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阵博克文章大多写的政治经济方面的话题,这些题目真的是有点 addictive,写起来很过瘾,不过写多了也觉得挺累人的。所以决定写写轻松的话题。 我这人不懂音乐,但对音乐很喜欢。加上有一个真正懂音乐热爱音乐的老公,近年来又因为儿子们对音乐的兴趣与日俱增,所以对各种音乐的了解也增加了不少。我对音乐的要求不高,不像老公那样基本上只听古典音乐,对流行音乐一直不感冒。我觉得音乐是一种放松心灵的东西,想听什么应该由自己的心情和环境来决定。所以我既喜欢和老公一起去音乐厅听经典作品,也喜欢和儿子们一起凑在 iPod 的耳机上听Maroon 5, John Mayer, 和Bon Jovi。 老公就不一样了,音乐对他来说是成长过程中一扇梦想之门,所以听那些耳熟能详的音乐对他来说好比是a trip down the memory lane。每次我们去听芝加哥交响乐团的演出,总会勾起他无限的回想:第一次听这首乐曲是在什么时候,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听多了以后的感觉又有什么不同,等等。从去音乐会的路上就讲起,回家的路上又接着讲,有时回家后还要在网上找寻有关的CD或者演出资料。每次去听音乐会,总能听到一些以前没听说过的他少年时候的故事,好像回到从前在大学时刚认识他的时候,那种感觉很奇妙。上次去看俄国芭蕾舞团的“吉赛尔”,回来后他就泡在YouTube上面找有关此剧的录像片段“重温”全剧,还连着两天在网上寻找这部舞剧的CD,什么伦敦交响乐团的,什么卡拉杨指挥的德国某个乐团的,比较来比较去,还在网上跟人家讨论最经典的那段曼舞到底是中提琴还是大提琴演奏的(因为没有看过这部作品现场演奏,我们看的舞剧是放的录音,所以无从确认, 只能从音质特征上判断),最后order 了一盘伦敦交响乐团的,每天开车上下班听,整个一个obsessive! 上周他老板请他和几个客户去听交响乐团演出贝多芬的“合唱幻想曲”,回来都十一点了,他还激动万分地和我讲起当年他第一次在收音机里听见这首乐曲里面男女高音和中音交响合唱的感觉:“那时我第一次知道,原来除了像我们那些扯着嗓子喊的革命歌曲以外,歌还可以这样唱的!人的嗓子原来能够发出这样天籁一般的声音!那种感觉真是震撼!”看着他沉浸在回忆中,我仿佛看到三十年前的他坐在收音机旁陶醉的样子,觉得好可爱,呵呵。 对有些人来说,听严肃 (或者说高雅)音乐是一种身份的象征,那是不能随便的。比如以前在上海时就知道一个朋友,她老公听莫扎特,非要点上蜡烛,喝着红酒,才觉得有气氛。用上海话说就是有点“搞阀兮兮”的。这位以后到澳洲去了几年,后来不知怎么又跑回上海做了Oracle 在上海的代理,估计是有资格这样小资(大资也说不定)的了。老公还有一个读研究生时的铁哥们老武,此人对音乐一窍不通,但天生喜欢各种有格调的东西。他知道老公有个从小的好朋友在音乐学院读书,就一定要老公带他去上音看看。去之前他想象那里的那些“音乐王子”和“音乐公主”们一定都是非常优雅有风度的,可是去了琴房一看,怎么这些人都一个个像痞子似的,打扮乱七八糟不说,作派也大大咧咧,还喜欢在琴房里面做饭煎鱼,把个好好的优雅环境弄得乱乱的。和他们聚会一晚上,这些人不是打牌拱猪就是乱开玩笑,根本不谈任何和音乐有关的话题,让这位老兄很失望,觉得这和他心目中的“音乐人”的形象差的太远了。其实,我接触到的学音乐的人大多是这样不拘小节,生活随便的主。而且很多人都喜欢随心所欲,做事想到哪儿是哪儿,生活也很没有规律和计划。灵感来了在琴房通宵达旦,搞累了就在宿舍大睡一通。音乐学院常有这种睡了一大觉起来以后不知道几点钟,拿着饭盒拦住人家问:“哥们儿,现在是吃早饭还是晚饭?”的主。当然了,这些平时随随便便的音乐人,到了干活的时候大都非常投入,专业,神圣得让人感动。 学音乐的人一般都非常聪明,记忆力超强,尤其是学作曲指挥的,经常要背整本整本的总谱。那种东西在我看来当然是像天书一样。当然,对我这样不识谱的人来说,就是小儿子现在学的琴谱也像天书,呵呵。小家伙才学了不到半年,已经开始弹满有难度的东西了,看着他小手指灵巧地在键盘上跳来跳去,真让我惊讶小孩子天生的对音乐的接受能力。老师讲的那些转换调性的乐理我在旁边听得云里雾里,他都能很快就听懂接受,而且转换自如。老公一直建议我跟着儿子一起学,可是我一没那个功夫,二也没有耐心。看来这辈子可能我和音乐是没有缘了,不过,这并不妨碍我喜欢音乐,喜欢搞音乐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