中国目前的情况还是有很多不同,但看看日本汽车行业在相似的危机面前的应对策略,应该是有一些借鉴作用的。从一定程度说,这也可以是对目前全球经济两大热点事件的一个综合切入点 吧。
大家知道,
80 年代初,因为美国市场利率持续高企,导致美元在 81-85 年间对日元和其他主要货币升值 30%。直接结果是美国贸易赤字上升和大量外资的涌入。如此不平衡的贸易状态引起国内保护主义的热潮,企业界人士和工会代表们同仇敌忾,纷纷要求政府采取措施,控制美元的升值趋势 (要说美国人能曲能伸那是绝不夸张 )。在美国和其他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西德,法国的压力下,日本被迫在 1985 年九月签署了著名的广场协议。协议签署的第二天,美联储出售了大量美元储备,日本银行也在纽约和东京外汇市场抛售了价值 $30 亿美元的货币,求购日元。此举导致美元贬值,日元升值,在一年之间从一美元兑 240 日元变为一美元兑 150 日元,日元升值幅度达到 38%。这个历史性事件甚至引入了一个新的日语词汇: endaka, 即“强日元”。丰田当时的总裁甚至将广场协议一周年类比为 isshuk, 也就是周年忌日的意思。
如此突然和剧烈的货币升值,对日本国内的企业的打击不可能不大。事实上,自二次世界结束之后,日本的经济一直是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
(在这点上和今天的中国非常相似 ), 1985年净出口额 占全国 GDP 的 3。 5% , 为日本历史上最高水平 (相比之下,中国 2009 年的总出口额占全国 GDP 的份额高达 25%,净出口额占全国GDP 的6% -- 对出口的依赖比当年的日本严重多了 )。而其中一个以出口为主的产业,就是汽车工业。但是,日本汽车行业却并没有如外界所预期的那样,在这场贸易战中成为牺牲品,反而加强了自己的竞争力。 日本的汽车行业是如何变危机为转机,改变产业结构和竞争方式,在世界汽车市场上保持不败之地的呢?
这里要先指出的一点是,虽然日本的很多行业在战后的迅速发展,要感谢
MITI 的大力扶持 (也就是政府的各种经济和技术上的资助 ),日本的汽车行业却基本上没有受惠于 MITI 的扶持,因为汽车行业并不是 MITI 选择的“支柱产业”之一。尽管如此,凭借低档车型的价格竞争力,借助 70年代的石油危机,最大的几家日本汽车企业如丰田,本田,马自达和尼桑,都成功地在全球市场上站立了一席之地。到 1985年为止,日本进口车占美国全国市场汽车总量的 20%,使得日本汽车行业成为全球最依赖出口的制造行业之一。这个竞争优势当然在一定程度上和日元的低估有关系。据估计,在广场协议签署之前,相对于美国竞争者,每辆日本汽车的平均成本优势在 $1500 - $2000 之间。但日本汽车行业的技术优势肯定也不可低估 -- 同样一辆车,在美国需要 72 个小时完成装配,在日本却只需要 39 个小时。所有这些加在一起,造成了日本汽车行业的相对优势。
面对日元升值的直接威胁,日本汽车行业采取了一些显而易见的对付措施。首先一条是“勒紧裤带”,大力削减成本。这个举措被行业人士描述为“
squeezing water out of a dry rag",具体的措施包括减少加班工资,降低管理费用;在一些工厂,工人们周四和周五放假,而在周六和周日上班,因为周六和周日的电费低于其他时间。当然,他们也充份利用日元的强大购买力,从国外买入更多的材料和半成品用于生产。这些措施使得丰田公司在 1980 年仍然保持盈利状态 (当然丰田一直被视为成本控制最有效的企业, 其他的汽车公司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因此,另外一个更“ drastic”的措施,就是将装配工厂“转移”到美国市场,以避免强势日元带来的竞争压力。这个措施其实在广场协议之前就已经有实施了 -- 83年本田就率先在俄亥俄建立了年产量 50 万辆车的生产线;尼桑也在同年于田纳西建立了年产 22万辆的装配厂; 1984年,丰田与 GM 在加州的Fremont 建立了第一家日美合资汽车厂家 (NUMMI)。但日本厂家真正的大规模进入美国,还是在 85 年之后。从 80 年到 88年,日本汽车行业在美国的投入从 $1.4 Billions 上升到 $4.0 Billions,在美国本土生产的汽车销量从 $6.7 Billions 上升到 $16 Billions。 到 1989 年底,日本在美国的汽车厂家的雇员多达两万六千人,生产的汽车占美国市场日本车销量的 31%。与此同时,日本汽车制造商还实现了从低端到高端市场的转型,成功地 introduce了 Lexux, Acura, Infiniti等产品。可以说,自此,日本汽车商们成功地利用日元升值这个“契机”,变危机为转机,完成了自身经营模式和竞争方式的"华丽转身" ,成为世界汽车行业的一支绝对不可小视的 强劲力量。 这里要提一下,日元升值最终并没有使得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产品更多地进入日本市场,日本的贸易保护仍然很有效,这说明日本的贸易顺差虽然和日元的低估直接有关,但也和其他因素,比如双方的经济结构,市场进入门槛,销售网络的复杂程度等等相关; 而这些,单纯地通过货币升值或者贬值是无法改变的。
谁也没有想到,广场协议之后的第十年,日本又迎来了更加“致命”的
super endaka --日元对美元再次大幅度升值,直到一美元兑现 80 日元!但即便这个打击,也没有让日本汽车商大伤元气,因为他们早就已经重新调整自己的市场结构,通过外包零部件,就地取材,价格调整等等新的竞争策略,削弱了这个新一轮的货币调整可能带来的打击。并且,和第一轮日元升值时转向美国和欧洲的策略相似,在这一轮日元升值到来的时候,日本汽车行业将眼光转向了亚洲其他市场 -- 最大的四个日本汽车制造商在 90 年代纷纷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地区建立生产基地,化解了强劲日元的负面效应。当然,这些措施也有它的另外一面 -- 那就是减少国内的就业和收入水平。比如,丰田就在 1995 年宣布,它将在该公司历史上首次减少在日本国内的生产规模。这 种“堤内损失堤外补”的对策,应该是这些公司在全球化环境中迫不得已的一个选择吧。95 年后,日本的经济一蹶不振,和日元再度升值直接相关,但也前二十年发展过快,金融和其他经济层面积累的问题有关系。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和今天的中国产业相似的地方,但也可以看出很多的不同之处。这里只就最明显的两个不同做个总结。
第一,
在日元大幅度升值之前,日本的几大汽车公司就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日本的很多品牌 (尤其是制造行业 ),早已世界闻名 (比如东芝,日立等等 )。反观中国,虽然有“世界工厂”的美名,但绝大部分的出口产品是外资企业的产品 (比如 Motorola, GE, 等等 ),真正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品牌并不多,说来说去就是海尔, Lenovo (而这还是购买了 IBM 的硬件业务才得到的国际市场份额 );可以预见的是,人民币一旦升值,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提高,外资企业在中国的份额肯定会有所下降。到那时,中国的本土企业是否能够“ fill the void”? 从目前来看,还很难讲。
第二,如果人民币大幅度升值,中国的一些强势企业是否能像日本汽车厂家那样,趁机“进入”美国市场,转移生产基地?这点我也不太乐观。首先,中国企业在国外投资的历史很短,没有太多积累的经验;有限的几个例子,大概就是
Lenovo, 腾中 (购买 GM的捍马品牌 ),和失败的力拓并购了 (后两个案例的分析详见下面链接 ) -- 而每次都会因为一些敏感因素引起美国国内的反对。当然通过并购进入其他国家的市场只是一种方式,中国的企业也可以像日本汽车厂家一样,直接在国外进行 投资,但中国目前在这方面积累的经验还非常少。 要用大规模地“进驻”美国市场这个对策来“转移”货币升值的压力,对中国企业来讲似乎还时机尚不成熟。至于将投资转向其他国家,现在可能还没有太好的对象 -- 越南,非洲?
当然,中国也有当年日本没有的优势,比如巨大的国内市场商机,劳动力依然廉价等因素。但如果中国企业界不能利用这个转折点,完成市场结构的转化,那货币升值带来的负面影响就会是很难承受的了。毕竟中国还是一个发展 中国家,国内的各种社会矛盾,无论和美国和日本相比,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对宏大问题的一点粗浅见解,不妥之处,请各位指教。本博欢迎不同观点,但请本着相互尊重的原则,就事论事; 谢谢。
文中主要数据来自: Spar, D. Japans Automakers Face Endak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ublishing.
相关文章:
也谈巨无霸价格和中美汇率之争
腾中欲购捍马
-- 一厢情愿还是公关炒作? 谁来保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 从力拓事件谈起 今天的中国到底是什么主义?
- 兼谈中国的能源危机
二十一世纪将是谁的世纪?
文章评论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03-25 09:52:14
maysky: Correction: It should be "the net export" accounted for 3.5% of Japan's GDP in 1985 - I knew that number didn't make much sense!! Thanks again. tcw: You call yourself an "economics novice"? If you were a novice, then nobody can call himself an "expert":). "So, in a nutshell, maybe the high yen, the zero-interest, the assert bubble and the current deflation are connected in some way?" Absolutely right.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03-25 09:49:02
maysky: I had the same question when I first saw the number - but I double checked and it was 3.5% back in the early 1980s. I'll find out the more recent percentage later and include it in the article. Thanks for your comments.
作者:maysky
留言时间:2010-03-25 09:29:39
日本的经济一直是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在这点上和今天的中国非常相似),1985年总出口额占全国GDP 的3。5%. ----- 外向经济为主,却只占3.5%?有没有点错小数点?
昭君, Congratulations on an elucidating piece of work. You have laid out the case so clearly and logically that even an economics novice like myself can understand! After the September 1985 Plaza Accord, the yen's appreciation hit the export sector hard, reducing economic growth from 4.4 percent in 1985 to 2.9 percent in 1986 (EIU 2001).1 The government attempted to offset the stronger yen by drastically easing monetary policy between January 1986 and February 1987. During this period, the Bank of Japan (BOJ) cut the discount rate in half from 5 percent to 2.5 percent. Following the economic stimulus, asset prices in the real estate and stock markets inflated, creating one of the biggest financial bubbles in history. The government responded by tightening monetary policy, raising rates five times, to 6 percent in 1989 and 1990. After these increases, the market collapsed. (Benjamin Powell – Mises Institute) Japan then entered the longest deflation in 1990. The next 2 decades become the two “lost decades”. In July 2006, zero-percent interest rate ended. It is only now that there appears to be “light in the tunnel”, and Japan may finally be coming out of the recession. So, in a nutshell, maybe the high yen, the zero-interest, the assert bubble and the current deflation are connected in some way?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03-25 06:40:52
欧阳: 你过奖了。这篇其实写得很匆忙,尤其是结尾。你说的很对,除了汽车行业,其他 的制造业如电器,机械等都在日元升值后“幸存”下来,但这些行业的应对手段似 乎又有不同-- 至少电器行业“转移”到美国的情况似乎没有发生,虽然它们将生产 基地搬到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这一点是共同的。我再找找这方面的资料,以后有时 间再谈吧。 山哥: 中国那么多智囊,这些信息早就应该研究过了吧,呵呵。 木乃伊: 这应该是有关系的,尤其是刚升值的头五年的股市大涨。我对这个不太了解,不敢 多说:)。 爱罗: 欢迎来访和评论。您提出的几点都很到位,对我写此文的真正目的也看得很清楚! 谢谢!
作者:爱罗
留言时间:2010-03-24 21:23:14
美国压人民币升值,是中国实行的“盯住美元汇率”政策,使美元贬值的积极效用没能全面发挥,只是“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刺激了中国产品的出口”。实际上美国外贸逆差剧增的原因不在于中国的人民币汇率政策本身,而是美国产业结构调整、对外直接投资扩大、个人消费支出的增长、以及美元贬值的J曲线效应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金融霸权作为军事霸权和经济霸权的延伸,美国凭借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随意按照自己的意志强制性地推行其政策,不断获取霸权利润,维护其“金融霸权国”地位。美国通过美元贬值,既能减轻其外债负担,每次美元大幅贬值都能使美国债务减少三分之一,又能刺激其产品的出口,还能转嫁其各种经济危机,成为其对其他国家进行剥削的主要形式。人民币汇率之争的根本目的,就是美国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阻碍中国商品的出口。 如果人民币升值,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1)人民币升值会影响到我国外贸和出口。人民币升值,就会提高中国产品的价格,加大资本投入的成本,带来的是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下降,从而引发国内经济的不景气。 2)还会影响到我国企业和许多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因为尽管“中 国制造”已经成为世界市场的主要产品,但中国产品的一个致命弱点是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目前所占的市场份额,主要依靠中国产品价格的低廉,在竞争中并不处于主导地位,如果竞争力受到打击是很可怕的。 3)破坏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使我国的金融距爆发危机的边缘越来越近。升值业可能葬送我国多年辛苦造就的良好投资环境,新增的海外投资则会减少,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将被大大消减,因为这种投资变得相对昂贵。另一方面,国际游资的投机活动可能增加,使我国的金融距爆发危机的边缘越来越近。从墨西哥金融危机到亚洲金融危机,显而易见的是这些国家的政府均是以高利率的货币政策,以吸纳国内资金,但其效果却适得其反,由于内部资金乏力,又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游资流入,使资金流向出现偏差而形成资金结构上的矛盾,埋下了货币危机的隐患;同时又产生了外资流入推高了本币汇率的矛盾,触发了经济结构问题的暴露,或出现泡沫经济或出现经济滑坡,从而被迫实行本币贬值政策,直接导致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的交易风险,并最终引发金融危机。 4)升值后导致投机不可避免地盛行:由于以美元表示的国民财富迅速增加,股市和房地产达到高潮,一些“泡沫”进一步膨胀或造就新的“泡沫”,两极分化继续扩大,导致投机不可避免地盛行。 5)人民币升值会给中国的通货紧缩带来更大的压力;人民币升值物价肯定会降下来,因为进口品的价格会下降。 6)人民币升值增大就业压力,恶化当前就业形势:外商投资企业对吸引国内劳动力是一个重要的渠道,尤其是现在的情况更是如此,所以此时人民币升值不仅会影响吸引外资,而且也会加剧当前就业形势的恶化。 7)财政赤字将由于人民币汇率的升值而增加,同时影响货币政策的稳定。 人民币升值会对中国的优势产业产生严重损害。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是以劳动力成本为优势的。中国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很容易受到反倾销措施的限制,出口形势并不乐观。如此时人民币升值则会是使目前这种状况更加恶化所以此时人民币升值不仅会影响吸引外资,而且也会加剧当前就业形势的恶化。 看看日本是有血的教训:在1985年,为了遏制廉价日货出口狂潮,美、法、德、英的财政首脑就采取过相应的手段,迫使日本签署了“广场协议”,从而逼迫日元升值30%。此后,从1985~1996年的10年间,日元兑美元比率由250:1升至87:1,升值近3倍。而“广场协议”被公认是引发日本经济衰退的罪魁祸首。所以即使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中国也应该按照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汇率进行控制,否则,就会像日本那样,将自己大好的经济前景毁于一旦。 现在美国故伎重演压人民币升值可以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作者的这篇博客我的理解是中国应如何应对更加不利的竞争环境。 山哥,你在海外各大中文网站张贴的人民币升值的贴子已经不少了,该歇歇了。不知道山哥你是中国利益第一还是美国利益第一?如果你是中国利益第一,那就教你一招:要按美国做的去做,而不是要按美国说的去做。
作者:新中国木乃伊
留言时间:2010-03-24 17:18:30
<P>您觉得日元1985年升值和日本股市从 ~10,000 点五年升到 ~40,000 点有关系吗? see figure below.</P> <P><IMG alt="" src="http://blog.creaders.net/upfile/201003/20100324171804467032.png" border=0></P>
作者:山哥
留言时间:2010-03-24 17:01:14
这篇应该让国内那些管理层好好读读。人民币升值是大势所趋,早作准备便可化险为夷。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0-03-24 16:27:58
昭君:虽说你的博文篇篇都好,但这篇特别地棒。里面的事实和分析丝丝入扣,我前面能想到的问题后面都有了答案了。Bravo! 你的分析很有道理。但是最后的结论,我不是很确定。的确,中国没有像日本汽车这样的行业,不能采用同样的战略。但是日本也不只有汽车工业生存了下来呀。能不能找个与中国情况更接近的来对比呢? 你说的以转型来对付升值的策略很有吸引力。其实中国的“转型”也谈了很久了,似乎成效不大。也许转型与升值是互为因果的。没有升值,转型后的企业没有明显的优势,也就不容易生存。有没有这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