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昭君的博客
  我思故我在
网络日志正文
假如历史可以改写 -- 电影“恶棍特工”观后感 2009-08-31 12:35:29

老公和大部分男士一样,喜欢战争题材的电影,尤其是二战片,对片子里德国军队的军服情有独钟(那军服的确是威风凛凛)。上周他的老板刚刚看了新上映的“恶棍特工”,赞誉有加,强烈对老公推荐。所以,尽管周六周日他都要加班,还是在周六晚上和我去看了这部电影。对这个片子,之前我只知道是 Brad Pitt 主演,其他什么都不知道。坐到电影院才发现,原来是大导演 Qunitin Tarantino 自编自导的作品 (这个题材二十多年前拍过,但昆汀这个版本基本上把原来的那个片子彻底改过重来, 不可同日而语)!说起这位好莱坞泰斗级别的导演,其实我了解并不多,主要是因为他以前的几部代表作都不大对我的胃口。十几年前名噪一时的“Pulp Fiction" 倒是看了,可是那时候一英文不过关,片子中那些俚语十有八九没听明白,对内容的理解也就大打折扣;当然那时对相关的一些文化也不大知道,所以这部电影当时并不能得其精髓。后来当然可以“补课”,却总也没有哪个耐心。后来的 "Kill Bill" 系列,因为太暴力血腥,我根本就不想去看,尽管主角是我曾经喜欢的Uma Thurman. 看来这部片子肯定也逃不脱“血腥,暴力”的“昆汀”特色了。我心里暗暗做好准备,一有太血腥的镜头和情节马上双手遮脸,不看!!

片子进行到三分之一,我的“戒备”就已经忘到九霄云外了。不是说不血腥不暴力(正好相反),而是影片出人意料的将战争的残酷和历史与人性的复杂非常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人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和昆汀的很多作品一样,影片主要有两条“主线”,但结构上仍然是沿袭了昆汀惯用的“章节”结构 -- 一条围绕爱多上尉(皮特主演)领头的美国犹太士兵组成的小分队在法国德占区的刺杀行动展开 --这个九人小分队的任务是通过以极其残忍的手段暗杀纳粹队员(每个人的指标是“100个纳粹的头皮),来达到扰乱敌军军心的目的(当时已经是战争末期的1944年,德国军队已经出现败势) 另外一条主线,则是围绕一位法国犹太姑娘针对纳粹进行的报复行动的。这位名叫Shoshana 的犹太女孩,在影片开头的一幕杀戮中是唯一的幸存者,之后她隐姓埋名,从姑妈那里继承了这家小小的电影院。不想一位德国战斗英雄一天经过看见她,对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正好德国宣传部长哥贝尔为了鼓励军心,以这位英雄为题材,由他本人主演拍摄了一部名为“国家的骄傲”的电影,正准备在那段时间在法国首映。英雄为了接近美人,便说服哥贝尔,要将首映式改在她的电影院进行。这对Shoshana 来说当然是天赐良机,因此她和自己的助手和情人,一位法国黑人一起,静心策划了首映式当晚将整个影院烧掉的计划。

与此同时,爱多上尉的小分队在得知德国“四巨头”(包括希特勒本人)都将出席首映式,当然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于是两条线索在此交会。中间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发展,比如英国来的间谍的参与,德国女间谍的穿针引线,等等。最后,当300 名纳粹VIP 们在影院为英雄狂呼的时刻,银幕上换成了Shoshana 冷漠愤怒的面孔(这最后一个章节的题目就叫做 "The Revenge of the Giant Face"),整个剧场在她的狂笑声中被付之一炬,无人逃生。而 英雄和美人则双双倒在放映室的血泊中。皮特的小分队在这次行动中也损失惨重,但最后他和另外一个队员还是死里逃生,成为唯一的两个幸存者,到达了美军占领区。

影片情节紧凑,两条线索交叉进行却丝毫不觉混乱,场景转换一点也不拖泥带水,暴力镜头干净利落(当然很多我都没有亲眼看见,只有手指缝隙里看见一点点,呵呵),但最棒的是那种血腥暴力中对历史的重新思考和对历史背景下人性的曝露。和昆汀一贯的风格一致,尽管整个影片充满了战争的残酷和暴力,影片的主题却是通过冷漠的幽默,不动声色地流露出来的, 因此剧场内不时听到观众发出的惊叫声和会心的笑声,真是很奇妙的组合。无论是皮特扮演的主角的吊儿朗当中透露的杀气(那“侉”不兮兮的南方口音真是令人叫绝),还是那位贯穿全片的德军侦探头目,绰号 Jew Hunter Landa那优雅外表下掩藏的冷血(片子开头Shoshana 正是在他的手下死里逃生),都演的入木三分。尤其是后者那张极具日尔曼人特征的长脸上狡黠的笑容,不知为何他总让我想起“辛德勒的名单”中那个深夜袭击了一家犹太人隐藏的房子的军官,在激烈的枪声中坐在钢琴旁弹奏肖邦的镜头,让人不寒而栗。当然,另外一条主线中的两位主角 --犹太女孩和德国英雄之间的对立和吸引(在犹太女孩这方面那“吸引”完全是假装的),也刻画的不动声色,却又入情入理,十分自然流畅。看完电影,我跟老公感叹:“大师就是大师,不服不行呀!” 如果用我们家乡话来感叹的话,可能就是这个样子:“龟儿子脑壳太烂罗!咋个想出来这些花样的哦!”,哈哈。

The Basterd    The French Girl    The Jew Hunter      The British      The German Star

http://movies.yahoo.com/movie/1808404206/video (clip)

Quintin Tarantino at a Premier

影片阵容强大,演员一个个都十分出色。我最喜欢的当然是Jew Hunter 的扮演者。犹太女孩的扮演者好像是初次进入美国市场,容貌酷似以“最后一班地铁”和“印度心”闻名的“法国玫瑰”凯瑟林 - 德诺芙,优雅之中不乏智慧和坚韧,十分到位;当然皮特的表演也可圈可点,除了那一口南方口音以外,那一脸毫不在乎的神情,把个美国军人的神采刻画得入神入化。我想他和侦探的扮演者今年肯定会入围奥斯卡(皮特说不定还会双提名,因为他在“还童”中的表演也非常棒)。这两部电影基本上改变了我对皮特的印象,也完成了他从单纯的”帅哥“明星到演技派的角色转换。首映式上他和两个助手假扮意大利电影界人士,和德国女星一起前往,在大厅“巧遇” Landa 的一场戏,实在是令人喷可乐的经典。当然,要认真细究的话,情节上的“漏洞”还是不少,比如小酒馆里那场“枪战”之后,爱多上尉不可能不会想到德国特工会到那里去调查;在这种情形下伪装意大利电影人士“挺而走险”肯定是不明智的决定;还有影院中举行这样盛大的首映式,不可能不进行严格的安全检查,那一堆用来烧掉整个剧场的胶片,也不可能逃过 鹰犬一样的眼睛。当然,可能这些看似“不经推敲”的情节,本身就是黑色幽默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不影响影片本身的质量。

 

不过,这部影片到底想要表现什么主题呢? 除了贯穿昆汀不少作品的“复仇”主题,是否还有对二战,对人类历史的反思呢?看到皮特的记者采访中说:“昆汀希望在电影中说出以前没有说出的话,并打破历史的形象符号”。我不知道他到底想要打破的“形象符号”是什么,因为在我看来,影片中的“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还是基本符合“传统形象符号”的,尤其是希特勒的形象,基本上是漫画式的,没有什么“突破”可言。当然,影片也可以作为“alternate history”来看待 -- 尽管希特勒从来没有到过法国,更别说参加什么电影首映式了,但电影的“魔幻现实”手法还是让人忍不住想:如果历史可以重写,世界的今天会是如何?

我不知道德国观众看到这个电影会作何感想。是感叹“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成者为王, 败者寇“呢,还是象我一样,面对那些被“特工队”割下来的头皮,感到不寒而栗?如果是后者,也许昆汀的目的达到了;如果是前者,那么”打破传统的形象符号“,恐怕也只是作者一像情愿的愿望吧。其实,几十年后再看二战,很多东西也不见得就像人们(尤其是西方的人们)一直标榜或者信奉的那样黑白分明的。如果说希特勒的滔天罪行之一是对犹太人的种族清洗,那么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在当时对犹太人进行群体杀戮的,并不只是德国一个国家 --当年苏联对犹太人的迫害,也是不争的事实;当然像希特勒那样,对一个民族进行如此冷血的清洗,还是前所未有的(老公正在看一部名为“Conspiracy”的影片,讲的是纳粹德国的决策者在犹太屠杀 之前进行的brainstorm 。如果片中情节属实,那真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冷血。不过,我一直不太了解德国和一些其他西方国家对犹太人的仇视来源 -- 是宗教原因,还是像一些理论家所说的那样,有经济方面的原因?哪位朋友如果对此有研究,请一定分享心得)说到一个国家政权对另外一个国家人民的杀戮,更不要忘记苏联政府对邻国如波兰军人的血腥残杀。

如果我们把时间的跨度更延伸到今天,也可以看到本来是受害者的犹太人,在战后“利用”全世界(尤其是美国人)对他们的遭遇的同情,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中东地区“种族清洗”的实践者,只不过这一次,他们打击驱逐的对象,是本来在这个地区居住的巴勒斯坦人而已。可是,有美国给以色列撑腰(当然还有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的支持和犹太人在美国民间和政坛的巨大影响),国际社会又有谁对此说个“不”字呢?如果那时的法国游击队是在进行“地下抵抗”,为什么今天在伊拉克的抵抗运动却被打上“恐怖袭击”的标签呢?

这些当然不是昆汀想在这部电影中回答的问题。据说昆汀自己承认并不了解“犹太人的历史”,但他说这“并不影响我对他们的同情”; 构思准备了十年之久,真是”十年磨一剑”了。其实以刺杀或者暗杀希特勒为主题的作品很多,前一阵就有阿汤哥主演的Valkyrie。那部电影我没看,但老公看了,说非常差劲,远远不如他以前看过的同样题材的纪录片(当然他一向对阿汤哥不感冒,也许有偏见在作用)。有趣的是,我正好在报纸上也看到皮特对那部影片的“微词”,说是“大蠢片”,呵呵。

昆汀在一次采访这样描述他影片中的人物:“My characters dont know theyre part of history. There is nothing they cant do as far as theyre concerned, right? They just get done what they need to get done. And in so doing, the course of world events is completely changed. So what”, Tarantino says with a laugh, "It only has to be plausible."

And plausible it is. What a "Basterd" he is (I am sure he wouldnt mind being called that, lol)!!! Im going back to see "Pulp Fiction" this time, and see if I can tell "what the big deal is" about that movie after more than 10 years!

相关文章

有感犹太人

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电影“还童”观后感

新年的第一场电影 - Charlie Wilsons War

浏览(4171) (1) 评论(17)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西岸 留言时间:2009-09-03 23:37:17
双轨制这类东西是符合美国社会多样化的基本特征,获得基本MD学位的如果想进入更高级的专门领域,可以回学校再修。现在的医生等于是被医疗保险公司控制的,必须进入其NETWORK才可能接受有保险的病人。而医生的PAY是SERVICE BASED,而不是SALARY BASED(如多数发达国家医生那样)。等于挣多少钱取决于有多少诊断程序保险公司允许你做,和你做多少。

这样一般的家庭医生的主要工作其实就是很ROUTINE的事,并不要求很高的医术。

至于从电影到纳粹到医改,都是关于人民是如何好糊弄的议题下来。而人民好糊弄则是人民甘心糊涂。刚到美国时,最好的美国朋友(一个犹太人)说美国是10%的聪明人操纵90%的傻瓜,当然他是属于聪明人那堆儿的。

当时觉得他夸张,两届大选之后觉得说的不错。美国人无知是因为即不愿学习,也没有在世界上走动见识外界的经历。而世界对美国文化的崇拜使得美国人实际生活在ILLUSION里。下午在GYM看到FOX专门播出了近来发生的在加州TOWNHALL MEETING里一个女的SMALL BUSINESS OWNER质问关于医改的问题,其实那种口气已经不是提问的概念,而是指责的概念,指责为什么不开放加州保险市场自由竞争,这样费用就会降下来。但从她的问题可以看出她很明显根本不懂保险业是如何操作的,为什么各国都是HIGHLY REGULATE保险业,不允许其能自由竞争走完全市场经济DRIVEN的原因(全场人为她欢呼,她自己也很得意,认为是发现美国不需要医改的证据)。

问题是FOX竟然请了还算有名的COMMENTATOR评论这件事,也是不懂(那愚蠢的在台上被质问的议员显然也不懂)。但估计绝大部分美国人看到这个大概会觉得这个女人问的有道理,好像只要自由竞争,医改问题就解决了。全然不知道保险业不同于其他行业,自由竞争的结果必然是垄断,所以任何国家都不许其能自由竞争。

这些人其实是CLUELESS,但都自认是聪敏人。
比如据说切尼有可能竞选2012的总统,很多人认为机会不大。其实非常容易,只要美国再被恐怖攻击一次,几乎可以肯定切尼能当选。

而这厮发誓要与伊朗开战(当时被布什否了),那时美国就真是会倒退20年。
问题是美国人就是这么好操纵。

这就应了老话,知识就是力量,或知识越多越反动。取决于你从那个角度看。
回复 | 0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09-09-03 20:59:35
"美国的按病人人头的平均医生数量只有荷兰的一半不到,这是因为医生资格需要的投入太高,而太高与毕业后的高收入有关。但医生水平在家庭护理的档次并不比其他发达国家的高,而收入高出一倍以上,这对普通只需一般保健的病人是不公平的,因为都是从病人的保险费里出". Totally agree. I think the high costs of training/education (unnecessary in my opinion) is really one of the key factors to address in this reform, and one way to change it is to introduce dual track for doctors - family doctors vs. specialists should have different paths (they already have, but there should be mor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the two, because the former really should not be required to complete the 8+3 years of medical school and residence now a must for every doctor). This is one way to tame the cost. The other solution, like mentioned earlier, is to introduce a "dual track" for insurance - mandatory basic insurance for everyone, and "elective insurance" coverage for more advanced, specialized care. The former can be done through government assistance, but the latter is more likely to be provided by private sources.

How did we move from discussion of the movie, jews and nazis to Obama's medical reform? This is just so cool:).
回复 | 0
作者:西岸 留言时间:2009-09-03 15:39:01
医改这件事充分体现了美国政治体制短视的特点,总统必须在任期内完成改革,结果就是要一步到位,没有渐进的概念。

从实际的角度讲,把所有孩子COVER到25岁,把MEDICARE年龄降到60岁,基本就COVER了绝大多数没有保险的人。中间那部分相对身体成熟不宜生病。这种方案一直就有,但似乎奥巴马想一蹴而就,因为赢了大选。

从尖端医学的角度来说,美国应该是世界上最好的,至少在新兴医学技术方面。手术倒不一定是最好的,心脏开胸手术北京大医院的30多岁的医生可以做过上千例(知道一个),但美国的可能一辈子就是几十例。

医疗保险应该注重多数人,如果PUBLIC OPTION成事的话,尽管是竞争的概念,事实上企业都会转向政府的保险,这就是保险公司不能明说但一定要反对医改的原因。其实私人保险是可以负责大病或高档服务的,但收益显然有限。

中国有所谓大病险一说,国内家里人都买这个。在PUBLIC OPTION的情况下,私营可以做类似的事,作为全民医疗的补充。

医改实现后受损失最大的是保险公司和医生,收益最大的是企业,尤其是占美国企业多数的百人以下的小企业(如今一个职工全家的不含牙科的医疗保险每年近2万,90%是企业出)。考虑到美国家庭医生的工作程度和内容并不是尖端医学档次,并不觉得对他们不FAIR。至于在经济危机下所有行业都亏损但医疗保险行业反倒几倍的利润增长,改革是符合社会公平的。

美国的按病人人头的平均医生数量只有荷兰的一半不到,这是因为医生资格需要的投入太高,而太高与毕业后的高收入有关。但医生水平在家庭护理的档次并不比其他发达国家的高,而收入高出一倍以上,这对普通只需一般保健的病人是不公平的,因为都是从病人的保险费里出。

中国实行全民医疗的一个目的就是吸引因为劳动力成本上涨而离开的外资企业。对外资企业来说,如果能利用对方国家级的医疗保险,劳动力成本就低,因为是整个社会分担你的对职工的医疗成本。GROUP保险比个人保险便宜,而你加入的是最大的GROUP,而劳动力成本是工作OUTSOURCING的主要原因。美国要想把工作留在国内,医改这个坎必须过。

估计最终奥巴马的医改会通过,类似当年通过MEDICARE,那也是保守势力阻碍过的,因为社会主义的性质(但通过后收益最大的是这批人)。毕竟支持医改的人是多数,驴党占有绝对多数的席位,只需一意孤行就是了,只是形象不好罢了。所谓POLL之类的东西一向靠不住,沉默的多数一直是美国政治特点,不会参与POLL。这大概也是奥巴马不妥协改变的原因,至多就是分裂国家麽。民权法案也分裂过国家,最后还是成为社会共识。
回复 | 0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09-09-03 14:28:25
首先我同意保险公司在整个体制里扮演的角色可能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这是美国特色。如何演变成这个模式,没有研究,但我想可能和美国人战后一切私有化的趋势和理念直接有关。看过不少美国和其他国家医疗系统比较的文章,基本感觉是,基础医疗质量,美国比不过很多国家(总的医疗质量是第32位吧);这是因为很多国家实现了全民保险;但如果是专业化较强的服务,美国应该还是比较先进的。所以有人提议,医疗改革可以采用“双轨制度” -- 基础服务全民化,特殊服务私有化。但这个制度的问题是,有可能很多人会选择不求医,因为没有足保险。这样对整个国家民众的健康有怎样的影响,很难预料。说到底,还是回到医疗是权利还是责任的问题。Your body is yours, should you not be responsible for it? I heard a news program at NPR yesterday, saying that it is estimated average Americans spend a total over $1 million on health insurance in their life time. And if this money can be just given to them to "shop" for their health care, how much more efficient it can be. But there are also problems this will cause. Again, many people will NOT spend anything on health care, but on other things that they believe are more important or more pressing...

其他如医生的专业教育过程过长,成本太高,事故险太高(布什的 ,小奥因为可以预料的原因,不会去继续,给他的医改的彻底性打了一个大折扣),都是造成整个体系成本高的原因。这个在以前的文章中已经写到。今天润涛阎的文章也都提到了。这里不再度说。


独裁的效率是很高的,非常赞同!五味的麦片说过,“民主是个老乌龟”,很形象。可惜这个民主制度被美国自己和不少崇拜者(包括中国的精英们)弄成了“普适价值”,到处推广,而不管是否有土壤和条件。这是另外的话题。
回复 | 0
作者:西岸 留言时间:2009-09-03 08:57:14
美国的医疗改革其实最能说明问题是统计数字。上周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接受NEWS HOUR的采访,这是一个专题节目。

医改问题在美国已经进行了几十年,从尼克松开始。NAS调查了世界上23个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含美国。只有美国是唯一没有全民医疗的。

下面就是统计出来的数字。
美国的医疗费用占16%的GDP,其他国家比较好的,如荷兰台湾,占6%。其他的也不超过10%。而都比美国COVER的范围广,看病方便。关键是人人都不必担心疾病会造成自己破产。HAVE A PEICE OF MIND,PRICELESS,这是保险的意义。而美国有PRE-EXISTING CONDITION的概念,你不知道生病6个月后还能否负担保险。NEW YORK TIMES去年的调查证明使用PRE-EXISTING CONDITION的概念保险公司永远不承担任何损失,你过去的保费对你没有任何意义。这种情况在其他22个国家和地区不存在。

这种比较难道不说明什么问题?有谁愿意多花钱但得到较少的服务?

美国的人均寿命在这23个国家种排第23。
对60岁以上的老人的医疗保护美国人的范围根本无法与其他22个国家相比,因为别人是预防的概念,老人疾病发病率很低。而美国是有病后治疗的概念,LIVING CONDITION无法比。

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为什么要全民医疗。所有22个国家和地区都是同一个原因,就是国家有钱了,就必须为国民提供医疗条件,THIS THE ISSUE OF MORALITY。而不是像美国这样争论医疗是否该是公民的权利还是商品由人们自己选择。

以台湾为例,其用了15年时间从GDP排世界80位左右到了第20位,之后民进党与国民党开始争谁为台湾提供了全民医疗的CREDIT。就是政府把为人民提供全民医疗都看作是必须要做的事。最后采取了加拿大模式。

对这些国家来说,从来没有要不要全民医疗的问题,而是怎么能做到的问题。世界上的全民医疗大致三种,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经济水平的总能做到。
英国模式,政府直接负责保险,40%的医院和医生是公有。
加拿大台湾模式,政府直接负责保险,医生全部私人。
荷兰模式,保险和医生全部私人,但政府制定保险公司政策,保险公司自己不能改变,属于管办私营的概念。

中国开放30年,医疗体制学美国,弄得医疗费用逐年上升。我一个海归朋友在北京买得起2000万的房子住,孩子每年19万送国际学校,但买不起医疗保险,觉得不如看一次病花一次钱核算。

中国上个月一夜之间实现全民医疗,政府钱多了,负担得起。细节不清楚,但农民看病免费是核心。

CNN几周前报道过中国在一个县试行农民看病只花1元已经很长时间了,因为即使有美国式的医疗保险,农民还是看不起大病。

独裁体制的效率是很高的。

美国的医疗费用为什么这么高的原因是知道的,40%用于保险公司的PAPERWORK,与治病无关,属于美国独有。家庭医生平均收入40万,当然保险公司的钱更多。

保险的概念是用多数参保人的钱负担少数人的小概率事件,这样才能WORK。那么有什么能比政府负责的全民保险的范围更大?另外政府是不需要盈利的,自然比私营的费用低。

所有这些信息和基本经营概念美国人根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因为美国人坚信AMERICA IS NO.1。看NEWS WEEK这种严肃节目的人远没有看球赛的人多。奥巴马政府也是无能,不能将这类信息传播出去。但本质是美国人太自负,不知道世界 已经不是美国主导的时代。绝大多数美国人没出过美洲,不过就是墨西哥加拿大转转,以为其他世界最最多就是这样的。

MEDICARE的享用者,就是65岁以上的人,现在出来的统计是他们平均贡献了6万的MEDICARE费用,但享受平均17万多的花费。这些老帮菜是反对奥巴马医改最起劲的,尽管自己享受的是社会主义医疗体制,充分反映了美国社会的自私。

但对绝大多数反对的人来说,尤其是65岁以下的,就是被人卖了还帮助数钱的概念。因为无知,或不愿求知。

医改如果成功,至少工业界的负担会减小很多,因为政府的保险(PUBLIC OPTION)比私人的要便宜,这样OUTSOURCING也会减少,社会也会和谐的多。这才是奥巴马的本意,他这一代人不具备肯尼迪家族的社会主义理念,因为不是那个时期长大的。

至于博客,倒是国内不少朋友提过这事,因为他们喜欢我写的“小儿小女”系列,和游记类的“全民练武”“喜马拉雅。。”系列。现在是“玛雅”系列。

但当初上网写东西的动因是因为第一次回国时发现几乎说不了一句完整的中文,不带英文就不会说,很假洋鬼子的样子,觉得很对不起国内同学,其中不少并不懂英文。而在海外只有家里有一半的机会讲中文,连做梦都是英文。所以开始上网发东西,也是练习中文打字,因为一些与国内有关的文件还是要自己弄。

后来在五味斋开心瞎混,所有写的不论什么垃圾都被版主收到精品文库里。但本质还是瞎玩开心性质,很多是痞文风格,王朔那种的。

这东西都是凭兴趣一阵一阵的,曾经结网半年,因为事忙。
回复 | 0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09-09-03 04:42:32
西岸:所以希特勒是“天时地利人和”,呵呵。

Downfall老公一直想看,忙这忙那给忘了。周末有空一定借来看看。

人民的从众心理当然是可以利用的。如果说反对医改的人有这个问题,支持医改的人也不能免俗。我倒觉得后者比前者更加盲从,到了不分青红皂白,只要反对医改(甚至不是反对医改本身,而只是反对这个医改方案的)都是他们的敌人。比如前一阵Wholefooods的CEO,本人还是个民主党,在WSJ 发了一篇“为什么反对奥巴马的医改方案”的文章,就引起了很多狂热的支持者们要boycott Wholefoods的浪潮。这不应该是理性讨论的态度。

中国的文革就更是这种特殊情景和条件下下从众心理的经典例子了。

再问一次:你为什么不写博?还有,你怎么不登陆就可以发评论?还是如果通过论坛来的就是如此?我注意到顶到主页的博克文章,有些不常见的评论人,都是这样(网名没有链接到博克,所以有这个猜测)
回复 | 0
作者:西岸 留言时间:2009-09-02 22:38:15
必须认识到希特勒的民主当选为总理不是偶然。他是纳粹第七个党员,还是属于跟着朋友凑数的,不是狂热的自愿分子,本不是个领袖的料。

但“啤酒馆政变”失败坐牢,写出“我的奋斗”这种极端主义的书,最终成为纳粹精神文献。完全是因为当时德国因为一战的失败而全民族的失落,需要一个能振兴德国的契机,希特勒的那种狂热的专一精神和讲演能力使很多人认为是一条出路,包括很多知识分子。希特勒当选的当天,总统兴登堡说希望德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可见希特勒未必是上层精英的理想人选,但也没有选择。

希特勒最大的功绩首先是通过把妇女赶回家生孩子而解决了失业问题,这是他得到社会承认的关键。这是贯彻尼采的“看见女人不要忘记你的鞭子”的强人哲学,希特勒是尼采的崇拜者。而男女分工符合传统的德国习俗。

工作机会的增加也是通过军工的生产,之后进军莱茵河西岸,收复了因为一战战败被法国定位不许德国驻军的缓冲区。这对整个德国的民心振奋极大。想象要是哪届中国政府收复了钓鱼岛,会是什么支持率?

三十年代初期开始的排犹把大批犹太人关进劳教营,没收了资产,也是集聚了发展需要的资金。

从国际环境来说,英国人作为血统上同是日耳曼民族对德国友好,那个爱美人不爱江山的爱德华八世访问过德国。
希特勒用了短短几年就恢复了德国作为欧州大国的地位。
战争初期,因为与贵族军官团不对付,启用了一批上校档次的新兴军官,闪电战就是这样介绍出来的。而新兴的战术取得了欧洲战场的胜利。使得希特勒在军队中成了指挥天才,与军官团格格不入。贵族军官团的将军元帅们始终看不起希特勒,但不得不承认他打了胜仗。

但他的理论其实就是不断进攻,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概念,充分发挥了德军作为世界最守纪律士兵的优势。直到遇到了更厉害的苏联人才体现出其指挥的荒谬。

这样的人不可能不被德国社会看作领袖,而且不疑问。希特勒这种狂人是生对了时候。

尽管过去的德国贵族阶层始终对希特勒有看法,但毕竟是自己失掉了德国,而希特勒重建了德国。

可以看一部近年德国拍的反映希特勒最后岁月的“DOWN FALL”,是根据希特勒的一个打字员的回忆录拍的故事片,演员演的很好,影片评价很高。可以看出当时德国普通人对希特勒的敬仰程度。

而希特勒对这些20岁左右的女孩完全就是父亲形象,使得底下的人愿意为他去死,包括这些平民女孩。

有一句老话,忘了是哪个伟人说的,“人民都是愚蠢的”。看看现在美国对奥巴马医改的反弹,这种被人卖了还帮助数钱的事情美国红脖子们干的很心甘情愿。
回复 | 0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09-09-02 20:40:18
西岸:
你说的很有道理。Conspiracy 里记录的制定灭绝犹太人的计划的“安西会议”的主持人,党卫军副手海得里西,就是这样一位精英(他的父亲是一家音乐学院的院长,外祖父是著名的德雷斯顿音乐学院的创始人,他自己也有深厚的音乐和艺术修养,而且还是出色的运动员。田径十项全能成绩优异,还是德国最优秀的击剑手之一。海德里希是纳粹种族理念最理想的楷模,有人说过:“当纳粹照镜子的时候,看到的就是海德里希的模样。”)。与会的其他几位学者(内务部长,有关法律专家等),对这个计划其实都持反对态度。但因为是希特勒指令的(决定早就做了,开会只不过是论证可行方案和寻找理论依据),所以大家也没有办法只有照办。我感到不可理喻的,是一个如此理性的民族(德意志),是如何被“一小撮”用你的话说属于社会底层的“狂人”绑架的?只是简单的从众心理是无法解释的。
回复 | 0
作者:西岸 留言时间:2009-09-02 15:39:15
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厌恶”在“我的奋斗”中也有体现,认为德国被犹太人从道德上腐蚀了,当然是指所谓“不劳而获”的思想。有人把希特勒小时候被犹太老师判不及格什么的作为其反犹意识生成的起点,大概属于野史类的。犹太人一直是夹缝中求生存的种族,很多人在不同的行业很出色,同时也会有人嫉妒。小说“大屠杀”的主角就是描述一个德国律师在失业的情况下依靠为排犹提供法理依据最后成为党卫军军官屠杀犹太人战犯的过程,包括杀害曾经帮助过他的犹太知识分子邻居,典型属于精英不得志走旁门的概念。

具体制定消灭犹太人计划的希姆莱是个养鸡农出身,人极胆小,看见杀犹太人的现场会尖叫吓个半疯。希特勒自己也不过就是个平民阶层出身,不是贵族圈子里的。总之都属于不得志类型的。

相反德国贵族圈子,类似陆军军官团和海军军事情报局,都是名字中带贵族封号VON的,是德国军队的中坚,对排犹之类的事情根本不感兴趣。把希特勒在战争关键时刻占用车皮运犹太人而不是战争物资看作扯淡。“鹰从天降”一开篇就是从俄国前线回来的德国伞兵团长在火车站帮助一个被党卫军追捕的犹太小女孩逃了,结果得罪了党卫军上层。

真正的社会精英参与迫害犹太人的还是少数。他们对犹太人可能看不起,但不至于想到种族灭绝。

其实排犹到杀害犹太人这种事还是少部分人干的,并不是德国社会多数。多数人只不过是不反对就是了。“大屠杀”的电视剧在欧洲放映后,德国年轻人开始全社会地质问父辈,但父辈们不得不解释不是说是纳粹党员就是杀人犯,不过就是个党员,社会趋势大家都入党。

任何社会都有类似的迫害狂,美国当年与印第安人苏族的战争,苏族在不敌后整个部落30万人从美国西南部向加拿大迁移,告知美军,反正美国政府不过就是要土地,让出土地希望放一条生路应该可以。但美军仍然一路追杀直到加拿大边境,30万人包括妇女儿童没有多少进入加拿大。这种杀戮没有任何政治意义,因为已经达到了占有印第安土地的目的。
回复 | 0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09-09-02 14:43:13
西岸:
谢谢详细的论述。我觉得你说的个原因都很重要(犹太人在经济上的“ ”和文化上的“格格不入”),也知道排犹在欧洲是有深远历史的,但还是不能解释德国纳粹对这个民族的那种蔑视(看到 Conspiracy里那些德国“精英”们用讨论动物的口气认真地论述如何将犹太男人阉割,以便让他们失去生殖能力,真让人不寒而栗,毛骨悚然)。如果说希特勒等人认为犹太人是劣等民族,这个“劣等”是以什么为根据的呢?智力?教育?成就?如果从二战后犹太人在世界各地的表现和成就看的话,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民族。当然也许这是“selection biases"? 这几天和一位搞政治学的犹太同事有一些关于此话题的讨论,过些时候有时间写下来
再和你探讨。

李安对张爱龄的理解当然是到位的,但我想很多人不认可接受这部片子,除了你说到的片中的性虐描写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不能接受张的“汉奸情节”。其实就像这部电影所揭示的,历史往往是多重的,一个标签是无法涵盖其复杂层次和内涵.
回复 | 0
作者:西岸 留言时间:2009-09-02 12:34:44
我说的这部片子指的是李安的TAKING WOODSTOCK,里面反映了当时人们那种纯朴不提防的心态。里面不少镜头其实是几乎一模一样地模仿纪录片镜头,如裸体在水中等。恐怕也是美国第一部细致描写吸毒后HIGH的感觉的片子,算是突破。李安是唯美主义者,那种演唱会人群在吸毒后看似海浪的镜头非常优美。

至于纳粹排犹的因素很多,首先整个欧洲都排犹,而且有历史,一战时的法国上尉(忘了名字)间谍案是世界名案,当然也是冤案,就因为这个上尉是犹太人,就有出卖法国的嫌疑。犹太人的历史和与当地社会不容和的现实都是使人反感的原因。犹太人历史上不许有土地,只能经商。但经商的信条是“厚礼多销”,而不是老中那种“薄利多销”挣辛苦钱的概念。而要做到这一点,行业垄断是必须的。至今全世界的粗钻石生意是美国犹太人控制的,这一年全球粗钻石价格是由纽约不超过5个犹太钻石商人一商量就定了,他人无法变动,否则就没有生意做。

这种经商方式势必使人反感,偏偏犹太人又是社会弱势。另外犹太人一直保持自己的生活方式,与当地格格不入。那种几年不洗的脏兮兮的黑外套,年轻男人留大胡子和辫子等(尽管属于少数原教旨分子),自己的学校,不关心当地公益事业(倒也可以理解,社会不待见的人关心什么公益),都使人觉得其不是社会一员。

等到社会矛盾激化了或经济不好,拿犹太人做靶子就是政客转移社会愤怒的方式。欧洲所有国家都有排犹历史,并非德国特殊。

至于宗教因素只不过是个现成可以利用的东西,本质上与社会动荡经济不好时排挤外国人类似,但彻底消灭犹太人就是只有德国干了,这与纳粹里的极端分子希姆莱等人信奉雅利安人种高贵有关。要保持血统纯正,就要消灭不良,犹太人,吉卜赛人,等等“不劳而获的社会渣滓”。

美国当时差一点,国会的德国裔议员动员反犹,也是对希特勒示好。在美国人拍摄了歌颂纳粹德国的“意志的力量”纪录片后,美国人希望与德国建立友好关系,甚至削减陆军只保留两个师来表示对德国没有威胁。后来国会仅以两票之差否决了裁军的提案。

后来等于美国犹太人集团花钱买下了美国政府。有个有一堆著名演员演的根据历史事件拍的故事片“苦海余生”反映了当时的美国犹太人的状况和花钱的情况。另外罗斯福从来就不相信纳粹,尽管他的许多政策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这是个别伟人改变历史的例子。

犹太人是宗教为大,不论是什么人种,只要是犹太教就可以是犹太人,所以宗教历史因素就成了凝聚的力量,也是负担。二战后国际上想给犹太人一个国家来摆脱总被歧视的现实,加拿大主动贡献一块地方,但犹太复国主义不干,一定要回老家,就是亚伯拉罕出生的村子。这就有了后来的赶走巴勒斯坦人的事情。至今讨论土地换和平,美国的犹太人也不放弃那两个在巴勒斯坦人腹地的村子。

李安的几乎每一部片子都是从唯美的角度,都是很好的片子,不论中外。人们对色戒的看法多是负面,但我觉得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看不懂张爱玲写那部书的意思,因为不是中国文化中的内容,但属于人性本能。李安忠实表现了原著精神。

这部片子的评论当时写了很多了,不多说了。如果将色戒排除故事背景和内容抽象出来的话,张爱玲要表现的是女人是需要“被”男人爱的,大概只有李安真正看懂了,甚至在片子里加入了性虐待的情节,使得这个主题能(根据性虐待反映的性心理)更好体现。但对多数中国人来说意识太超前了。不论张爱玲的女人潜意识,还是性虐待这种特殊极端性爱方式反映的女性心理,都不是现在的中国人接触过的。

其实是张爱玲选的汉奸的题材不合人们的习惯思想,如果不是与汉奸有关,那就只是类似查泰来夫人的情人性质的东西,但也缺少“爱上仇人”这种概念的震撼性。我觉得张爱玲多少是为与胡兰成的关系找个CLOSURE。
回复 | 0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09-09-01 12:56:18
西岸:

谢谢评论。总能从你的评论里学点东西,这就是良师的好处吧!

昆汀以前的东西我的确不太喜欢(feel like a bit "over-rated", especially regarding "Pulp Fiction", 文中也说过了),不是说不好,是不大对我的口味。不过这部我的确很喜欢,不是随大流,呵呵。我不知你最后一句中的 “这部影片”指的是“Taking Woodstock”, 还是“恶棍特工”。后者好像和现在的“经济”和“生活水平”没有太大关系,还是我太dense,没有看出来?李安一直是我喜欢的导演,尽管他的“色戒”不敢恭维,但他对美国社会的了解和把握,在中国人中是无人能出其右的。 还没看,说实话对这段历史不是太感兴趣,所以还没打算去看呢。你既然推荐,那是一定要看的罗。

看完这部,老公从邻居那里借来一部Conspiracy,讲述德国盖世太保召集一群有关专家“头脑风暴”为屠杀犹太人寻找理论依据和具体措施的片子,非常震撼。不知你听说过吗?片子最后,会议结束,将军顺手拿起桌上一张唱片,放进留声机,影片就在舒伯特的C 大调弦乐重奏声中第二乐章中结束。难以想象,一个民族会对另一个民族有这样的仇恨,蔑视。你对德国人对犹太人的仇恨根源能否作个解释?Thanks.
回复 | 0
作者:西岸 留言时间:2009-09-01 12:35:02
根据日内瓦公约,凡不是穿自己军队制服作战的都不能享受战俘待遇,(属於恐怖分子,如间谍什么的。欧洲被占领区反抗纳粹的都是属于这种,也是这个称呼,关键是从谁的角度看),在战场俘获后当场枪毙不违反战俘公约。英国和德国在二战中这样杀死了不少对方战地间谍和特种部队(盟国反间谍专家平托上校的回忆录有详细的描述)。有一部小说(也有电影但远不如小说精彩)根据暗杀丘吉尔事件背景写的关于德国伞兵的,中文名字叫“鹰从天降”,其中计划暴露就是因为德军伞兵拒绝穿英国军服敌后潜入,结果被老百姓发现。

很写实的东西,歌颂德国职业军人,顺便贬低美军,属於人物性格的描写。但电影翻了过来,成了讲故事,掉价太多。

你说的这个导演的片子我是非常不喜欢,基本都属于闹剧类。周末看了TAKING WOODSTOCK,李安的东西还是非常细腻,看事件的角度也总是出人意料。从侧面反映一个历史事件还是很新颖的。

看了这部片子真是感觉如今的美国人堕落了,当然也是因为经济因素,人的生活质量不如过去。
回复 | 0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09-09-01 07:03:06
不好意思,昨天晚上去市中心上课,回来都十点多了,实在没精神再上网,失礼!

桑妮:
咱手快这点倒是真的,就不谦虚了哈。不过写这些东西不像你们写小说,要构思,
要计划,那是快不得。俺的东西一般是有了灵感或者念头啪啦啪啦顶多一个小时搞
定,不打草稿,呵呵(except for those semi-thesis like articles)。说我胖我就喘一下哈。

你要是当初真在阿岗找到工作,咱现在可不得成了近邻啦?那多美气呀。

吴礼, 雾妹妹:

赶快去看吧,不会失望的。即便知道了故事情节和结局,也不会影响你欣赏这个片
子!很多人看昆汀的东西,要看第二第三遍才真正领悟其中的涵义,所以不是那种
知道了情节就没什么看头的东东。不过,雾妹妹你可得准备好,要眼明手快,一看
不对劲马上抬手遮住眼睛,呵呵。
回复 | 0
作者:雾从海来 留言时间:2009-08-31 21:08:12
谢谢昭君的介绍,看预告的时候就喜欢,看了你的文章更想看了。:)
回复 | 0
作者:吴礼 留言时间:2009-08-31 18:52:17
真高兴知道你渡过这么个丰富多彩的周末。谢谢你的介绍。我现在也真想去看一遍呢。
回复 | 0
作者:桑妮 留言时间:2009-08-31 17:59:52
昭君真是快手,这一天过得丰富多彩,最后以这么部电影结束。提到阿岗,我曾到那里找过工作,二十多年前的事了,要不是读你的文章,我早就忘了这回事。
回复 | 0
我的名片
昭君
注册日期: 2007-07-03
访问总量: 6,241,467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多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发布
· 2024 云南行(2)- 香格里拉,松
· 2024 云南行 (1)- 遇见梅里雪
· 谈谈美国大学校长的招聘和任免
· 从2023 UAW罢工看美国劳工市场的
· 从2023 UAW汽车工人罢工谈目前美
· 从2023 美国汽车工人罢工看美国
· 我家的汗滴工程, 兼谈美国的DIY
友好链接
· 马黑:马黑的博客
· 老钱:老钱的博客
· 海天:海天之间
· 芹泥:芹泥
· 雨露:雨露的博客
· 2cents:2cents博客
· 多思:多思的博客
· 星辰的翅膀:星辰的翅膀
· 春阳:春阳的南北小店
· 刘以栋:刘以栋的博客
· 欧阳峰:欧阳峰的blog
· 海云:海上的云
· 五彩:五彩生活
· 枫苑梦客:梦中不知身是客
· 怡然:怡然博客
· 百草园:百草园
· 椰子:椰风阵阵,思绪如河
· 阿黛:惠风山庄
· 桑妮:桑妮
· Rondo:Rondo的博客
· pearl:pearl的博格: 沙与花
分类目录
【政经杂谈(2)】
· 谈谈行业监管--从魏则西事件说起
· 从英国公投看欧盟未来(图)
· 从2016 大选看美国社会的群体分
· 读海天博文有感-- 再谈国家竞争
· 谈谈伊州和芝加哥的财政危机 (多
· Cargill 解雇150位穆斯林雇员是
· 奥巴马医保改革:2016年将有哪些
· 美国校园的政治正确与言论自由(
· 美国大学费用为什么越来越高﹖
· 再谈“消失的中产阶级” - 从皮尤
【政经杂谈(1)】
· 从2023 UAW罢工看美国劳工市场的
· 从2023 UAW汽车工人罢工谈目前美
· 从2023 美国汽车工人罢工看美国
· Test
· 法国左转,欧盟堪忧
· 希腊债务危机与欧盟的未来
· 从民意调查受访者对“自由市场经
· 通用电器和古狗是怎样减税的?
· 快评:威州议会通过限制公共事业
· 威州州长的财政提案为何引起轩然
【大千世界 (2)】
· 看见不一样的冰岛- 2023冰岛内陆
· 看见不一样的冰岛(6) - 航拍惊
· 看见不一样的冰岛(5)- 沙尘暴
· 看见不一样的冰岛(4)- 海鹦鹉
· 看见不一样的冰岛- 3 (米湖,温
· 看见不一样的冰岛(2): Hveravel
· 看见不一样的冰岛- 2023 冰岛内
· 谈谈教育公平(下) - 伊州教育经
· 谈谈教育公平(上) - 加州SCA 12
· 我与万维网友的情谊(图)
【我看美国社会 (8)】
· 华裔在美国企业界为何发展不如印
· Tax Day 谈谈几位总统候选人的税
· 加州大学招生政策的变化让加州学
· 这个周末-- 谈大法官葬礼,华裔
· 这个周末- 谈大法官葬礼,华裔游
· 教授解聘争端结局,州大裁员,及
· 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些值得关注的趋
· 浅析加州修正案SCA-5的背景及亚
· 芝加哥公立校区将关闭61所中小学
· 芝加哥公立学校教师罢工明天结束
【我看美国社会(7)】
· 漫谈 Affirmative Action: 美国
· 漫谈Affirmative Action(上): 美
· 美国社会真的变得来越越分化吗?
· 美国社会真的变得越来越分化吗?
【我看美国社会 (6)】
· 简评高等法院对军人葬礼上的抗议
· 简评最近国会投票的几项重要法案
· 高中辩论比赛该不该涉及敏感时事
· Rutgers University 学生自杀案
【我看美国社会 (5)】
· NPR新闻评论员Juan Williams应该
· 军人葬礼上的抗议示威是“言论自
· 值得一看:Larry King 对话伊朗
· 乱侃政治正确和学术自由
【我看美国社会 (4)】
· 多元社会与言论自由-- 从UI 神学
· 世贸遗址该不该建清真寺? - 兼
· 第二轮“啤酒峰会”呼之欲出?
· 让我无语的几张照片
【我看美国社会(3)】
· 有感墨西哥总统在国会和CNN 的讲
· 杂谈当今美国的种族关系 - 从两
· 小议亚历桑那州移民法案
· 美国需要什么样的能源革命?(图)
【我看美国社会(2)】
· 奥巴马到底有多“黑”?
· 反恐战争与文明的冲突 -- 从德州
· FED该不该干涉银行高管的薪酬?
· 医改何去何从?听听一位“Insider
【我看美国社会(1)】
· 闲聊麦肯的“美女”牌和美国的大选
· 希拉里 vs. 奥巴马:才能经验不
· 枪支泛滥 or 精神问题,谁该为枪
· 闲谈女人和政治
【我看中国社会】
· 从电视剧“欢乐颂”看中国社会的价
· 看方舟子 PK 唐峻校友禹晋永 有
· 今天的社会不需要道德吗? 看关
· 谈谈中国社会的贫富分化问题--
· 从武大教授病床前被解聘看中国劳
【看中国,看世界 (1)】
· 2024 云南行(2)- 香格里拉,松
· 2024 云南行 (1)- 遇见梅里雪
· 中国与世界-- “全球化管理教育”
· 中国与世界-- “全球化的管理教育
· 欧洲到底怎么啦?
· 中国教育,社会不平等的帮凶?
【历史并不遥远 (1)】
· “还原历史真面目”有多难?
· 共产党得天下的“天时地利人和”--
· 人间正道是沧桑 (图)
· 世界上有无缘无故的仇恨? - 与西
【我看婚姻与家庭 (3)】
· 杂谈男女社会角色和地位的变化--
· 杂谈男女社会角色和地位的改变 -
· 从结婚的“行情” 谈中国年轻人的“
· 也来说说中年夫妻
【我看婚姻与家庭(2)】
· 男人和女人在婚姻中的得与失--
· 女强人乎?小女人乎?
· 什么样的爱值得你用生命去祈求 -
· 女人难做
【我看婚姻与家庭】
· “蜗居“中最精彩的两段话及我的一
· 男人难做,海外华裔男人更难做
· 婚外恋,癌症,及婚姻中的男女 (
· 女人难做
【性,婚姻,家庭】
· "红眼知己",“换偶”,
· 从男人怀孕,试管婴儿 和Sperm D
· 性骚扰立法能遏制婚外情的泛滥吗
· 同性恋基因?
【职场心得】
· 我的美国高校管理生涯回顾(8)-
· 我的美国高校管理这个生涯回顾(
· 我的美国高校管理职业生涯回顾(
· 我的美国高校管理职业生涯回顾(
· 我的美国高校管理职业生涯回顾(
· 我的美国高校管理职业生涯回顾(
· 我的美国高教管理生涯回顾2:从教
· 我的高校管理职业生涯回顾 (1):
· 聊聊美国高校的教授招聘(下)
· 聊聊美国高校教授招聘(上)
【儿子们的故事 (8)】
· 挺爱搅二三事
· 生日快乐,儿子(视频)!
· 儿子制作的视频--T. S. 爱略特 “
· 老妈的文章-- 我和孙子互帮互学
· 有音乐相伴的人生 (Videos)
· 初尝失败的滋味
· 儿子回来啦 (多图)
· 小荷才露尖尖角( Video )
· 儿子备战钢琴比赛( video )
【儿子们的故事 (7)】
· 小荷再露尖尖角 (video)
· 参加儿子辩论队集训有感
· 高中生的"烦恼"
· 差点得了心脏病!
【儿子们的故事 (6)】
· “最后”的音乐会
· 小儿小传 --我家的Reading Machi
· 陪太子攻书
【教子心得(2)】
· 孩子们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 一样的功课,不一样的儿子
· 从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谈起
· 第一次做高中辩论比赛裁判(图)
【教育与心理 (6)】
· 和儿子聊天--保守派?自由派?
· 一个十五岁少女的内心独白
· 和儿子聊天-- 好孩子,坏孩子?
· 和儿子聊天-- 好老师?差老师?
【艺术天地 (10)】
· 五彩缤纷,赏心悦目--儿子高中的
· 一对音乐天才小姐妹 (videos)
· 钢琴考级,肖邦华尔兹和贝多芬奏
· 贝多芬与春之祭-- 儿子高中的“大
【艺术天地 (9)】
· 精彩的“我是歌手”半决赛 (Videos
· 李安和“少年派漂流记”
· 根据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的
· 小儿的德彪西(视频)
· 后生可畏 (视频)
· 周末一乐--2012 金球奖预测 (图)
· 来自天国的声音--圣母颂 (videos
· 美丽的音乐精灵-- Hilary Hahn芝
· 天籁 --巴赫A 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 评点两部奥斯卡提名电影--“国王
【艺术天地(8)】
· 我最喜欢的中国民歌-- 小河淌水
· 此曲只应天上有 (Videos)
· 天籁- 罗斯托波维奇演奏德沃夏克
· 肖邦 Piano Concerto No. 1 by
【艺术天地 (7)】
· 又一位来自中国的钢琴新星 --王
· 我喜爱的音乐作品-- 贝多芬F大调
· 我喜爱的音乐作品-- 亨德尔“弥赛
· 布鲁克和德沃夏克 -- 儿子高中的
【读书笔记 (4)】
· 读书笔记 - Airbnb 故事(下)
· 读书笔记- Airbnb Story (中)
· 读书笔记- Airbnb Story (上)
· 女性如何平衡职业与家庭的关系-
· 女性与领导意志 -- 脸书COO Sher
· 女性与领导意志-脸书COO Sheryl
· “那曾经是我们”--Thomas Friedma
· “那曾经是我们” -- Thomas Fried
· “那曾经是我们”-Thomas Friedman
· 成功不是偶然-- "Outliers&
【读书笔记(3)】
· 末日帝国内幕-- 读“大空头”有感(
· 末日帝国内幕 --读“大空头”有感
· 末日帝国内幕 --读"大空头&
· 你是“全脑型”人才吗? -- "
【读书笔记】
· “公平”,真的是“普世价值”吗?
·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更好?--“Bette
· 医疗事故保险到底为什么这么贵?
· 医生的报酬是这样计算的?-- “Be
【读书笔记 (2)】
· 我成了村上春树迷
· 林语堂论中庸,幽默,读书和写作
· 林语堂论中庸,幽默,读书和写作
· 二十年后回望的三毛 (图)
【站在大师的肩头】
· 资中筠谈“中华文化的复兴与启蒙”
· 大师是这样练成的--华裔 建筑家
· 你是人间四月天 -- 林徽因和梁思
· 李开复给刚上大学的女儿的一封信
· 上善若水- -和大师的近距离接触
【也谈时事 (18)】
· 加州真的要将大麻合法化?
· 也谈巨无霸价格和中美汇率之争
· 古狗退出中国: 商业利益,还是
【也谈时事 (17)】
· 奥巴马为何高调对台军售?
· 天下乌鸦一般黑?- 有感爱德华丑
· 从三位西方经济学巨匠谈美国政治
· 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为何成了中美欧
【也谈时事 (16)】
· 奥巴马下一步会干什么?
· 民主党, 醒醒吧!
· 杂谈民主,刘小波,和美国的医保
【也谈时事 (15)】
· 快评德州军人医院屠杀事件
· Second (Third) Stimulus Plan??
· 奥巴马的“冰火两重天”
【也谈时事 (14)】
· 合理要求, 还是种族歧视?有感
· 奥巴马的秘密武器
· 今天的中国到底是什么主义? -
· 也从哈佛教授被捕说起
【也谈时事 (13)】
· 奥巴马的内忧外患(三)-- 伊朗篇
· 如何解读有关失业率的统计数据
· 奥巴马的内忧外患(二) - 能源篇
· 奥巴马的“内忧外患” (一): 医改
【也谈时事 (12)】
· 再谈医疗改革 --保险公司和消费
· 加州啊,加州!!
· 从Ricci vs. DeStafano的判决看
· 从大选看美国社会的女性地位
【也谈时事 (10)】
· 奥巴马:美国的戈尔巴乔夫?
· 一场精彩的辩论
【“主义”之争】
· “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三)
· “社会主义” 到底是什么? (二) -
· “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一)
· 为什么多数美国人害怕社会主义?
【杂谈中国企业】
· 有感吉利并购沃尔沃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日本汽车行
· 从丰田召回事件看全球化环境下跨
· 谁来保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 从力
【杂谈美国企业】
· 谈谈最近中资公司在美国的并购热
· 漫谈监督机制-- 从安然公司谈起(
· 漫谈监督机制-- 从“拯救迪斯尼”
· 美联航的准点到达率排名第一?
· 道指暴跌一千??
【企业杂谈 (2)】
· 亲历丰田召回引起的瞎想
· Google 会“控制”世界吗?
· 美国CEO薪酬为何居高不下?-从公
· 腾中欲购悍马 - 一厢情愿还是公
【企业杂谈】
· DVD 大战谁是最后赢家?
· 古狗为什么这么牛?
· 雅虎为什么对微软说不?
· 关于退税法案的一些解读
【企业杂谈 (3)】
· 这年头还有工作保障? - 有感美国
· 美国的CEO们真的值那么多钱吗?
【中美教育】
· 从成都外国语学校教师罢课谈起
· 博士学位在中国堕落成什么了?
· 从哈佛降低学费想到的
· 美国教育到底好在哪里?
【教学笔记(一)】
· 你是 outlier 吗?
· 课堂辩论 -Affirmative Action
· “iPod 到底值多少钱?”
【中美教育 (2)】
· 再谈美国大学的认证制度
· 精英教育的误区 (ZT)
· 从阿拉巴马大学枪杀案看美国大学
· 也谈名校 (兼评冰雨的"名校
【我看中西文化 (1)】
· 没有毛泽东,也会有文革吗?
· 从“幸福”和“事业”的英文翻译看中
· 现代科学为什么在西方产生?
· 试谈中国人的文化,信仰和制度性
【影视天地 (2)】
· 新年的第一部电影--令人难忘的“
· 假如历史可以改写 -- 电影“恶棍
· 为爱放手 - "My Sister
·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 电影
· 再谈科学与宗教 -- 兼评“天使与
【影视天地】
· 成长的代价--- 电影“Juno”观后感
· 2007 最好的电影 --- Atonement
· 新年的第一场电影 -- Charlie Wi
【人生感悟】
· 你的行囊有多重? - 电影“Up In
· 珍惜你已经拥有的
· 苦难是人生的财富
· 朋友是人生的一面镜子
【人生感悟(2)】
· 周末的流水 (上)
· 停下你匆匆的脚步,倾听美妙的音
· 长大以后干什么?
【信仰杂谈】
· 中国人为什么爱当官?
· 闲谈科学,宗教与信仰
【文摘(2)】
· 张晓风: 魔季 (ZT)
· 王小波: 思维的乐趣 (ZT)
· 张晓风:一个女人的爱情观 (ZT)
【文摘 (1)】
· 张晓风 -- 如果你是天使 (ZT)
· 王小波: 智慧与国学 (ZT)
· 王小波: 知识分子的不幸 (ZT)
· 王小波: 救世情结与白日梦 (ZT)
【家居生活 (8)】
· 我家的汗滴工程, 兼谈美国的DIY
· 那些年, 我们开过的车(上)
· 这个冬天太冷了! (多图)
· 儿子们的暑假 (多图)
· 地下室终于完工啦! (组图)
· 丰富多彩的母亲节周末(多图,视
· 2011 的收获 (多图, 视频)
· 老妈的文章:我在美国学英语(一)
· 老爸老妈学英语
· 大半个小时的战绩 (图)
【家居生活(9)】
· 笨妈学琴记
· 家常便饭慰乡情 ( 图文)
· 偷得浮生半日闲
【游山玩水 (3)】
· 国庆节美东游--波士顿浮光掠影
· 国庆节美东游 -- 纽约走马观花
· 国庆节美东游-- 欢聚普林斯顿
【游山玩水 (1)】
· 阳光之州圣诞游 (图--下)
· 阳光之州圣诞游 (图 -中)
· 阳光之州圣诞游 (图--上)
· 度假啦!
【家居生活 (7)】
· 迟到的新年计划 (图)
· 儿子和朋友(外一章)
· 晒晒我的衣橱 (新图)
· 儿子和他的朋友们
【家居生活 (6)】
· 地下室开工啦(图)
· 我病了, 老公很高兴
· 忙里偷闲的“迷你”度假(图)
· 中秋的流水 (图)
【家居生活 (5)】
· 美好的一天 (多图)
· 这周的菜谱 -- 中西结合,荤素搭
· 我的左邻右舍(多图)
【家居生活 (4)】
· 悠悠牌五香炸牛肉试验成功!!! (
· 一年搬了三次家 (图)
· 给儿子接风 (图)
【生活点滴(2)】
· “各得其所”的周末
· 猜猜今天Mall 里哪家商店最热闹
【生活点滴】
· 生如夏花之灿烂 (多图)
· 老妈镜头下的春天(多图)
· 下雪啦,过年啦 (多图)
【艺术天地 (5)】
· 乱评“我是歌手”第四季 (Videos)
· 我喜爱的音乐作品 -- 德沃夏克“
· 心灵的小憩 (videos)
· “This is It” 改变了我对Michael
· 我喜欢的音乐人-- John Lennon
【艺术天地 (6)】
· 社员都是向阳花 - by 李云迪
· 爱的低语
· 我喜爱的音乐作品 --贝多芬第六
· How Can I Keep from Singing
【艺术天地 (4)】
· 我喜欢的音乐作品 - 马思涅 “沉
· 我喜爱的音乐作品 --贝多芬合唱
· 从古典音乐看中西文化之差异 (vi
· 我喜爱的音乐作品 -- “四季” by
【艺术天地 (3)】
· 我喜爱的音乐作品 -- 德沃夏克大
· 我喜爱的音乐作品-- 柴可夫斯基“
· 我喜爱的音乐作品-- 贝多芬D 大
· 我喜爱的音乐作品 --德彪西篇 (Y
【艺术天地 (II)】
· 柴可夫斯基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 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
· 超级享受 -- 观俄国芭蕾舞团演出
· 大师本色 - 观马友友在芝加哥交
【昭公开讲 (2)】
· 昭公讲故事-- 国梁的那些事儿 (I
· 昭公讲故事 -- 国梁的那些事儿
· 昭公开讲 - 老韩和小韩 (下)
· 昭公开讲 - 老韩和小韩 (上)
【昭公开讲】
· 昭公开讲-- 开门办学就是好(四)
· 昭公开讲 - 开门办学就是好(三)
· 昭公开讲- 开门办学就是好!(二)
· 昭公开讲-- 开门办学就是好! (
【伸出你的手,让世界更美好】
· 转贴天宇博文: 援助!为了流落
· 转贴天宇博文:“关于摆地摊睡大
· 请最后支持OCEF 在 Facebook 的
· 关注同胞的精神健康
【人物点评 (2)】
· Oprah Winfrey---一个“时代”的终
· 想起了康同壁 - 也谈中国人的“高
· 曾子墨:一个极品知性女子(图)
· 伟大的心灵 -- Mariane Pearl
【人物点评】
· 鲁豫,好样的!
· 因为善良,所以快乐 -- 郭晓东印
· 我喜欢的音乐人 -- 甜女歌手Tayl
· 我喜欢的音乐人 -- Shania Twain
【也谈时事 (8)】
· 从南奥战争看西方的双重标准
· 中国经济的困境和出路 -- 观霍
· 美国经济是怎样走到今天的困境的
· 范跑跑是怎样练成的?
【也谈时事 (7)】
· 也谈美国的民主
· 又一个权力的牺牲品 - 也评纽约
· 二十一世纪将是谁的世纪?
· 美国经济走到头了吗?
【也谈时事 (6)】
· 读佳名“地震捐款运动暴露了一些
· 2008会成为中国政治改革的开端吗
· 关于为地震孤儿孤老提供长期资助
· 卡佛第和CNN 到底该不该道歉?
【也谈时事 (5)】
· 我们的地球,我们的家园
· ZT: Enough is Enough
· 美国人真的会选一个黑人总统吗 ?
【也谈时事 (4)】
【也谈时事(3)】
· 众说纷纭胡紫薇
· 于丹现象说明了什么?
【也谈时事(2)】
· 民主不是谁都能玩的- 也谈布托之
· 有感犹太人
· 也谈中美汇率之争和贸易关系
【网事 网友 (2)】
· ”张冠李戴“被代表
· 给万维网管的几点意见
· 在博克中成长 (video)
· 有朋自远方来 -- 和网友小U 相聚
· 网事真的如烟?
【也谈时事】
· 捍卫学术自由的勇士低头了?
· Norman Finkelstein: 捍卫学术自
· 美国的医疗体系的问题根源:人命
【网事 网友】
· 苏芮的歌给阿黛 -- 亲爱的小孩
· 第一次见网友(图) by YH and 昭
· 发贴失败,求助!!
· 博克两周年杂感
【随感 (8)】
· 这个周末真热闹 (图文)!!
· 本周五无笑话,只有悲哀和叹息 (
· 又是忧郁症! -- 有感另一位海归
· 旧文重贴 -- 几篇关于忧郁症的文
【随感(7)】
· 告别夏天 (pictures and videos
· 周末饭局引出的胡思乱想
· 从奥巴马夫人的短裤说起 (多图)
【随感 (6)】
· 血浓于水?还是“热脸贴冰”?
· 也谈“公平” “公正” - 兼与网友艾
· 也谈抵制奥运
【随感 (5)】
· 和一位曾经的海归谈涂序新博士自
【随感(4)】
【随感(3)】
· 关于芝加哥申奥的笑话
【随感(2)】
【随感(1)】
· 会说话的美国人
· 惊喜 --- 意想不到的奢华
【美食 美色】
· 老爸的家常菜和老妈镜头里的秋色
· 周末的全鱼宴(图)
· 感恩节的烤鸭和黑色星期五的收获
· 本周的饭桌 -- 四川凉面及其他 (
【教育和心理(5)】
· 网络时代的脆弱心灵
· 再谈天才,“疯子”和自闭
【教育和心理(4)】
· 如何培养一个自信的孩子
· 再谈女人和抑郁
· 孩子和老师发生矛盾怎么办?
·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教育和心理 (3)】
· 参加伊州机器人比赛有感
· 怎样培养孩子的“文化敏感”?
· 从葛炜炜自杀谈中国博士教育的误
· 三面夏娃,Dissociative Identit
【教育和心理(2)】
· 天才和“疯子”
· 读老秃笔“如何教育出一个父母理
【教育和心理】
· 你愿意为孩子作什么? 从自闭症,
· 让孩子学会开口要钱
· 驳“貌似平等的美国教育的虚伪一
·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儿子们的故事 (5)】
· 小儿经典语录
· “我只想做个好公民”
· 我为什么喜欢弹钢琴? -- 小儿子
· 儿子的新年计划
· 亨德尔与贝多芬 -- 儿子高中的圣
【儿子们的故事 (4)】
· 儿子的油管子亮相
· 因势利导, 戒骄戒躁 - 俺的教子
· 儿子的夏令营演出录像(外一章:
· 儿子终于来信啦
【儿子们的故事(3)】
· 儿子的"Survival Guide&quo
【儿子们的故事 (2)】
【管窥美国社会】
· 也谈美国社会的偏见和歧视
· 残疾人在美国
· 从领养孤儿看美国文化
【加州纪事】
· 斯人已去,风华长存 -参观里根
【职场见闻 (4)】
· 职场心得 -- 如何培养和使用人际
· 招聘有感-- 兼谈面试中的一些“敏
【职场见闻 (3)】
· 我的成功“政变"
【职场见闻(2)】
【职场见闻】
· 谈谈美国大学校长的招聘和任免
【开心一笑(6)】
· 来个好玩的 -- 三岁小孩“指挥”贝
· 最适合 Rahm Emanuel 的工作是什
· 童心烂漫-- 儿子们最喜欢的漫画
· 周末一笑:中国队勇夺世界杯冠军
· 周五笑话 -- 富爸爸,穷爸爸
· 周五笑话:高中毕业生的“恶作剧
【开心一笑(5)】
· 周五笑话 ---一份好笑的考卷
· 儿子讲的关于婚姻的笑话
· 儿子喜欢的加拿大印度裔笑星 Rus
· 活学活用
【开心一笑 (4)】
· 黄西的新段子笑得我肚子痛
· 黄西--逗倒美国人的华裔博士笑星
· How do you know a Chinese brok
· 北京人看全国都是基层 (顺口溜)
【开心一笑 (3)】
· Who Is the New Leader of China
· 遭遇骗子
· 笑死人的古狗英译中
· “老婆比贼还厉害!"
【开心一笑】
· 外婆讲故事
· 我家的狗儿子 (--)
【开心一笑(2)】
· 等咱中国强大了 (ZT)
· 听音乐会的笑话
【我认识的美国人 (3)】
· 聪明人就是不一样
· 追梦人-- 说说我的两个美国同事
【我认识的美国人】
· 一个生活在底层,令人尊敬的的美
· 我的忘年交 - Robert
· 爱是永远相守。。。
【亲情。友情(2)】
· 人这一辈子 - 一个“老三届”的命
· 曾经沧海 -- 表妹的故事
· 祖辈的故事 - 我的爷爷奶奶
【亲情。友情】
· 从我的藏族亲戚想到的
· 也来谈谈儿子回国的经历
【我们的故事 (2)】
· 再过三十年,我们来相会。。。
【我们的故事】
【年代久远的故事】
· 年代久远的故事 -- 美女小娟
· 老友老魏* (二)
· 老友老魏* (一)
【家居生活 (3)】
· 我很丑,但我很温柔(图)
· 交作业:周末的包子 (图)
· 家终于搬完啦(图)
· 房子终于租出去啦 (图)
【家居生活(2)】
· 狗狗的恋鞋癖
· 儿子和狗狗
【家居生活】
· 老公的厨师梦
· 球盲爸妈看球记
· 老爸买相机
· 老公的地下室之梦
【娱乐 时尚】
· 今年夏天看什么?(图文)
· 第82 届奥斯卡的冷门与亮点(多图
· 看金球奖颁奖典礼有感 (图)
【艺术天地】
· 85届奥斯卡的亮点与意外(多图)
· 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by Sarah
· 交功课!!!《引子与回旋随想曲》b
· 闲谈音乐和音乐人
· 超级享受 - 看李云迪和芝加哥交
【潜水日记】
【1】
【老妈的文章】
· 老妈的文章- 我的外婆(下)
· 老妈的文章-- 我的外婆(上)
· 老妈的文章: 孙子让我懂得了。。
· 老妈的文章:我在美国学英语(一)
【游山玩水 (2)】
【我喜爱的华语歌曲 (1)】
· 邓丽君:九月的故事
· 我喜欢的华语歌曲-- 读你
· 在雨中
· 明明白白我的心
【大千世界】
· 转贴星光关于“人到中年”论坛在灾
· 美丽的羌寨,何日再重现?
· 爱的力量
· 点评文理兼优的万维博克作者群
【诗词欣赏】
· 英雄气不短,儿女情亦长 -- 我最
【我看娱乐】
· 又见纽约小资 -- Sex and the Ci
【随感】
· 给"陌生人"一点阳光
· 不一样的美国教堂
【童言小集】
· 小儿趣语 (四)
· 小儿趣语 (三)
· 小儿趣语 (二)
【儿子们的故事】
· 儿子的第一个夏令营
· 小儿趣语(一)
· 美国教育的“因材施教”
存档目录
2024-02-20 - 2024-02-27
2023-12-30 - 2023-12-30
2023-10-26 - 2023-10-26
2023-09-01 - 2023-09-22
2023-08-01 - 2023-08-30
2023-07-25 - 2023-07-30
2016-06-06 - 2016-06-06
2016-05-06 - 2016-05-23
2016-04-02 - 2016-04-29
2016-03-05 - 2016-03-26
2016-02-05 - 2016-02-28
2016-01-02 - 2016-01-31
2015-12-11 - 2015-12-31
2015-10-13 - 2015-10-13
2014-03-01 - 2014-03-25
2014-02-22 - 2014-02-22
2014-01-05 - 2014-01-07
2013-12-11 - 2013-12-23
2013-07-28 - 2013-07-28
2013-04-07 - 2013-04-13
2013-03-22 - 2013-03-22
2013-02-10 - 2013-02-25
2013-01-01 - 2013-01-02
2012-12-02 - 2012-12-15
2012-10-14 - 2012-10-14
2012-09-10 - 2012-09-18
2012-07-03 - 2012-07-03
2012-06-15 - 2012-06-21
2012-05-06 - 2012-05-14
2012-04-23 - 2012-04-23
2012-02-05 - 2012-02-20
2012-01-06 - 2012-01-24
2011-12-02 - 2011-12-24
2011-11-04 - 2011-11-27
2011-10-16 - 2011-10-28
2011-09-04 - 2011-09-04
2011-08-05 - 2011-08-21
2011-07-08 - 2011-07-22
2011-06-10 - 2011-06-24
2011-05-08 - 2011-05-25
2011-04-01 - 2011-04-29
2011-03-04 - 2011-03-28
2011-02-02 - 2011-02-26
2011-01-09 - 2011-01-29
2010-12-04 - 2010-12-23
2010-11-07 - 2010-11-24
2010-10-01 - 2010-10-22
2010-09-16 - 2010-09-29
2010-08-01 - 2010-08-30
2010-07-14 - 2010-07-30
2010-06-04 - 2010-06-13
2010-05-06 - 2010-05-31
2010-04-02 - 2010-04-28
2010-03-02 - 2010-03-30
2010-02-04 - 2010-02-28
2010-01-01 - 2010-01-31
2009-12-01 - 2009-12-31
2009-11-01 - 2009-11-28
2009-10-01 - 2009-10-31
2009-09-03 - 2009-09-30
2009-08-01 - 2009-08-31
2009-07-03 - 2009-07-31
2009-06-04 - 2009-06-30
2009-05-31 - 2009-05-31
2008-10-02 - 2008-10-04
2008-09-04 - 2008-09-25
2008-08-02 - 2008-08-13
2008-07-02 - 2008-07-28
2008-06-22 - 2008-06-29
2008-05-03 - 2008-05-23
2008-04-01 - 2008-04-29
2008-03-01 - 2008-03-30
2008-02-10 - 2008-02-25
2008-01-01 - 2008-01-31
2007-12-01 - 2007-12-28
2007-11-07 - 2007-11-28
2007-10-05 - 2007-10-30
2007-09-05 - 2007-09-27
2007-08-04 - 2007-08-31
2007-07-05 - 2007-07-25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