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老公带老爸去看芝加哥交响乐团的演出。这是李云迪首次和芝加哥合作,也是他在美国首次演出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的
G大调钢琴协奏曲。李云迪的确不愧“钢琴王子”的美誉,把拉威尔的协奏曲弹得如行云流水,荡气回肠。看他演奏,你会觉得他的手指好像只是在触摸琴键,完全是“ as effortless as second nature”,不像郎朗,浑身的部件都在动,反而好像减低了音乐本身的感染力 (朗郎的崇拜者们,对不起了,这是我的个人感觉 )。不过也许是对拉威尔的后浪漫派风格不是非常喜欢,我还是希望他能选择他最拿手的肖邦或者李斯特,后者可能更能把他的音乐才能表现到极致。
因为我们是冲着李云迪去的,所以根本没有注意另外一首曲目的名字,只记得是肖斯塔科维奇的一个交响曲。拿到节目单,才发现中场过后的曲子是肖的第七交响曲, 由俄国著名指 挥家 Seymon Bychkov指挥. 老公 激动起来,说这首曲子他不知听过多少次,这回还是头一回听现场演出!接着就给我和老爸讲起这部传奇作品的历史来
(其实我早在读大学时就听他上音的朋友们大谈过这部作品 )。原来,这是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在二次世界大战打得烽火连天的 1941年写的。当时,列宁格勒保卫战已经艰苦地打了一年多,双方都伤亡惨重,士气低落。时任前线总指挥的赫鲁小夫突发奇想,建议让正在军队挖地道的肖写一部鼓舞士气的作品在前线演出。肖接受这个任务后,用了三个月时间完成了这部交响曲。然后苏军用轰炸机把分散在各个战场和后方的音乐家们运送到前线。这些音乐家们很多已经被艰苦非人的战争生活折磨得不成人形,根本没有力气演奏,但大家都把这个任务当成神圣的使命来对待。又过了三个月,这部作品在前线首演,后来又在莫斯科演出,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很快,为了把作品传到世界其他地方,总谱被拍成胶片房子铁皮盒子里,秘密地运到了纽约。当时流亡在美国的大提琴演奏家兼指挥托斯卡尼尼和他指挥的 NBC 乐团在 1942年七月通过广播演出把这首激动人心的作品传到了七百万听众的耳朵里,创下了新作品收听的历史纪录!这首曲子被称为是“一个作曲家用心和血献给祖国的礼物”。肖斯塔科维奇也因此被视为苏联的传奇英雄,而且奠定了他的国际地位。他头戴钢盔的照片登上了当年“时代”周刊的封面。一时间,反法西斯的阵营因为这首乐曲而昂扬斗志。
曲子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表现战争打破了平静的生活,主旋律是一段模拟军队行进的音乐。有意思的是,这段贯穿全乐章的“
invasion episode”,旋律上竟是基于希特勒最喜欢的“风流寡妇”里面的一段咏叹调。这个行进旋律有远而近,由低至高,渐渐主宰了这个乐队。长达二十分钟的第一乐章,小军鼓一直敲着不同节奏,不同强弱,显示了年轻的鼓手极高的水平。 (最后谢幕时,她是除了指挥以外得到全场最多掌声的演奏者 )。第二乐章旋律非常优美,用了很多俄国的民间音乐的元素。悠扬婉转的长笛,竖琴,和弦乐部分此起彼伏,描绘出一派美好的田园生活的意境。第三乐章则在第二乐章的基础上加入了悲怆的情绪,战争的声音也重复出现,大提琴奏出枪炮轰炸的声音,第一乐章的行进旋律也重新出现。最后一个乐章是对胜利的憧憬和向往,铜管乐器的加入,造成了辉煌的意境,乐曲在震耳欲聋的最后一个音符中结束!全场爆发出激动的掌声,观众再也不能压抑被乐曲激发出来的情绪,鼓掌长达十分种之久。
演出结束了,但
还有很多人在乐团的商店等着购买李云迪的 CD并请他签名留念呢。因为时间太晚,我们又没有带相机,就没有去凑这个热闹。走出音乐厅,寒风一吹, 老公才意识到 他听得后背都汗湿了!这真是一次超级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