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把这部 50 集的电视剧看完了,不容易。总的感觉后半部分有点牵强,有些为了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写完而故意拖沓的“嫌疑”,不如前面半部紧凑。 西安事变,中条山战役,重庆和谈,东北战场,平津战役,一个个写过来,最后居然以老董在湖南起义结尾,倒是有些让人意外(上次写过对前半部的感想,小U 说这个角色是国民党元老程潜的化身,我还觉得不大象,这样看来,倒又有些道理了)。中国现代史上国共两党之间的各种矛盾,如此集中地反映在瞿杨两个家庭身上,当然是艺术作品的夸张和浓缩,但还是不免让人感到有堆砌的痕迹。 看了此剧,对中国历史上风云变幻的这 25 年,有了一些以前没有的了解和新的感想。尤其对于共产党如何从势力单薄的在野党,变为与执政党分庭抗礼,直至最后“终成正果”,除了他们经常提到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外,其实也还要感谢天时地利的因素,因为如果没有美国和苏联的作用,甚至如果没有日本人的入侵,今天的中国不可能是共产党的天下。虽然历史没有“假如”,但反过来看一看这段历史,可能对今天的我们也会有一些启发。 先说日本人的“作用”。三十年代中后期,共产党经过九次围剿之后,不得不从红色根据地江西狼狈撤退,开始了所谓的“长征” (其实实质就是溃逃)。后来终于得以在陕北安定下来,最多也只能说是偏居一隅而已。不料芦沟桥事变一声炮响,日军进入中国境内,蒋介石不得不暂缓剿共,将主要精力用于对付日本人。西安事变更是将老蒋“逼上梁山”,尤其是因为当时美国人苏联人的“威胁”(共产国际也起了关键的作用),蒋不得不接受与当时本没有什么谈判资本的共产党第二次合作的“安排”。共产党的军队从“共匪”摇身一变,成了和正规军平起平坐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人是少点,火力也差点,但这却是一个共产党政权急需的喘息和输入新鲜力量的机会。尽管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抗战当中伤亡也很可观,但许多正面战场的大战和恶战,还是由国军主打的。可以说,抗战八年,给了共产党养精蓄锐,羽毛渐丰的绝好机会。说共产党日后的得势要感谢日本人,似乎听起来很刺耳,但事实就是如此。 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的对抗不可避免,双方又回到了战争初期西安事变后的对垒局面,只是共产党的力量已非昔日可比。老蒋迫于民意的压力,可能也有胜利者的姿态的意思,三次发电报请老毛到重庆谈判,那意思肯定是吃准了老毛绝对不会来的。想不到老毛顺水推舟,决定来重庆谈判,倒给老蒋一个下不来台 (剧中描写杨立青领导的重庆办事处情报人员们为了不让消息泄露,和立仁的情报部门“真戏假作” ,让老蒋对毛的真实意图猜测错误,对谈判的准备措手不及。历史上这个情报战好像是李克农主持的)。据说据说老蒋的确曾经计划在重庆暗杀毛,但最后没有得逞,而美国人在这场谈判的促成上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边两方还在筹备谈判呢,那边厢东北战火已经打响。这东北战场本来两军实力悬殊,共军照常理是不可能胜的。但斯大林无视和国民党政府的战胜国之间的协议,不仅给共产党军队大开 灯,把日军遗留下来的武器技术等毫无保留地交给共产党部队,甚至还秘密将日本战俘运到东北战场编入共产党的纵队。这一下改变了双方力量的平衡,共军势如破竹,连下三城,国民党部队虽然是全副美式装备,“武装到牙齿”,却也难逃兵败如山倒的命运。尽管苏联老大哥在今后的日子里对新生的中国共产党政权有过很多伤害,但在内战的关键时刻,斯大林站在了共产党小兄弟身后,给了共军关键的支持,也是不争的事实。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共产党欠苏联老大哥的,可也不是一笔小债哦, 这还不算后来的各种兄弟援助,包括几乎提供原子弹的核心技术和人员支持。后来两共翻脸,这些恩怨和得失就很难再算清楚了。中国政府后来在谈到中国核武的发展时,只字不提苏联的援助,把“功勋”全都算到钱学森等人身上,其实是很不地道的的做法。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这样看的话,共产党最后得到天下,除了老毛的“雄才大略”,民心所向,和国民党自身的致命短处 (比如派系林立,官员腐败等),还有许多外在的因素起过关键作用。 既然是观后感,最后还是谈谈对剧情的感受吧。这个剧之所以吸引人,除了贯穿全剧的历史背景和冲突以外,当然更因为剧中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有意思的是,剧中的人物在感情上几乎都不如意,不是因为主义的不同而导致有情人难成眷属 (瞿恩和立华),就是因为无法超越家庭关系的宿怨而不能结合(瞿霞和立青);而最后走到一起的,除了瞿恩和林娥算是情投意合以外(可惜好景不长,瞿恩这个“大共产党”在江西剿共之后留下来打游击,不幸被捕,就地枪决, 行刑人正是立仁和范希亮),其他的几对都属于有名无实的“凑合夫妻” -- 老董和立华十几年来没有名分,而且因为老董戎马空偬,四处为家而聚少离多;瞿霞出人意料嫁给老穆,除了想避开对立青的感情,恐怕也是想在老穆身上重新找回对她十分重要的兄长的影子;而立青为了“照顾”失去丈夫和孩子的林娥,决定娶她,尽管知道她的心里除了瞿恩,再也无法容下他人(而他自己也一直生活在初恋的瞿霞的影子里不能自拔)。其实这样做本身就是很残酷的,立青的“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做法,实际上是把自己和林娥都推到了人伦不堪的地步(瞿恩是他的老师)。 也许创作者想以此来表达“国家危难,何顾儿女情长”的无奈和痛苦,但总感觉还是有些太戏剧化了。就像本文开头提到的那样,把国家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如此集中地安排在两个家庭的成员身上,好看是好看,但至少削弱了可信度和真实感。 剧中的几个女性,我喜欢的只有林娥一个。看到后面,越来越感到瞿霞这个人物让人难以忍受 -- 当然她铁窗八年,出狱后又遭受兄长牺牲这样的打击,对国民党有刻骨仇恨是完全正常的反应,但那种处处摆出的受害者心态和作派,实在让人难受。要知道,共产党在那个时候本身就是地下党,当权者有权把你投入监狱,当然国民党的监狱使用酷刑这些做法是为人不齿,但既然决定投身革命,就别指望人家会把你当成掌上明珠那样捧着呵着。明明喜欢立青,却因为立青的哥哥是把自己投入大牢的“主谋”,又是奉命枪杀自己哥哥的“凶手”,因此宁愿嫁给自己并不爱的老穆,也不愿委屈自己。其实杨立仁也不过是执行命令,身在那个位置,他又有什么办法?还能指望他对校长造反不成?自己嫁了人,看到立青和林娥结婚,心里又酸溜溜的。从开始的假天真,到后来的阴阳怪气,这个女人实在不值得杨立青如此痴迷。所谓得不到的都是最好的,在这个剧中也算是发挥到了极点吧。立华作为亲共的国民党员,到莫斯科大学留学,又和大共产党瞿恩有那样刻骨铭心的柏拉图式的感情,如何坚持自己的信仰,倒是一个很值得疑问的地方。对这个角色自始至终不喜欢,总觉得太做作,脸谱化,当然演员长得不好看也是一个原因,呵呵。一个朋友在看到中间几集林娥出现以后,发了一句感叹说:“终于出来了一个漂亮的!”, 也的确是我的感叹。当然林娥这个角色的魅力不仅在她的漂亮,更在于她的智慧,大度,和内敛的张力(比起瞿霞,她受的苦难并不少多少,但她却能够泰然处之), 难怪心如止水,老谋深算的立仁也要动心了(又是一个得不到的,呵呵)。 不过,我觉得片中刻画得罪成功的角色,还是杨立仁和老董。相对来说,这部作品对国民党内部的几个不同立场派别的人物的刻画要比共产党的主要角色成功,比如极右的楚材 (大概是陈立夫的化身,当然最后自杀又有点陈布雷的影子),温和右倾的立仁,以及务实的墙头草派老董。当然还有亲共的立华,上面已经提到过了, 这里不再多说。还有杨家老头子也塑造得不错。 如果要挑刺的话,除了上面提到的某些情节方面的堆砌和牵强以外,还有就是人物造型和化妆上的欠缺。主要的几个角色在二十多年的跨度里,几乎没有什么外表上的变化,不能不说是一个败笔。不过,瑕不掩玉,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作品, 就是太长, 呵呵。 相关文章: 人间正道是沧桑 (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