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虽然对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大名早就听说过,但他的作品却一直没有接触过。这次父母来美,特意让他们带几本村上的作品。过去几个礼拜里,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业余时间 废寝忘食地看完了村上最新的“1Q84”(三卷),和21年前出版的,最具代表性的“挪威的森林”((以致于博克都没心思打理,呵呵)。虽然还有一本“海边的卡夫卡”没有读,但我已经不可救药地成为了一个“村上迷”。 村上春树生于1949 年,三十年的写作生涯中总共出版了四十多部著作(包括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以及评论杂文), 在日本的总发行量超过1500 万册;作品已经被三十多个国家、地区译成或即将译成外文,这在日本以至亚洲当代作家中大概是惟一的。在美国,村上小说已有八种译成英文。在英国出版界,虽然翻译小说仅占6%左右,但十年来也已出版了十种村上小说。当然,村上的最忠实读者群仍然在亚洲。自1989 年“挪威的森林”被译为中文本后,上海译文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他的二十五部作品,总印数二百五十万册。他的作品在中国读书界成为热门话题。“村上风格”成为一种很多人津津乐道的写作风格被人模仿。 那么,村上的作品为什么有这样大的魅力? 他的独特吸引力到底来自哪里呢?这里就从我读过的这两部作品作为出发点,谈谈我这个刚刚成为“村上迷”的粉丝的一点浅见吧。魔幻现实主义的“大作品”---1Q84 我先看的是“1Q84”,虽然这是三卷本的大部头,但奇怪的书名吸引了我的注意,所以在三部作品中, 先挑它来读。本来还有点担心,因为这样的长篇,要是开了个头却不喜欢,可如何是好?而且我一向对比较未来风格的东西不太能接受(在这点上我是非常“传统”的--“海边的卡夫卡”看了个开头,就没往下看,就是因为感觉太“意识流”了)。不过没想到,一上来就被村上那独特的文字风格给俘虏了。虽然这是中译本,语言的风格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译者自身风格的影响,但村上那种别开生面的文体和文字风格,却表现得恰到好处。有意思的是,我读的这套书,上两卷是大陆版,下卷却是香港出版的台湾版本(因为父母买的时候没注意,缺了下卷,临走时在香港机场买齐的)。虽然译者不同(大陆版的译者是施小韦,台湾版译者为顾明珠),但翻译的风格却非常相似,这大概也是两个译本忠实于原著的证据之一吧.
我读的日本小说很少,但印象中似乎日本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比较“絮叨”,但村上的文字完全没有这样的感觉 -- 他的文字非常西化,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 --对自己的文字风格,村上自己曾经这样说:(自己的做法好比) “将贴裹在语言周身的各种赘物冲洗干净……洗去汗斑冲掉污垢,使其一丝不挂,然后排列好、抛出去”(《 为了物语的冒险 》)。评论界也大多以“透明”、“干爽”、“了无阴翳”形容其文体。但尽管如此,村上作品中文字深处的语境和意境,却毫无疑问是非常非常日本化和东方化的。这大约也是他的作品在东西方都非常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吧。 1Q84 是一个魔幻风格的作品,讲述了一个“两个世界”的故事 -- 主人公青豆和天吾,在故事开始时是两条互不相干的平行线,却因为某种神秘的机缘和力量,而被拉进了另外一个世界(青豆给这个世界取名为“1Q84”,天吾则称它为“猫之村”)。长达一千多页的故事中,两个世界相互交替,几个人物的命运从开始的互不相干,到宿命般地难以分离,让人欲罢不能。虽然读罢还有很多悬念没有得到解答(也许作者根本就没有要解答的意图),但它给人的思考却是无限的。从标题就可以看出,这部作品是和奥威尔的“1984” 相辉映的,前者的背景是西班牙内战、二战的浩劫及战后废墟般的社会二战后, "Big Brother”代表了某种独裁力量;而“1Q84” 中的“Little People”,则代表了21 世纪初期的某种邪恶力量。和村上的一贯风格相比,这部作品虽然沿袭了一贯的语言风格,但故事却从私人层面走向了更宽阔的社会空间,因此在评论者中间也褒贬不一。译者施小韦认为,“1Q84”是村上在世界语境下对日本当今社会问题的一个认识和总结,也可说是通过邪教等诸多日本社会问题,对世界现状以至人类未来的担忧和思考。林少华、施小炜两位村上前后译者都认为,在《1Q84》里,能够看到他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对生活的苦苦探究。“最最个人化的”作品-- “挪威的森林” 带着这部奇特的,充满幻想和神秘的作品给我的各种沉思,我打开了村上最著名的作品--“挪威的森林”(这个阅读顺序大概是比较少见的,因为一般的村上读者都是先接触“挪威的森林”这部代表作)。毫无疑问,这是一部与“1Q84”全然不同的,写实手法的小说(这在村上作品中,可以说是非常少见的;好像正在拍电影,今年秋季就会上映 )。这部作品写于1987 年,背景是1969-1970 年的东京,主人公是一位二十岁的大学生渡边。这部作品大概是村上最“私人化”的小说,书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是他生活中出现过的。和村上其他作品中的主角一样,渡边是一个孤独的年轻人,喜欢哲学和戏剧,没有什么朋友。高中时代唯一的朋友木月在十七岁时突然自杀,留下从小青梅竹马的女友直子; 直子虽然和渡边一起到东京读大学,但始终无法从过去的阴影中走出,最后只好离开东京,到一个为精神病患者设立的疗养院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渡边在东京读书,虽然常和一位出身高贵却玩世不恭的法学院学生永泽在外寻欢作乐,还和一位表面开朗,但事实上却饱尝生活艰辛的的女同学绿子发生了感情,但他的内心深处, 一直有一个孤独的空间,那就是木月死后留下的,他和直子共同拥有的那个空间。他每周给直子写信,向她描述自己的生活;并几次去山里探访直子,并结识了她的室友玲子,一个四十多岁,曾经是音乐家,却在疗养院居住了七年的女人。故事的最后,没有意外的,直子选择了离开人世,玲子离开了疗养院,到东京访问渡边之后,去往旭川投奔朋友,开始新生活(直子死后,他和玲子又成为共同拥有对直子的记忆的两个人--这中间的宿命感,有种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压抑)。而渡边则终于下了与绿子共同生活的决心。。。 这部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从背景来说,和“麦田的守望者”有点一脉相承(巧的是,村上近年来在写作的同时,也致力于英文作品翻译的工作,他是将“麦田的守望者”介绍给日本读者的人 --1969 年的日本, 正是各种新思潮(包括中国文化大革命的浪潮)交锋的时候,小说的标题来自“甲壳虫”乐队的一首作品,而玲子在三人相聚的时候弹奏的吉它曲,都是那时的流行作品。因此读来有种淡淡的怀旧,也有点淡淡的感伤,但感伤之中却又给人一种向往。毋庸置疑,这部作品是具有非常鲜明的个人烙印的,故事中发生的事情,可能很多都有真实的原型。村上在“挪威的森林”后记的结束语中这样写道:“这部小说可以献给我离开人世的几位朋友和留在世上的几位朋友”。书中充满了对生命意义的哲学性怀想,非常耐人寻味。在直子死后,渡边独自旅行了四个星期,他这样写道: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死潜伏在我们的生之中。。。实际也是如此;我们通过生同时培育了死,但这仅仅是我们必须懂得的哲理的一下部分。而直子的死还让我明白:无论谙熟怎样的哲理,也无法消除所爱之人的死带来的悲哀。无论怎样的哲理,怎样的真诚,怎样的坚韧,怎样的柔情,也无法派遣这种悲哀。我们唯一能做到的, 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某种哲理。而领悟后的任何哲理,在继之而来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样软弱无力--- 我形影相吊的倾听这夜的涛声和风鸣,日复一日地冥思苦想。我喝光了几瓶威士忌,满头沙子,背负行囊,踏着初秋的海岸不断西行,西行。。。” 这样的文字,怎能不让人流泪。。。“这一个”的村上春树 虽然我只读了村上的两部作品,但我已经深深被这位独特的作家所吸引; 村上春树大概是少有的几个既能称为“畅销作家”,又被视为“纯文学作家”的作者之一。这是很难得的成就。在日本文学界对他的定位有这样的评价:“村上的小说虽是大红大紫的畅销书,但在日本被视为纯文学作品。纯文学作品不同于科幻小说、魔幻小说以及一般娱乐性‘大众文学’,而以追求艺术感染力和严肃、深刻的内涵为宗旨,其想像力的发挥难免有其局限性。而村上的小说世界却演示出了不亚于科幻、魔幻小说的大跨度的想像力。天马行空,随心所欲,光怪陆离,神鬼莫测。例如《 寻羊冒险记 》、《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 奇鸟行状录 》以及后来的《 斯普特尼克恋人 》,无不以看似荒诞离奇的想像力点化出现实世界中的本质性真实和人们的心理真实、潜意识真实以至灵魂的真实,因而更加真实。” 村上本人似乎也是一个“别具一格”的作者。虽然作品大红大紫, 但他却很少出头露面。这和他小说的主人公身上那种“优雅的距离感”非常相似---用译者林少华的话说,他的作品中的主人公身上,似乎都潜藏着“都市叛离者”的特质,他似乎总是在寻找他的精神归宿和心灵故土。“他们总是与自身之外的存在保持一定的距离,固守自己的灵魂制高点和精神优势”。在村上看来,人, 人生,本身就是一个孤独的存在,因此,“与其勉强通过与人交往而消灭孤独,不如退回来把玩孤独,把玩无奈”。 当然,如果因此认为村上是一个消极的“出世”态度的作者,那又未免失之偏僻了。因为,虽然他早期的作品主要是停留在“关注城市人的感受,刻意经营个人心灵的后花园”(也因此一度被认为是“小资作家”,读者群在早期也多以都市女性为主);但实际上,他的后期作品早已超越这种个人层面的关注,而将视线转向更广阔的地方。比如上面提到的1Q84; 而他的“奇鸟形状录”,就直接将笔锋触向过去那段不少日本人讳莫如深的历史。对日本在二战中和之后的行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今天的日本社会尽管战后进行了许许多多重建,但本质上丝毫没有改变。归根结底,日本最大的问题点在于:战争结束后未能将那场战争劈头盖脑的暴力相对化。人人都以受害者的面目出现,以非常暧昧的措辞改口声称‘再不重复那样的错误了’, 而没有人对那架暴力机器承担内在责任,没有认真地接受过去。”。这样尖锐的批评,在日本文学界似乎是非常少见的,也充分表现出村上这位“纯文学作家”深切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村上春树,一位值得探访的现代作家。我很庆幸自己在还不算晚的今天,进入了他带给我们的世界。 相关链接:
林少华:斗士般的村上春树令日本评论界集体失语
村上春树与 1Q84 :你站在世界的哪一边?
张晓风 - 如果你是天使林语堂论中庸,幽默,读书与写作(上) 林语堂论中庸,幽默读书与写作(下) 二十年回望的三毛(多图) 你是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与梁思成
文章评论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11-09 19:30:42
大侠: 呵呵,哪里哪里,俺也难得谈这些阳春白雪的东东。 谢谢你在百草那里的支持,不过既然是“右派”,为什么投票的时候还要“含泪”支持西岸呢?莫非真被洗脑啦?呵呵。
作者:令狐冲
留言时间:2010-11-09 19:20:00
昭君,你们真是文化银,喜欢的谈论的都是高雅的很费脑细胞的东东。我比较俗气,大学时看过几本西村寿行,就很喜欢。不过不好意思告诉别人,因为,看名字就知道这个姓西村的是个什么东东,连名字都叫“兽行”的,可想而知了。 我也在百草那发言支持你了,不过,支持归支持,投票时还是要含泪支持西岸。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11-09 05:56:04
皇城: 呵呵,也不至于这么兴奋吧,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啊。 你说的“务虚”和“务实”之间的差别,的确很能代表民主党和共和党的理念的不同。前者的体系中有很多道义上很吸引人的理念,因此对理想色彩比较浓的年青人比较有吸引力。当然正如你所说,一个人的理想主义色彩不一定会随着年龄消减,所以年龄并不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好的 predictor。但从“务虚”到“务实”,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转变。 牢头: 谢谢来访和评论! 看来你对日本文学作品应该是很了解的了。不过从后记看,”挪威的森林”是作者在希腊旅行的时候写成的,所以这也是一种“优雅的距离”。当然你说的情况也可能是初稿写作的阶段 -- 一边和女朋友经营咖啡馆,一边写作,那是多么浪漫的事情啊,呵呵。
作者:牢头
留言时间:2010-11-08 14:25:23
村上春树写《挪威的森林》时我正在东京留学,听说他和女朋友开了间咖啡馆,他一边经营咖啡馆一边在咖啡馆里写小说,当时觉得很酷,心想要是几年后回北京也这样生活真不错。几年后北京回了,却既没开成咖啡馆,也没写出一行字。 记得是十几年前看的《挪威的森林》,很喜欢那种调子,日本人反串了西洋味的调子。可惜多数日本人不是这么回事。。。
作者:皇城根儿
留言时间:2010-11-08 13:32:44
哈哈~作者的这一“叛变”让左派的损失可大了去啦。读者现在兴奋得连倒立的心情都有。因为作者的转变可不是影响几个人的问题。那可是一代接一代的具有历史意义大事。读者刚来美时也是左派。后来,从左派的选民基础认识到,如果按照左派选民的利益要求走下去的话,美国就彻底玩儿完了。 从务虚的“在social issues的道义上的关心”到务实的“对具体选民基利益诉求的冷静分析”的转变是理想变为现实的关键一步。甭管左派的调子唱的多么动人和高尚,只要人们一旦认清究竟是些什么人支持民主党候选人,这些选民从民主党的上台能获得什么样的好处就知道民主党执政对美国长期的危害会是多么的大。民主党的理念和它对自己理念的实践方式相去甚大。不是说吗,“奥巴马做了他所有该做的事,但所有的方法和最终可能的效果都是错的”。 多思在“漫谈左右”中引用的丘吉尔的话,读者很是赞同。年龄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当然不能绝对。 小布什上台正逢“911”。 尽管他的战争很不得人心(至少现在看)。可历史的看未必如此。 实际上,美国从外交政策上早已放弃联合国而改为依靠北约了。比如,阿富汗战争就是北约的战争。嘿嘿~撤远离。 再聊。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11-08 12:26:46
多思: 你对日本作品肯定比我了解得多,看过你介绍的几部电影,不过一直都没有机会欣赏! Logicworm: 谢谢来访!这篇听说过,标题就是我喜欢的那种,呵呵。有机会一定找来看看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11-08 12:22:00
呵呵,皇城: 你对村上的作品不大感冒,可以想象。不过你家领导可能也是村上迷吧,呵呵。而且村上的作品并非只有女性喜欢(早期的大概如此,后来的就不大一样了),这我文中也都提到了。 看到你在百草园那里的“狂顶”和你的疑问了,在那边不好意思再贴评论(多了就有点过了),就在这里回答你吧:你的印象没错,我过去的确是比较偏向民主党的(也就是你所说的“左倾”吧),主要是在social issues 的问题上,当然也是因为非常不赞同小布什的国际政策;因此,两年前对小奥还是寄予了一些希望的(你应该还记得那时的一些文章,以及和你的一些讨论)。不过,这两年民主党的作为的确让我非常失望,因此才会有“change of heart ”(所以本人并非你所暗示的“形左实右”,哈哈,那样不真的成了你所谓的“人格分裂”了么)。我想象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当然我也是多少受了俺家领导的影响-- 他也经历这样“从左到右”的过程,不过比我早一些而已。关于这个trend, 多思在“漫谈左右”中引用了丘吉尔的话,大概是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如果不是左派,就没有心;四十岁的时候如果还不是右派,那就没有脑,呵呵。有点绝对。 原文在此,你大概没有读过: http://blog.creaders.net/qians/user_blog_diary.php?did=68381 不过我一直不喜欢划线站队的,这你应该知道:) Have fun!
作者:皇城根儿
留言时间:2010-11-08 12:11:16
想说点什么,又怕扫了作者的兴。和多思一样,村上春树的作品只阅读了《挪威的森林》,还是被老婆逼着去读的。至于里面的内容,早已忘个一干二净。刚才跑去网上翻了几页,想起来些。好像女主角后来把自己送疯人院了,是吧?弄得男主角心里老掂挂着(如果不对那一定是和什么串了)。 以为喜欢这种题材和描述方式的人多是女人,希望被男人惦记着(当然这里的男人绝不是自己的老公。被女人如此的惦念也未尝不可),那种淡淡的,自我臆想的,没有爱但可以恋着的感觉。算是女人对自己情感世界灰色区域的着色吧。女人丰富的感情深处在得不到适当的宣泄的方式的时候,《挪威的森林》这类的作品应当是对她们最好的心理调节了。或者说用“疏导”这个词更确切些。 呵呵~不好意思。读者无聊了。冒犯。
作者:logicworm
留言时间:2010-11-08 09:43:02
我只读过他的“国境之南,太阳以西”,是一部村上的不怎么太重要的作品,但也是被深深地吸引了。很少能有这样的将纯文学和可读性结合得这么好的作家了。 以后会找时间多读读他的作品的,至少,退休以后吧,哈哈。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11-08 06:11:23
村上春树的小说我只阅读了《挪威的森林》,被其独特的风格上所震撼和吸引。除此之外,我还读过其他一些日本作家的作品。比如,我曾读过日本女作家山崎丰子的长篇小说《华丽一族》和《白色巨塔》,她的成名作《暖廉》也很精彩。她的作品以直面日本社会问题见长,情曲曲折,场面宏大,主题深刻。因此成为日本著名的“社会小说家”;我也读过渡边淳一的好多小说。他是学医出身,曾当过十年外科医生。他以其医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撰写小说,常常深入地分析男性、女性的生理与心理本质,被喻为“情爱大师”。其中《失乐园》、《无影灯》与《光和影》等等都很出色。当然,这些都不是纯文学作品。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11-08 04:36:07
不好意思,上面的回复把 Pearl的名字打掉了。夹在给沁霈和一娴的回复后面的三段是给 Pearl 的:)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11-08 04:33:57
哈,这篇把这么些书迷都引来了,好开心!其实我写这篇“介绍”的意思很少,主要是想把自己的一些感想分享一下。忘了谁说过的,一部好作品,就是看了/读了以后还不停地萦绕在你的心里的那种东西,有点像“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意思,呵呵。 生非过: 这么说你懂日文了?那读来恐怕又更有意思了:)。 沁霈: 哪里,这也算“有感而发”吧,我想你会喜欢“挪威的森林”的。 怎么会“怪”,个人有个人的喜好,不可能都喜欢同样的作者,同样的东西吧。而同是村上的作品,那本“海边的卡夫卡”我就看了几次都“不大看得进去”,所以我这个“村上迷”也许是个“伪迷”,呵呵。 看来你对日本作品比我熟悉的多,对日本文学作品的风格总结也和我印象中很相似。不过如我文中所说,村上早期的作品(比如“挪威的森林”,其实就是很清淡的文风,没有一点“魔幻”的味道在里面)。“1Q84” 是比较“不太村上”的东西。而且他的文字虽然总体来说有种伤感的味道在里面,但却不乏风趣和幽默(当然是干净利落式的),性描写也毫无废话,matter of fact style,非常有特点。渡边和绿 之间毫无遮拦的讨论性幻想,那些有趣的对白常常让我笑出声来。 夏日漱石的“猫”我也非常喜欢。川端康成的东西我没有看过,只是看过“伊豆的舞女”的电影。读了村上的几部作品,对日本文学有了很强烈的兴趣。也许会去看看其他几位大师的东西,比如川端康成,比如大江键三朗:)。 一娴: 很高兴百忙中的“一闲”来访! 这段话我也非常非常喜欢,不过“挪威的森林”里这种哲理性的段落很多。晚点我再放几段上来。 你说得很对,只有经历了亲密的朋友或者亲人生死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感悟。这本书的“私人性”,使得它的厚度增加了很多很多。这几天我总在不由自主地想象直子在那与世隔绝的疗养院里,是怎样过着每一天,她心中对渡边的思念,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又会是怎样吞噬着她,而她最后又是在怎样的绝望中结束了这一切。。。 你看,好的作品就是这样,让你感到它里面“虚构”的人物都是那样的真切,真实。。。
作者:一娴
留言时间:2010-11-07 22:07:48
昭君引用的关于生死哲理的那段话,也曾给我深深地触动。 阐述生死哲理的文字很多,但每一个人,只有从最亲密的亲友的离去,才能真正去思考和领悟。
作者:pearl
留言时间:2010-11-07 21:49:27
呵呵,昭君,说来也怪了,日本作家的作品我看过不少,可就是不大看得动村上春数的.昭君不要怪我呵 - 他的这本比较魔幻,脱离了我比较喜欢的清淡的文风,感觉有些滞重. 日本作家整体的情绪风格,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悲.很多年前,在大学时代,看的一本日本作家的作品集,文字里也是这个基调.这种悲,加之清新的文字风格,好像是午后饮过冰冷的茶,虽然苦涩,却回味非常的悠远. 川端康成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位.伊豆的舞女是大家都知道的.他的另一本,雪国,也极好,细腻入微的描写,精致但是不过份.古都,也有相同的特点.不管是什么情节,我都读到了这两个字,落寞.读者是无法不感怀的. 夏目漱石也是我喜欢的一位.我是猫,是很讽刺的一本.他是一位有幽默感的作家.看过悲凉的文字,读这一本,经常会会心地笑起来.:)
作者:沁霈
留言时间:2010-11-07 20:29:29
哈哈,昭君,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 早就看过有关村上春树的介绍,但都没有你叙述的全面。我现在看小说的兴趣很少,但看你说得如此精彩,又有了一种冲动。我得赶紧托人买一本他的作品来读读。根据你的介绍以及大家的评论,我觉得比较喜欢那本《挪威的森林》。
作者:生非过
留言时间:2010-11-07 20:15:54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11-07 19:27:17
水姐: 好久不见,看到你的评论很高兴啊。尤其因为你是在日本的,当然更有发言权啦。 1Q84 读的人不太多,可能有几个主要因素,一是太长,二是它和村上以往的作品不太一样,三可能也是预期太高(据说书刚出版的时候场面很大),读者反而会有些反弹吧。不过作为我第一次接触的村上作品,我是很喜欢的。 你应该读过村上其他一些作品吧?你的印象如何呢?
作者:在水一方
留言时间:2010-11-07 19:04:30
村上春树的<1Q84>在日本是畅销书,在地铁里经常看到有人在读,我也曾想读一下.但中午吃饭时,问周围的日本人读过<1Q84>吗? 结果没一个人读过.再问他们为什么那么畅销书不读一读? 有的说太长,没那个耐心,有的说就不喜欢村上春树的写作文笔.这个人还说,日本人里,喜欢村上春树书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书的人也很多,绝对是个人口味对不对口的事,让他们这么一说就没敢碰这部大部头的书.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11-07 16:28:57
百草园: 你这个“爱看书”的人也没读过村上的作品,那我也就不用感到惭愧了哈:)。 2cents: I knew you were the right person to ask that question!!! Thanks for the video clip - to be honest I did check the song out on YouTube, but didn't think there's anything special about it. Now I know the background and it helps. I found the lyrics of this song, and it makes sense now: I once had a girl, or should I say, she once had me She showed me her room, isn't it good, Norwegian wood? ....... And when I awoke, I was alone, the bird has flown So I lit a fire, isn't it good, Norwegian wood? Very sad, nostalgia feeling...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11-07 16:26:48
百草园: 你这个“爱看书”的人也没读过村上的作品,那我也就不用感到惭愧了哈:)。 2cents: I knew you were the right person to ask that question!!! Thanks for the video clip - to be honest I did check the song out on YouTube, but didn't think there's anything special about it. Now I know the background and it helps. I found the lyrics of this song, and it makes sense now: I once had a girl, or should I say, she once had me She showed me her room, isn't it good, Norwegian wood? ....... And when I awoke, I was alone, the bird has flown So I lit a fire, isn't it good, Norwegian wood? Very sad, nostalgia feeling...
作者:2cents
留言时间:2010-11-07 16:07:34
昭君, 因为解释“挪威的森林”这首歌的背景用英语对我比较容易,让我用英语来回复吧。 "Norwegian Wood” is one of the tracks on Beatles’1965 album “Rubber Soul”, which is often cited as one of the greatest albums in music history. You can listen to “Norwegian Wood” on this youtube URL: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G0xiweOaMw&feature=fvw In spite of its wide acclaim, personally I do not consider it one of Beatles’ better works。 (这首歌的音乐实际上非常单调) 。 Its only distinguishing feature is that it uses the sitar (西塔琴) which George Harrison learned from the famous Indian sitar master Ravi Shankar (there was also a hint that it was linked to the then drug culture.) 你对这首歌不熟悉,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作者:百草园
留言时间:2010-11-07 14:01:24
昭君,俺是孤闻寡见了,谢谢推荐好书好作家,正好现在有人从国内来,问我要带啥,带两本好书啦。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11-07 13:53:37
怡然: “海边的卡夫卡”的确是很前卫的作品,所以据译者林少华说,欧美读者似乎更喜欢这篇,超过“挪威的森林”。不过,我还是不太看得进去。“挪威的森林”有机会你应该看看,肯定会喜欢的!! 涂仙: 嗯,其实我现在也少有机会看这种长篇,这次算是例外吧,要怪也怪村上的作品太吸引人了,呵呵。当然我读书也很快 --第二部的后面一半是在 的飞机上,来回五个钟头,就读了一半多。很过瘾的感觉,而且旅途也不感到漫长:)。上次再读林语堂,也是在飞机上,呵呵。不过第三部因为是台湾版,是繁体竖行的,看起来就吃力得多(你可能倒更习惯这种形式)。 关于这本书的标题,我还想请教一下呢 -- 我虽然对Lennon 和甲壳虫乐队的作品比较熟悉,但这首“挪威的森林”还真没怎么接触过? 这首歌有什么 吗?
作者:2cents
留言时间:2010-11-07 12:16:28
直到今天《1984》依旧是一本极好的政治讽刺小说,不过我已不再有读1000页的小说的耐心了。因为这个原因你的博文让我受益匪浅。 “今天的日本社会尽管战后进行了许许多多重建,但本质上丝毫没有改变。归根结底, 日本最大的问题点在于: 战争结束后未能将那场战争劈头盖脑的暴力相对化。 人人都以受害者的面目出现, 以非常暧昧的措辞改口声称 ‘再不重复那样的错误了’, 而没有人对那架暴力机器承担内在责任,没有认真地接受过去。” 虽然我没读过村上春树的小说,上面你文章的结论引用的那段句子很有启发。谢谢介绍。
作者:怡然
留言时间:2010-11-07 11:36:08
昭君: 谢谢你如此详细地介绍日本纯文学作家村上春树及其代表作。以前读过别人写的《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记不清是谁写的了),记得那部小说里描写的是一位性情怪异的十五岁少年田村离家出走四处游历的经历。读你的介绍,似乎《挪威的森林》要更好看些。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那些“纯文学”的作品,尽管少了许多渲染和所谓的时代感,但它们往往更注重文字本身的艺术感染力,正如你在文中谈到的那样。有空会去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