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小儿子回家来,丢下书包就往电脑桌上跑,问他急什么呢,回头说跟 Danny 约好了在什么个游戏的网站上会面PK 呢。考虑到第二天放假没功课,我也就索性让他先玩玩,自己在一边继续改学生的考卷。他聚精会神玩了一会儿,忽然想起什么似的,说:“妈妈,书包里有好东西给你看!”“什么呀?”“你自己看么,保证让你高兴!” 拿过书包,取出那本巨大无比的 take home binder, 掉出来一个信封 - 原来是第三个Quarter 的成绩单。打开一看,毫无悬念的一串A。虽然见惯不惊,还是给了儿子一个大大的哈格,希望他继续努力云云。我这边谆谆教导呢,他眼睛一直盯着电脑屏幕,两手不停地在键盘上飞快地舞动 -- 和丹尼在边玩边聊天儿呢。猛地,又是out of blue, 冒出一句:“妈妈,你知道杰瑞(name altered here)这个quarter 得了什么成绩吗? ” “我哪里知道啊?你都不会知道呀?(心里说,这儿的学生成绩不都是对其他人保密的么)”。小家伙看我一眼,一副“你知道什么”的表情,解释道:“杰瑞和丹尼不是好朋友吗?他告诉了丹尼,丹尼又告诉了我 -- 你猜猜,绝对猜不到 -- 他得了一个F, 两个D, 两个C!” 看我睁大眼睛一脸不相信的神情,儿子又叹口气道:“I really dont know if he can still stay in the class - You know, part of me feel like he should never be in our class, but if he really gets kicked out, Ill feel sad for him too." 这话说得像个小大人,和小家伙稚气的脸一点也不相称。我一边告诉他不要把这些事情告诉别的同学(隐私观念要加强), 一边安慰他,说老师和校长自然会想出一个好办法的,你就别担心了。只要杰瑞吸取教训,不再做 trouble maker,扰乱课堂,影响别人的学习,还是可以接受的。一他听了,点点头,又回头玩游戏去了。 小儿子上的这个班级,是我们学区的一个特殊项目,叫做 "self contained enrichment program" 。每年会从全学区快毕业的二年级学生中选取top 3% ,邀请他们进入这个项目学习。当然因为有些孩子和家长不愿意离开原来的学校和朋友,最后选择不参加 (这个项目只在一个学校集中提供,所以如果原来不属于这个学校的孩子,要在三年级时转过来); 所以尽管是面向全学区,每年级也只有大约二十人加入这个项目(也有中途由老师推荐,测试合格之后加进去的,比如我大儿子当初就是在四年级的时候加入的)。这个项目分三四五年级,学生在这三年中只要保持B以上的成绩,就可以继续留在班里学习;老师和教学内容都是专门为他们规划的,除了加快和提高内容要求外,还有很多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机会。班上的孩子们都智力相当,求知欲和学习能力都很强,行为方面也都很不错,所以儿子在这个班级非常开心,也结交了几个很好的朋友,我们对他的进步十分满意。但去年开始,学区将选拔的标准做了一些改变,把要求降低了一些(我不太清楚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所以今年四年级增加了一个班,原来的二十个孩子被打散,和新加入的十几个学生一起重新编成了两个班级。杰米就是新加入的这些孩子们中的一个。 因为最近工作比以前忙碌得多,我很少再像过去那样参加儿子班上的一些活动,所以对他的同学们没有太多直接的观察机会。但这学年开学没多久,我就开始频频听到关于杰瑞的“故事”,知道这个孩子不仅学习方面和其他孩子的差距较大,行为方面的问题更是很突出。儿子告诉我,他隔三差五就要在上课的时候对老师发脾气 (常常是因为布置的功课他觉得困难或者没意思),大喊大叫不说,还经常扔东西,所以心理老师到班上来安抚他成了例行公事,后来甚至成了校长办公室的常客。我对此感到很惊讶,因为儿子的班主任Mrs. Dennis ,是一个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以前是学区主管gifted programs 的负责人,后来因为这个项目的另外一个老师决定回到 regular classroom,program 缺乏人手才把她请“下来”的),居然连她都把杰瑞搞不定吗? 因为儿子有时候也是急脾气 (当然只是在家里,人家在外面可从来都是天使,呵呵),我就用杰瑞的例子“现身说法”,告诫他在学校一定要尊重老师和别的同学,否则就会像杰瑞一样get in troubles. 儿子说知道,并告诉我他还试图帮助杰瑞呢,“可是他从来都不听。我小声跟他说,不要大喊大叫,结果他却更放大声音,反而说我在大喊大叫。你说还怎么帮助他呢?”“那别的小朋友怎么样呢? 有没有人帮助他?他有朋友吗?”“别的小朋友都装看不见他在干什么!大概也是不想被他blame 吧! 他只有丹尼一个朋友。我要做他的朋友,可是他还不愿意呢!” 从儿子讲的点点滴滴来分析,这个孩子至少是有行为方面的问题。因为大儿子以前有注意力方面的问题,我对这方面的 evaluation and intervention procedure 比较了解。一般来讲,如果一个学生underperfomrs academically, or 行为造成了影响课堂秩序的后果(杰瑞的行为绝对已经超过这个“底线”),老师是可以要求对他/她进行心理测试和评定的(当然这需要家长的同意)。所以我很惊讶这种情况持续了这么长时间,学校似乎还是没有采取什么行动(当然具体是否如此我不了解,只是从儿子讲述的情况得出的结论)。开头我想大概是因为他学习还不错,有潜力,所以老师和校方不愿意因为行为方面的问题而让他离开这个班级回到原来的学校(这个项目开办了十多年,据我所知只有两三个学生离开,而且还是自己选择离开- 因为觉得自己不太适合这个环境; 被“劝离”的,好像从来没有过)。但现在看来他的学习绝对没有达到要求,不知学校对他的容忍还要持续多久? 老公对美国的教育理念做过这样的总结:“在美国学校,没有‘坏孩子’这个概念存在。如果一个孩子行为有问题,或者学习差强人意,那肯定有客观原因 -- 或者是家庭环境使然,或者是孩子心理或者智力有问题。实在不行,还有learning disability 这个标签。总之不是孩子自己的问题!” 这个说法也许有些言过其实,但我觉得还是抓住了美国教育理念和中国不同的地方。根据DOE 的有关法律,公立学校的孩子如果 perform at a grade level thats two grades lower than his/her current grade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三年级的孩子阅读或者数学的表现只达到了一年级的水准),那么他/她就可以要求做智力和心理等各方面的测试,以决定是否有认知,心理或者学习障碍。如果测试的结果确认的确有障碍,那么该学生就可以获得特殊的待遇。这些“待遇”包括“个人学习计划” (IEP)-- 具体内容因人而异,有些学生可能会被放在所谓的“resource rooms" ,由受过“特殊教育”专门训练的老师“开小灶”(这种班级一般只有正常班级学生人数的1/3-1/4),对学生进行个人化,高强度的阅读或者其他相关学科的训练(也有的孩子在某一学科明显欠缺,而其他学科却很正常甚至超常,所以会有某门学科在resource room, 其他学科却在提高班的情况)。如果孩子的情况不是严重到需要这样的“小灶”班,而是可以继续留在正常的班级,那么为了提供他/她需要的特殊服务,学校很可能会为他/她配备special aide(有的是一对一,有的是随叫随到,as needed ),也可能专门配置心理方面的辅导老师。这些学生也会经常接受阶段evaluation, 以确定他们各方面的进展。如果进步够大,可能会回到“mainstream" 教室,甚至将IEP 拿掉。每年各级教育部门在这些方面花费的经费非常惊人。但在注重“因材施教”的美国,这种做法被认为是给予每个孩子他所deserve 的平等机会的体现,和gifted education 等另外一个“end of the spectrum” 是以个硬币的两个方面。 和中国的教育理念相比,这种制度的好处是显然的。首先,每个孩子都是“ assumed innocent until proven guilty" (这当然是个不恰当的比喻,但相信大家知道我的意思),或者就像有些老师常用的准则一样:“Everyone has an A to start with -- what you get in the end depends on what you do to take your grade away from it" 。如果你智力超群,那么有专门为你设计的项目让你“有多少力,就蹦多高”;但如果你有这样那样的章碍,也会有专门的资源来帮助你克服这些障碍,achieve all your potential (虽然这听起来很cheesy)。 这种理念的最大好处是把每个孩子作为一个worthy individual, 而不是把他们分成三六九等,区别对待。当然我这里所说的情况,可能不适合于所有的学区,尤其是inner city 的一些差的学区。而且即便在好学区,如果遇到财政经费的问题,最先被砍的,除了一些被认为“可有可无”的科目如音乐艺术等,可能就是gifted education 了,而 special ed一般不会轻易砍掉,所以这里还是有一个“轻重顺序”的. 当然,这种理念也有它的不足之处,最明显的一点,大概就是对一些“问题孩子”的过份容忍。这当然也是制度使然 -- 美国的中小学老师(公立学校)因为相关法律的制约,有很多事情是绝对不可为的(这里也有政治正确哦),因此在维持课堂秩序和其他需要disciplines 的方面,处处受到限制,从客观上来说,起到了纵容一些不该容忍的行为的效果。还有一点我一直想不太明白的,就是这种事事找“外因”的做法,是否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个人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准则呢? 想起了老虎这个“坏孩子”和他的“ sex addiction”, 还有刚刚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傻大姐” 的出轨老公,据说也要开始 “sex rehab ".... LOL... 当然有的时候遇到像MJ 这样真的是身体有病的,却非要说人家是因为不堪做被压迫阶级,想摆脱自己的黑人身份而把皮肤染白云云, 让人不知道到底该信谁的好了。 扯远了,呵呵。 (后注:因为庶人问到儿子的年级,提到低年级和高年级的不同,想起上周末和孩子一起看的电影“Diary of a Whimpy Kid ”,是根据一套在9-12 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中十分流行的丛书改编的,其中对孩子从小学到初中这个转折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的描写非常有趣,建议有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尤其是男孩)的朋友们去看看。 相关文章: 和儿子聊天 -- 好老师,差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