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由三部分组成,首先是六年级的乐队开场,然后是室内乐小组演出,最后是七八年级的乐队压轴。和半年前的圣诞音乐会比起来,孩子们的技巧和水平又有了明显的提高(七八年级的乐队在前不久举办的周围几个学区十几个乐队的比赛中,得了集体第一名,是学校有史以来最好的成绩,让大家非常自豪)。演出到最后一个节目之前,按惯例指挥要利用这个机会给一些表现突出的乐队成员颁发各种奖项。有的是因为在比赛中得了一等奖,有的是因为获得了学区音乐家长会颁发的暑期夏令营奖学金。 儿子也因为获得了一个音乐夏令营的奖学金而被叫上去领取证书。谁也没想到,儿子一手接过指挥老师手中的证书,一手却从她手上很自然地拿过话筒,对着观众席说:“首先,我要纠正一下Mrs. B, 我的姓是‘X", 不是 ‘Sh’。。。” 此语一出,席间哄堂大笑;我和老公都瞪大眼睛,不能置信地看着平时不喜欢在大庭广众下抛头露面的儿子在那里神态自若地侃侃而谈。接下来儿子笑了一下,假装翻了翻证书:“我以为这里应该有张支票的啊?我还打算用它来支付我下周去度假村的费用呢,怎么没有呢?”这一来,观众笑得更厉害了。Mrs. B 显然没有料到儿子在演出开始前得以调动的“喜剧演员”的表演欲会在这时候得到这样的发挥,忍住笑对他说:“说完了吗?没有了我可还有更多的奖项要发的。” 在观众的笑声中,儿子“恋恋不舍”地把话筒交给指挥,回到座位上,旁边的同学纷纷伸手和他击掌,很是开心的样子。接下来,老师为即将毕业的八年级同学发奖,又有儿子的名字!他和另外一个男生得的是“Special Spirit Award", 因为“without them, the orchestra will not be the fun place it is!”。在观众的掌声和叫好声中,儿子再一次走上前台,从老师手上接过奖品。老师看他似笑非笑的样子,问:“还要讲话吗?”不等儿子回答,我在台下大喊一声:“No more speech!” 全场观众更忍不住大笑起来。这个小插曲,成了演出结束后大家开心的好话题。我们的一个邻居跟我说:“想不到你儿子还真有喜剧细胞呢!我看他可以到好莱呜发展,反正你们也要去加州了,近水楼台,可别让他的才能荒废了!” 呵呵。
演出结束了,指挥老师照例要感谢乐队队员们一年来的辛勤工作和家长的支持,不过这一次,她的告别语特别感人,因为她明年将暂时离开学校一年。她的丈夫刚刚结束了在芝加哥一所大学的“音乐史”博士学业,正在全国范围内找教职位,因此他们明年的去向还不明确,加上她刚刚在三个月前生了孩子,所以决定明年暂时不续学校的合约。孩子们虽然早就知道这个消息,但还是集体发出了不舍的声音,家长们更是在演出结束后排队和她拥抱告别,感谢她在几年来对孩子们的音乐成就所作的贡献。
回家的路上,老公照例处在音乐会后的亢奋状态,和儿子滔滔不绝地讨论某个曲子的细节和背景。我呢,想到儿子这几年来在音乐上的成长,十分感慨。说起来,儿子他们真的很幸运,有这样好的老师,这样好的学校,给他们这样的机会来发展他们对音乐的爱好。他们这几年来学到的,绝对不仅仅是音乐演奏和表演上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对音乐本身的热爱和欣赏(儿子的老师经常让他们排练一些经典的曲目,比如去年圣诞节上演奏的“伏尔塔瓦河”,德沃夏克的交响乐中的片段,等等),而且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团队精神。因为音乐虽然是依赖个人技巧的,但只有大家都齐心协力,才能创造出真正美好的交响乐。想想国内的同龄人,虽然学各种乐器的也不少,说起来这个六级那个八级的,但他们很少有这样合作演出的机会。而儿子的学校,光是这两个乐队就有将近80个队员,还有打击乐队,合唱队,加在一起几乎一多半的孩子都是这个那个乐队的成员。难怪美国人的音乐水平普遍很高,这就是他们的群众基础啊。儿子的学校每年还要专门组织一次百老汇风格的音乐剧演出。去年就演出了全本的“美女和野兽”,从演唱到舞蹈到道具到服装,全部由孩子们在家长和老师及其他志愿者的帮助下完成,十分专业,让人难以相信这些孩子才只是十一二岁的初中生!我妈妈在这里的时候就对这里的孩子们有这样的机会发挥各种业余爱好十分赞赏,并经常憧憬中国的孩子们也能有这样的条件和机会,而不是每天被繁重的学习和考试压得抬不起头来。不过,谈何容易啊。中国的“素质教育”喊了那么多年,可是如果高考和相应的制度不改,要想有实质的改变也许只是一句空话。
一边这样漫无边际地想着,一边看着窗外暮色中仲春美丽的景色,我的思绪又飞到了地球那一端的家乡,那些本来应该在学校安心读书的孩子们,因为突如其来的天灾,不得不逃离倒塌的校舍,甚至被埋在层层瓦砾断垣之下,生死未卜。。。 但愿他们能够尽快地回到课堂,开始新的生活。。。
但愿他们能够尽快地回到课堂,开始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