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又名《吉卜赛之歌》)是十九世纪西班牙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萨拉萨蒂的作品。 帕布罗·德·萨拉萨蒂(Pablo de Sarasate,1844-1908)幼年就开始学习小提琴。十岁开始登台演奏。1856年萨拉萨蒂进入巴黎音乐学院深造,毕业后在欧美各地巡回演出。他的演奏技艺精湛,被后人称为“帕格尼尼再世”。与他同一时代的著名作曲家如布鲁赫、圣-桑、维尼亚夫斯基、德沃夏克等人都曾创作小提琴作品题献给他。 萨拉萨蒂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小提琴独奏曲和协奏曲. 代表作品有小提琴独奏曲《吉普赛之歌》(又名《流浪者之歌》、《卡门主题幻想曲》、《哈巴涅拉舞曲》等。 《吉卜赛之歌》从音乐表现的角度看分为四段。第一段是引子,中速。一开始就用小提琴G弦拉出悲剧性主题,把人的思维引入吉卜赛人特有的命运氛围中;第二段是慢板,速度自由,在演奏上独具特色,也表现出吉卜赛人的特殊情调;第三段速度更慢,作者将一首匈牙利吉卜赛歌加以改编点拨,使之表现力更强,旋律更优美。第四段是非常活泼的快板,乐曲突然转入粗旷、豪放的舞曲,与第三部分形成强烈的对比。象征着吉卜赛人的另一面——永不衰竭的生命力。 乐曲从感情表现的角度看,分为两大部分,即前三段为第一部分,第四段为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相对第二部分,速度较慢,表现了吉卜赛人悲怆的人生经历。 吉卜赛民族是一个古老的、充满传奇色彩的民族。人们不知道四处流浪的吉卜赛人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现代学者们多认为他们源出于印度次大陆,但对于他们向西长途迁徒的时间却难以断定。一般认为是在公元1000年前后。他们历尽艰难,饱受沧桑,在世界各地漂泊流浪,一代又一代。大蓬车是这些流浪者最常见的栖身之所,饥饿、寒冷和疾病时时困扰着他们。他们的漂泊史又是他们的血泪史。吉卜赛人在若干世纪以来曾多次遭到屠杀。二战时期,被希特勒屠杀的吉卜赛人不少于50万。 有一首吉卜赛人的诗歌写道:“吉卜赛人的真理在哪里?/就我的记忆所及,/我带着帐篷走遍世界各地,/寻找真挚的爱,/寻找幸福和正义。/我随岁月而苍老,/却仍未见到真诚的爱,/也未听到正义的声音. 我不知道,吉卜赛人的真理在哪里。" Source: Zhanyou Lun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