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aniel Pink 是一位多次获得“New York Time" "BusinessWeek" Bestseller 荣誉的作者,作品涉猎经济,心理学和其他相关学科,和Thomas Friedman 和 Malcom Gladwell (Tipping Point, The Outlier 的作者) 的“自我定位”相似,是介于纯学术型作者和纯大众型之间的一类作者。前者以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Freakonomics”(中文好像译为“怪异经济学”)的作者Dr. Steven LeVitt 为代表,他们的写作定位,是将传统上只有专业人士关注的学术话题“大众化“,“科普化”; 类似的作者还有 Better的作者 Dr. Atul Gawande;虽然在学术届有不少学者对这种“cross over”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经济学家写出让普罗大众看得懂的书,就已经“背离”了经济学的祖训,呵呵),但正如科普作家对普及科学知识有不可否认的作用一样,这些作者对于经济学,心理学,医学等曾经是“象牙塔尖”的领域的知识的普及,也是功不可没。而Friedman, Gladwell, and Pink又不一样,因为他们大多是非学术型的专业作者,或出身新闻界(Friedman),或曾经作为政治人物的写作顾问(Pink) ; 相对而言,知识面偏广,但却不见得精深; 而这三位当中,我感觉Pink 的理论功底和分析能力又要稍逊一筹(以前读过他的“Free Agent Nation ”),这可能也是为何他的名气和影响不如前两位的主要原因。 最近在读 Pink 的 "A Whole New Mind: Why Right-Brianers Will Rule The Future“,感觉虽然书中的一些观点比较片面,不够严谨(正如欧阳网友所说,许多观点缺乏科学证明),但仍然不失为一本启发人思考的作品。博览群书的网友欧阳峰已经就此书写了简介和评论,所以这里就不再详细介绍内容,而是对一些我比较有感触的观点和内容谈一些自己的想法,希望大家不会觉得重复。 大家知道,人类社会经过了十七八世纪的“农业时代”,十九世纪的“工业时代”,目前正处在“知识时代”,或者“信息时代” (Knowledge Age, or Information Age)。如果说“工业时代”的主导者是各种技术工人的话,那么信息时代的主宰,则是所谓的“Knowledge Worker" (知识产业者)。中国人常用“脑力劳动者”来称呼从事这些“知识产业”的专业人士,比如电脑工程师,会计师,律师,教师,医生,建筑设计师,等等, 更确切地说,这些行业的从业者应该被称为“左脑脑力工作者”, 因为他们的特点是逻辑分析,数据处理,和线性思维的能力很强,而这些正好是左脑所主管的“功能”。Pink 在书中开篇明义地指出,这些“左脑型人才”主宰世界的时代就要结束了,因为二十一世纪将会成为“Conceptual Age, 而在这个时代占领袖地位的人才,应该是左右脑全能的“全脑型人才”, 也就是本书的标题所隐含的“A Whole New Mind”。 为什么说左脑型人才的“好日子”不长了呢? 把原因归结为三A: Abundance, Automation, and Asia. Abundance 指的是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二十一世纪,人们对于质量和功能的需求已经饱和; 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那些能够充分满足人们感官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也就是所谓的“high concept, high touch" 的产品,才能脱颖而出;因此,传统的左脑型思维已经不能保证你的竞争优势了;Automation 的影响很容易理解,因为技术的发展已经造成不少知识工作的自动化,而这种自动化的直接后果,就是知识工作者失去竞争力; 正如二十世纪初机器取代人力,成为最有效的生产力一样,二十世纪末期计算机和自动化工业的发展,已经可以从很大程度上取代routine knowledge work。 这不仅发生在传统的低端工作,比如客户服务,数据输入等等,而且已经扩散到传统的高端服务,甚至律师和医生都不能幸免。比如,过去许多民事程序,比如离婚文书,公司合同等等只能通过律师代理,顾客需要支付每小时至少2-300 刀的费用;但随着众多的法律网络出现,人们可以花费区区$250 就可以把和离婚有关的文件搞定;至于成立公司等程序性的法律手续,更是可以在一些法律网站花费十几美元就填写完毕。第三个因素, Asia, 指的是亚洲,尤其是印度的廉价知识劳动者对西方社会同行的挑战。这点我想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得很清楚。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指出,传统的”左脑型“知识工作者将会感到自己的才能越来越失去价值,并且越来越面临被机器或者廉价的国外竞争者取代的危险。而能够在这个新的时代立于不败之地的,则应该是那些从事所谓“ High Concept, High Touch" 行业的人。当然,这并不是说那些传统的知识工作将会消失,但一个肯定的趋势是,在这些行业中,只有那些从事高端服务的人,才会有持续的优势。 这个预言应该不是危言耸听,但因此就预言这些传统的行业将优势不再,也未免言之过早; 从事传统“左脑”行业的人们也不必因此担心自己饭碗不保。好几年前计算机界“外包”服务方兴未艾的时候,许多 CPA 公司也“赶时髦”,将一些程序化的工作外包给印度的IT 公司的事情来。当时不少行业人士忧心忡忡地预言,会计行业马上就要面临 与IT 同样的命运,大量的工作将被外包到印度或者爱尔兰等国家,CPA,税务会计师的“末日”就要来临了。可是,几年过去,这个预言并没有被证实,尽管有不少CPA 和律师事务所(不少律师事务所也经手税务方面的业务)的确试图将一些“低端”的事务“输出”到印度完成,但他们很快就意识到,this can only go so far. 说到底,会计师事务,尤其是高端的税务计划和咨询服务,是很难“打包”外输的,因为这些服务需要的正是“high concept, high touch”。尽管通讯技术已经使得国家之间的地理距离变得无关紧要,但对于客户来说,和会计公司长期建立的信任关系和comfort, 是很难被半个地球以外的generic IT company 所替代的。同样的例子也可以在高等教育界 -- 当远程教育刚刚开始出现的时候,不少行内行外人都预言,传统的高等教育即将被远程教育所替代,以Anywhere, Anytime, Anyone 为特征的远程教育模式将成为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可惜,十年过去了,虽然各种远程教育方式在高校的确方兴未艾,但人们很快意识到,绝大多数学生仍然喜欢和老师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这种“High concept, High touch" 的服务,是很难被Webinar, stream video, podcast 等技术所替代的。 当然,新的“概念时代”的确需要新型人才,这其实并非什么新的趋势,因为文理相通,左右并用,在一些交叉学科里早就已经是 norm 了。比如我所在的管理学科,长期以来就有“管理是艺术还是科学”的争论;即便长期以来以模型和理论为特征的经济学界,最近十几年来也开始出现以行为经济学为代表的“新流派”。美国的商学院因为是一个文理交叉的学科,许多商学教授们在专业背景和研究方法上都没有太明显的文理分界。最近我们邀请的几位candidates, 就不约而同地有这个共性。其中一位顶尖商学院的ABD,本科是学生物的,在大药品公司从事研究工作多年(甚至是一个团队专利的所有人之一),硕士则转向信息系统工程,最后的博士专业是商业管理;有意思的是,这种背景在商学院并不是少见的“组合”; 本科学金融,硕士读社会学科,博士攻管理学的也并不奇怪。这是因为美国的高中教育不分文理,大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和课程,因此和中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相比,美国人的学科之分不是那么明显,文理兼优的人才也相对较多。而在研究方法上,传统的推理式假设论证的方法,也不再是“独占鳌头”了。近几年来,不少管理学者借鉴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大量的“定性”研究,和传统的“定量”研究大相径庭。这些研究更注重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phenomenon to be explored, 因此采用的方法不是传统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库,而是深入访问,样本试验,和“田野调查”等“文科”常用的手段。前一阵来访的另外一个 candidate ,在耶鲁从事的研究工作就是所谓的 . 他为了收集博士论文的“数据”,在以色列深入调查了半年,采访了包括商业部长,公司CEO 等在内的数百个对象。他给我们做报告的时候,听众中好几个同事一直追问他想证明的假设是什么,而当他回答自己并 没有“pre-established hypotheses" 的时候,这几位同事明显地持有怀疑态度。但这种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正在管理学科和其他交叉学科里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inductive and deductive 相结合的思维方式也越来越成为主流。这就是“全脑型”思维的直接表现吧。 最后,用一首打油诗来结束这个读后感吧: 东西兼顾 文理兼优 左右并用 阴阳互补 哈哈。最最后再多说两句 -- 我的感觉,在这里耕耘的许多博主,本身就已经是左右脑都很发达的了,因为这里的写手们,大多是文理兼备的才子才女!否则怎么解释那么多从事理工科行业的博主,却能写出洋洋洒洒,文彩丰美的文章呢? 更不用说那么多对音乐艺术有着很深造诣的朋友们了。不过,这可能只是一个没有多少代表性的“样本”,在大众人群中,能够做到左右并用的人,毕竟还是少数。不过,要想训练自己的右脑,任何时候都不晚。大家都来象椰子一家学习,全家一起来画猫吧, 哈哈。 欧阳峰: 完整大脑与后信息时代 - "A Whole New Mind "读后 伊萍:中国文科教育的缺失 公平,真的是“普世价值”吗? -- “Sway ”读后感 我们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 "Better" 读后感 (三) 你是Outlier 吗? 欧阳峰:"世界是平坦的"书评 奥巴马的内忧外患 -- 能源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