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是我最喜欢的中国作家之一。他1895 年出生于福建龙溪, 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 年赴哈佛大学文学系,三年后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入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语言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到北大人教授,并曾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张和英文系主任。三十年代开始主办“论语”,“人间世”等新文学刊物。1935 年后,他在美国用英文写了“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小说, 后来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并自任校长。1966 年后定居台湾,并被香港中文大学聘为教授。1976 年在香港逝世。 在我看来,林语堂是一个真正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有着深刻理解的学者。作为一个传教士家庭出生的中国人,他对于西方基督教的理解是许多同时代的中国作者所无法岂及的,也因此,有人说他对研究中国文化的视角是典型的“西方人”的视角,甚至是“西方传教士”的视角;但他从小积累的深厚的国学功底和对道家及佛教的了解,又给予了他一般的西方中国研究者们所没有的的中国视角。从这点上来说,林语堂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就有他非常独特的特质。 我最喜欢的林语堂的作品,不是他最著名的“吾国吾民”,而是“生活的艺术”,因为后者充分反映了作者自由的思想风格,充满了一位智者的人生智慧。在此书中他对宗教,人生哲学,读书,写作等话题有许多精彩的论述。这里只能摘取最精华的部分来做个记录。 关于中庸 林语堂从来不掩饰他对儒家思想的推崇,但他同时又喜欢道家的练达和超脱。在“中庸哲学“一节中,他这样说道:“我们大家都是生就一半道家主义,一半儒家主义”。 在他看来,人生最佳的状态莫过于儒家的入世和道家的出世之间的“半半状态”。他认为最快乐的人生是“恰到好处”的努力工作和享受生活相结合,对于“为工作而工作”和过于慵懒闲适的生活,他认为都是过于极端,不符合中庸的原则,因此是不可取的。 他自己就是这个生活原则身体力行的榜样 -- 他一方面勤奋写作,一直到70 多岁高龄还坚持笔耕;在高产的年代里几乎每年一本着作 -- 那本着名的“生活的艺术”,只用了三个月就写成初稿(700 多页); 但在另一方面,他又非常善于享受生活,对自然充满了天然的兴趣。可以说,他是一个具有诗意情怀的中国人。生活对于他,是“七十年的快乐旅途”。 在“谁最会享受人生”章节中,他写道:“我们如把道教的现世主义和儒家的积极观念结合起来,便成了中庸的哲学。因为人类是生于真实的世界和虚幻的天堂之间,所以我相信这种理论在一个抱前瞻观念的西方人看来,也许很不满意,但这总是最优越的哲学,因为它是最近人情的。我们承认世间非有几个超人 -- 改变历史进化的探索家,政府者,大发明家,大总统,英雄 -- 不可,但是最快乐的人还是那个中等阶级者,所赚的钱足以维持独立的生活,曾替人群做一点点事情,可是不多;在社会上稍具名誉,可是不太显着;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名字半隐半显,经济适度宽裕,生活逍遥自在,而不完全无忧无虑的时候,人类的精神才是最快乐的” 李密庵在他的“半半歌” 里把这种生活状态描绘得很美妙: 看破浮生过半
半之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尽悠闲
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
半山半水田园
半耕半读半经廛
半士半姻民眷
半雅半粗器具
半华半实庭轩
衾裳半素半轻鲜
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
妻儿半朴半贤
心情半佛半神仙
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
让将一半人间
半思后代与沧田
半想阎罗怎见
饮酒半酣正好
花开半时正妍
半帆张扇免翻颠
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绕滋味
半多反厌纠缠
百年苦乐半相参
会占便宜只半
林语堂的“半半哲学”,不是鼓励人们无休止地与命运抗争,也不是让人尽情享乐,它告诉人们真正的快乐,来自和自然与环境的和谐共存,顺之天道,在自然的状态和过程中体会深刻的人生意义。 这是怎样一种诗意的人生?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