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已经沸沸扬扬地开了差不多两个礼拜了。随着会议落幕的临近,中国总理温家宝,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和总统奥巴马先后到达会场,进行最后一轮的谈判和协商。各国媒体也纷纷竭尽全力,为自己国家的立场进行宣传。在这个过程中,最引人瞩目的,当然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和美欧代表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分歧和对垒了。一个全球气候会议,为何变成了西方发达国家“打压”,“胁迫”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战场?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到底能否达成任何有实际意义的协议,为全球性气候变暖这一世纪难题提供一个方向性的解决方案呢? 要回答这两个问题,首先要看看会议的两大争议焦点到底是什么。 总的来说,峰会的争议焦点围绕两个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排,和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援助义务。 一,各国减少排放量数额协议: 要控制温室效应,减少对大气层的破坏,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各国都必须致力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这一 共同目标。但在具体的排放量减少目标量上,存在很大的分歧。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出现呢?这是因为,减少排放量,会对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限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GDP每年增长率高达8-10%的国家来说,这就意味着要在经济发展的马车上套上一个减速器,这对于发展经济高于一切的中国政府来说,当然是一个不愿意接受的“条件”,尤其是在发达国家联合起来,“逼迫”中国分担重任的情况下。而美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因为受金融和经济危机打击,发展经济的压力也很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承诺提高减排量,对急于恢复经济增长的美欧各国肯定也不是一件讨好的事情。中国总理温家宝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在1990至200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carbon intensity = total emission/GDP)下降46%。而在未来十年,这个carbon intensity量会比2005年再下降40%-45%(也就是说,到2020年,中国的carbon intensity相对1990 level 将会下降整整70%)! 这个数字看上去很让人震惊,但仔细分析,就可以看出还是有一些“欺骗性”的, 主要是因为它测量的是“单位GDP 排放量”,而不是一般用的排放总量。我们可以用下面的表中人均排放和GDP 的总量来作一个换算,就可以看出中国这十几年来实际的总排放量的增长速度。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untries_by_carbon_dioxide_emissions_per_capita). 从表中可以看出, 中国1990 年的人均排放是2.1mmt(see the link for details), 当时的人口是1.14亿, 因此可以算出大当时的总排放量大概是2.35 亿; 而2005 年人均排放增加到3.6,人口也增长到1.3 亿,so 总排放量大约是4.7亿。但由于2005 年中国出口的比重大大增加,大约应该再在这个数字上加1/3,所以可以估计2005 年中国的总排放量大概是6.2 亿 -- i.e., 15 年中增加了2.5 倍左右。但因为2005 年的GDP 比1990 年增加了8倍(从2000 B 增长到18230 B),所以单位排放量仍然降低了差不多一半。 未来二十年,即便这个“强度”会下降45%, 但由于GDP 会保持持续增长,实际的总排放量仍然会上升,只是速度可能会得到控制。这里就不算了。相比之下,美国在1990 到2005 年间, 排放总量(total emission - not carbon intensity)增加了15%; 算上目前提出的到2020 年达到相对2005 年水平降低17%的承诺,美国这个排放第一大国,在1990 年到2020 年之间也只会降低排放4%!!! 而另外一个排放“巨头”欧洲,在这方面则比美国实在得多,(欧盟的2020 年计划排放量将比1990 年降低30%),也因此对美国的减排期望高得多(欧盟希望美国在在2020 年达到相对1990年水平 20% 的减排量). 话说回来,欧盟之所以紧逼美国不放,除了纸面上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外,恐怕还有一层说不出口的意图,那就是用环境和能源这张自己占有话语权的牌,来重新获得最近十几二十年来旁落的国际事务发言权。聪明务实如美国,当然不会买这个账了。虽然欧洲各国对美国不愿意承担更多责任的“耍滑头”做法很不满, 但相对前任小布什政府根本不承认气候变暖这个命题, 甚至单方面退出“京都协议”的“牛仔”风格,小奥至少在表面上是“committed to the cause of climate control" 的。不过,口头承诺和实际行动,还是有千差万别的 --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对奥总“奖也得了,兵也增了”的“实用主义”外交策略有不同看法的原因之一。当然,美国不买欧洲的账,可能还是有“我是老大,怎能听你指挥”的“别苗头”的心理在起作用;而弄得奥总和参议员们焦头烂额的医疗改革和各项金融体制改革,也让这些立法者们无瑕他顾。 二,发达国家是否应该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这个公约虽然已经通过十几年,发达国家的这一承诺仍然只停留在纸面上,这次希拉里承诺美国将在2020 年以前,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 亿美元($100 B) 的资金援助,应该是一个好的开端。但美国的这一承诺不是白给的,用希拉里的话来说,就是“有附加条件”的 -- 这个附加条件,就是接受资助的国家,必须同意接受联国和给予资助的国家的关于排放措施的检查。对此,中国提出异议,认为这种要求是干涉中国内政,不应该成为接受资助的条件。在这个议题上,美国一些决策人士也提出异议,认为中国有高达 几十亿美元的外汇存款,不应该再接受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资助,而应该把这些资助“让给”更需要资金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对此,中国当然是据理力争,指出尽管中国的确拥有巨额外汇,但人均GDP 和其他收入指标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因此不应该被“双重标准”对待。在这个问题上,中方态度强硬,毫不相让,表现了应有的外交立场,值得支持。 世界瞩目的气候峰会马上就要落幕了。 正如温总在讲话 中指出的那样,如何在坚持规则的公平性,成果的一致性,目标的合理性,以及机制的有效性的前提下,共同对付气候变化这个地球人共有的难题,是包括中国,美国,欧洲,日本和所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共同挑战。迄今为止,我认为中国政府在这个回合中的表现,是令人满意的。不过,真正有实际意义的,并不是谁在会议上得到多少让步或者资助,而是如何在各自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一对矛盾体之间求得平衡。这将是各大经济实体今后几十年的最大难题之一。 相关文章: 奥巴马的内忧外患:能源篇 今天的中国到底是什么主义 --兼谈中国的能源危机 美国需要什么样的能源革命? 欧阳峰:全球变暖的科学根据之检讨 (7 )- 其他资料和结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