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和一位曾经的海归谈涂序新博士自杀事件 |
| 世界上的事情,有时候真可以很诡异 -- 就在咱这万维网热烈讨论中国好还是美国好,海归好还是不归好的当儿,却从国内传来两起海归博士自杀的消息!前者是发生在九月份的浙江大学涂序新教授跳楼自杀事件,目前因为涉及死者生前受聘的大学的一些人事关系问题,正在海内外媒体纷纷扬扬地热议;后者则是昨天刚刚发生的事情 (http://news.sdchina.com/show/171304.html),消息似乎还没有传到美国的华人媒体。也是凑巧,今天上午参加院里一个活动, 中途因为惦记着晚上的课还没准备好,就偷偷溜将出来,回到办公室改卷子,准备案例。不想同事小Z 来敲门,告诉我这个最新的事件。我因为没有看到有关报道,自然问及消息的真实性。小Z 告诉我,此事千真万确,他的朋友的朋友,就认识这位南姓的海归博士!和涂教授的情形不同的是,这位南姓海归在湖南大学是作为副教授被聘的,工资和其他方面的待遇也很不错(他学的是热门的信息技术专业,刚刚回国一年),今年五月才刚结婚。对于他自杀的原因,目前还没有什么说法,但可能不是和工作直接有关。 小 Z 自己本身就曾经短暂海归过;而最近院里另外一个同事,也正在考虑近期海归。这样几件事情凑在一起,让我们俩都有点不知如何反应的感觉。对於小Z 的那段经历,我大概知道一些。去年他来我们学校之前,在一个私立大学任教。但无牵无挂,踌躇满志的小伙子,自然不满足于在按步就班,一成不变的美国学术界混上一辈子。因为他学的是现在国内很抢手的专业,本身的背景也十分不错,他很快就联系到上海一所大学做助理教授。不过,他在那里只待了两个月(暑假期间),就毅然决定打道回府。原因吗?主要是亲眼看到高校的缺乏诚信,说话不算话,同事和上下级之间的不信任,等等让他感到“不舒服”的环境因素。这些,似乎和涂博士遗书中提到的那些让他失望的理由差不多,也大概是让很多海归在国内学术界找不到归属感的主要原因。当然,小Z 也说了,如果你是以教授或者副教授身份回去,那事情可能就两样了。因为你不需要和别人在一个锅里“抢饭吃”,别人也不会把你当成外来的竞争对手来对待。不过,作为新科博士,即便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博士,大约也没有什么资本可以让动辄要求“学科带头人”的国内学校将什么“副教授”,“博士导师”等等头衔拱手相让的理由吧。因此,才有了涂博士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以及反差之下的愤然轻生。 这里不想就自杀这个个人决定做太多评论。对于自杀,我的态度一向是: 不值得!退后一步天地宽,有什么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但是,也许由于职业习惯吧,对于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总希望能从中看到一些规律性的,与宏观背景有关的东西。因此,这些事件的成因,除了当事人自身的问题以外(比如心理素质脆弱,缺乏危机意识,好高骛远,等等“时代通病”),是否还有一些体制上的问题值得深思呢?中国的学术界,在努力和“世界接轨”的同时,是否有很多自身的不足需要注意呢? 一年多前,有感香港科技大一位博士生跳楼自杀,写了“从葛伟伟自杀看国内博士教育的误区”, 对国内大学在博士教育上的一些好高骛远,不近情理的标准和要求做了一些评论。当然,这次的事件发生在海归博士身上,载体不同,但反映出来的本质问题应该是相关的。正如一位网络作者引用某位海归教授的话说的那样:“圈子,主要是各种各样的圈子,对于我们来说实在是难以理解。当下国内高校的高度行政化、学术圈子化,足以让一个长期接受国外自由、独立学术氛围熏陶的海归深感水土不服。在国外,圈子都是以专业领域集结的学术圈子,国内高校的圈子不但有学术圈,还有行政圈,更有学术与行政相互交融的圈子,其中的利益关系纵横交错,各圈各有利益代表。在这样的学术生态下,做学术更像是做关系,没有了学术的纯粹与简单。这也许正是涂序新对国内学术圈现实的解读:残酷、无信、无情,也或正是其申报职称所带来绝望的最终肇因”。 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说,国外的学术界的环境就一定比国内好,但至少比较按照规矩"出牌"。别的不说,就说国内大学十分看重的论文发表吧。在国外,期刊论文审稿,都是严格按照“双盲”的程序审稿; 而在国内的一些期刊,论文发表的决定就往往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不能做到一视同仁; 更不要说什么研究基金的申请这些“猫腻”多的不可胜数的地方了。尽管在国外学术界,申请基金这些事情方面也有“小圈子”的情况(Its a small circle at the top, so it is relatively easy for those people who are involved to know whose work they are reviewing), 但 rules and regulations 一般还是严格遵守的(for instance, reviewers for major grants have to go through screening to rule out possible "conflict of interest" in their decisions. If they are in any way affiliated with the applicants school or project, they have to excuse themselves from the review process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integrity of the decisions)。因此,在国外这种相对单纯的学术环境中出来的海归,发生水土不服,难以适应的情况,完全是可以想象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海归的决定真的不能轻易做,因为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有的人适合海归,有的人就永远也不能适应那种环境。这和人的个性,适应性,等等都很有关系,不可小估。 无庸讳言,国内的很多大学目前的学术水准也许并不比国外的一流大学差很多,甚至在一些尖端学科,中国的不少高校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但学术水准是要有好的学术环境来支持的。如果学术界成为欺骗,无信,搞关系的温床,那么再好的“硬件”都难以取得长久的高水平发展,因为,那些真正搞学问的,不愿意把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浪费在这些无谓的“关系”和“圈子”上面的学者,最终会失望而去。也许他们不会都采取涂教授这样的极端手段来表达自己的绝望,但一群人的集体失望,对一个体系的持续发展是会有致命打击的。 但愿中国的学术界,能从这些不幸的事件中吸取教训,痛下决心,改革体制,真正成为国际学术界一支令人尊重的生力军。 相关文章: 从葛伟伟自杀看国内博士教育的误区 博士学位在中国堕落成什么了? 网络时代的脆弱心灵 关注同胞的精神健康 立青: 海归的“资本” 刘以栋: 当不成海归,就念念美国的好处 落基山人: 在西方的我们为何如此平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