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话匣子孙敬修爷爷讲故事,也不容易。一开始他家的收音机放在屋里,声音挺大,所以每天上午,一到9点,就有好多孩子跑到他家窗根儿底下偷听。有蹲着的、有坐地上的。后来高师傅的两个女儿不干了,一个叫大琴,一个叫二琴。都挺厉害,还爱显摆,好像她们家多有钱似的。到时间了,故意把收音机音量调得很小,不让别人听!孩子们都挺着急,特别是我,昨天刚听到:“孙猴儿上天,借了个“混天旗”,说是阴天的时候,就是用旗子把天遮住的,为了骗两个小妖精说是孙猴儿的大葫芦可以把“天”装进去,……天一下子变黑啦!”就结束了。后来怎么了?不知道!许多孩子跟我一样。幸亏我母亲,“街道积极分子”,出面跟高师傅一说,问题才得以解决。后来才懂,那时正进行“个体工商户”改造、学习运动。我母亲的话,高师傅不得不听。 之后更好了,每天到时间,高师傅就把收音机搬到院儿里,大家一块儿听!那叫一个痛快。所以“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几乎都是孙敬修爷爷启蒙。像什么“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火焰山”、“通天河”等等。 高师傅经常走街串巷,知道的东西也多,一来二去,就熟悉了。成了我家的常客。经常到我家闲聊,讲些他知道的轶闻趣事。比如:有个“打鼓儿”的,收了一件价值连城的“宝贝”,正在高兴呢,不想秘密没保住,被卖家知道不干了,到派出所“报案”去了,公安人员顺藤摸瓜,找到了这个“打鼓儿”的,追回了“国宝”不说,还查出这个所谓“打鼓儿”的原来是个“一贯道”,结果被抓走“劳动改造”去了,货主白忙活半天,什么也没得着,只是收到了政府的一通儿表扬。货主也不敢多说,只是觉得冤枉、窝囊。 所谓“打鼓儿”的,就是走街串巷收破烂儿的。身上背个包袱,一边打着一个小鼓儿,一边吆喝:“有破烂儿我买,有旧衣裳我买……”其实什么都收。因为那个小鼓儿特别,直径也就一寸左右,左手捏住,右手拿一个细长的小棍儿敲,声音清脆、尖利,能传的很远。故此,叫做“打鼓儿”的。………既然是闲聊,从一贯道又聊到“白云观”,据说是“一贯道”的老窝儿,其实“白云观”是个有名的道观,据说“全真七子”中的长春子丘处机曾经在此修行。丘处机在“射雕英雄传”里,是杨过父亲的开门师傅。……从道观说到了北京的“蟠桃宫”庙会”,因为“蟠桃宫”也是个道观,供奉“西王母”,王母娘娘。每年三月初三,给王母娘娘过生日,又连续三天的祭祀活动,发展成庙会,非常热闹、好玩儿…… “蟠桃宫”的地址,在崇文门外,从花市大街一直往东,走到“内城拐角处就到了。占很大的一片地。后来全部拆光,更后来,连城墙也拆光了。 北京还有一处庙会,“场甸”庙会,也很有名,在宣武门外,琉璃厂一带,琉璃厂是北京乃至全国的最著名的“古玩、字画”中心。为什么“庙会”集中在城南一代呢(至于后来的什么“地坛”、“龙潭湖”等乱七八糟的所谓“庙会”,纯粹蒙事儿)?因为北京坐北朝南,通商、贸易往来都从东南方来,而北面是崇山峻岭,出国打仗、抵御外敌或德胜还朝的时候才最热闹。在北京民间有“内九外七皇城四”的说法。酒入崇文,囚出宣武。出安定,进德胜。 崇文门、宣武门外属于商业繁华地带,所以朝廷把杀人刑场设在宣武门,看得人多了,才能立国威、杀一儆百。宣武门外“菜市口儿”是清朝第一杀人刑场。所谓商业繁华,那年月无非就就是什么绸缎、家具、酒、神仙老虎狗之类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再就是做小买卖的。所以庙会也集中在这两个门的城外。军队打仗图个吉利,出门为国家安定,回来必定是德胜还朝,所以叫“安定门”、“德胜门”。 场甸庙会我去得不多,原因是离家太远,花不起车钱。蟠桃宫庙会,自听了高师傅的介绍,我年年都要缠着父母带我去,稍大一两岁,自己和邻居孩子结伴儿去,因为离家比较近,可以走着去。 正是:庙会真假难分辨,路途远近认得清。 ~~~~~~~~~~ 这一年三月初四,二丫姐带着我和我弟弟(叫二牛)、大肚三儿去逛“蟠桃宫”庙会。这次,一是家长特许,二是事先准备充分。所谓准备,就是我自己偷偷的攒了“两毛钱”,那是平时靠早点少喝一碗豆浆或少吃一个烧饼抠出来的。加上出门之前,每家又各给了足足五毛钱!加起来一块多。一块钱由二丫姐统一掌管,我自己的两毛钱,我就没敢露。我妈的意思,让我们做“电车”(有轨电车)去,估计只要买三张票就行,二牛个子矮,不用买票。电车从东单坐到花市,刚好三站,一张票三分钱,也合算。 说起那一块钱,还有一个细节,本来呢,打算让高师傅带我们去,他是“老庙会”啦,年年去,给人家剃头啊,捎带着逛庙会。不想高师傅面露难色,不愿意带。后来我才知道,一是人家去庙会做生意,无暇照顾孩子,二是舍不得花钱。带孩子去肯定得花俩钱儿给孩子,又不好意思向家长开口。也是我妈和二丫他妈一生气,豁出去了,才给我们凑了一块钱。 出了门,二丫姐和我们商量,不要坐车,说是可以省点儿钱,到庙会上买好吃的、好玩儿的。大家同意。二丫姐还说,回来的时候再坐车,因为那时玩儿累了。要不怎么说“姐”呢?经验丰富。另外,二丫儿姐也认路,不能走大街。如果走大街,必须走到苏州胡同西口,往南。出崇文门,到花市大街再往东,相当于“绕远儿”了,所以出家门直接往南走,串胡同,这样可以抄近路。 我记得是这样走的:苏州胡同,见三元庵胡同向南,见尧治国胡同向左再向右,走丁香胡同、穿船板胡同到镇江胡同,再往南到顺城街,过了顺城街就出崇文门了,出了崇文门,见花市大街,顺花市大街一路向东,就到了。总之是一路向南、向东,这是大方向。大方向定了,多拐几个弯儿无所谓!一路上二牛叫唤说是走不动了,二丫姐还背着他走了几段路。我这个弟弟就是麻烦,从小儿几乎是我带大的,(那时候大孩子带小孩子很平常)特别淘气。我只比他大两岁,可我背不动他。 在花市大街上,一路走,就觉得人越来越多,都是奔庙会去的。男女老幼、各行各业、五花八门的什么人都有,说笑声、呼喊声、吆喝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这时候,二丫姐跟我说话,都要凑近我的耳朵才行,不然听不见。也有那少数从庙会出来往回走的,其中一个半大孩子,头上戴着一个“大花脸”好像是窦尔墩,就是黄三太镖打窦尔敦的那个窦尔敦。手里还拿着胡手双钩!一路蹦蹦跳跳,好不威风!看得二牛发呆了,不肯走了,非要买大花脸。二丫姐只好连哄带蒙,说是到了前面才有卖的,才算完事儿。其实,别说二牛,我也羡慕得不得了,因为听同院儿的姜奶奶(丈夫是赶大车的)讲过“黄天霸镖打窦尔敦”的故事,特有意思,心中暗自盘算,等到了庙会,给弟弟买个大花脸,我自己买一口单刀。我不怎么喜欢“互手钩”,觉得那东西不好用。 若干年以后,一段京剧《坐寨盗马》唱腔我学会了,讲得就是这段故事: 将酒宴摆至在聚义厅上, 我与同众贤弟叙一叙衷肠。 窦尔墩在绿林谁不尊仰,河间府为寨主除暴安良。 黄三太老匹夫自夸志量,执金镖借银两压豪强。 因此上我两家比武较量,不胜某护手钩暗把人伤。 他那里用甩头打某的左膀, 也是某心大意就未曾提防。 大丈夫仇不报枉在世上,岂不被天下人耻笑一场。 饮罢了杯中酒换衣前往, 为报冤仇下山岗。 适才间窦寨主一番言讲,他与那黄三太确有仇伤。 但愿得盗马回将酒奉上,这封书就是他要命阎王。 众贤弟且免送在这山岗t望,闯龙潭入虎穴我去走一场。 只见离庙会越近人越多,到后来摩肩接踵、你推我桑,几至行走困难。二丫背着二牛,我和大肚三儿牢牵双手,紧跟着二姐,一步也不敢落,生怕丢了。临来时,高师傅曾说过:庙会一共三天,头一天,烧香还愿者居多,也有大戏、好节目、好彩头,不过“收费”的居多。第二天最好,有很多小玩艺儿,比如:跑旱船的、踩高跷的、扭秧歌的、变戏法儿的、打把势卖艺的、拉洋片的等等,免费或收钱少,第三天到中午就开始收场子了,顶多吃两口便宜的小吃,买点儿“处理”货,买多大意思了,所以我们选择了第二天,三月初四,这一天人最多。 好不容易挤到了庙会的边缘地带,二牛嚷着饿了,要吃东西!大肚三儿也跟着起哄,也要吃,还拍拍肚子,说是肚子快饿瘪啦!不肯走了。也难怪,旁边刚好有个“灌肠”摊儿,正在卖油炸灌肠。吃的人还挺多。阵阵香气扑鼻、热气四溢。旁边儿还有个卖“大碗儿”茶的,一分钱一碗。一打听,灌肠大盘儿五分,小盘儿三分。二姐跟我合计了一下,决定买一碗大碗儿茶、两小盘儿灌肠,一共七分钱。 灌肠买到手,一尝,还真香,真好吃! 孔子曰:三月不识肉味儿。就是说,吃了这么香的灌肠,保您三个月不想吃肉! ********** 北京的小吃,种类繁多,五花八门儿,很难分清什么是“小吃”,什么不算“小吃”。依我看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宫廷小吃,以及比较高级、昂贵的“稻香村”点心、“月盛斋”的牛肉、六必居的酱菜、北京果脯等等。 第二类:可以当饭吃的,比如卤煮火烧、门钉肉饼、京东肉饼、褡裢火烧、芝麻酱糖火烧、炸糕等等。 第三类,穷人小吃,一般不能当饭吃,打打牙祭、解解馋还行,比如豆汁儿、油煎灌肠、炸羊尾、炸油饼、薄脆等等,便宜、省钱。 我们几个在“蟠桃宫”庙会上吃的“油煎”灌肠,属于“穷人小吃”系列。穷人小吃的一大特点是“做工精细”,破东西、不值钱的东西,经人一通儿“折腾”,弄出来还挺好吃,有滋有味儿,又开胃、又解馋!所谓灌肠,其实就是“淀粉”,加工、蒸熟了以后,再用油煎,最后沾着蒜汁儿吃。据说淀粉选择、加工方法、蒸的过程、火候儿都有讲究,属于“秘方”,不外传,北京最有名的是早年东四“隆福寺”的灌肠最好。一直到80年代,隆福寺灌肠店门口儿都经常人满为患,排队买“生灌肠”,回家自己去煎,弄到最后,灌肠店门口贴出告示:“每天限量供应XX斤,售完为止!”。我的美国亲戚(我那时还在国内)一有机会就托人指名要“隆福寺灌肠”,要我买了,带到美国。 早年的油煎灌肠(也有叫油炸的,不太准确),必须用荤油,就是猪油,更专业的应该用猪大肠部位的油。煎出的灌肠才有香味儿。因为那年月,穷人很少吃到肉,一年下来,也就是逢年过节吃点儿肉,所以荤油煎灌肠才格外受欢迎。别说荤油,就是榨完油剩下的油渣儿,都是宝贝。有首儿歌唱道:“翻饼烙饼,油渣儿馅儿饼,反过来,掉过去,熟了好把孙子哄……” 庙会上油煎灌肠用的火,是用“汽油桶”改装的,空、破汽油桶,高一米多,直径二尺多,立起来够高、够大,内部用“特殊设计”好的铁壁支架、铁丝固定好,搪上厚厚黄土泥做炉壁,根据需要搪成炉膛,还有下面出炉灰的炉底。别说炸灌肠的,一般街上摆摊儿、走街串巷卖熟食的,都用这种炉子,因为那时候儿,烧得是煤球儿!至于“摇煤球儿”,那是另外一种技术。最常见的是十冬腊月,大街上卖烤白薯的,用得都是这种炉子,不过有个小推车儿,后来的与时具进,改成自行车、摩托车的都有,烧的也变成“煤气”了,但炉子不会变。 其实,“烤白薯”也应当算是北京乃至北方的“风味小吃”。不过这种“小吃”自家也能做而已。记得小时候,家里买了白薯,自己烤,以父亲的技术最高。家里的煤球儿炉子,用“火盖儿”盖好,连缝隙也用炉灰封严,按大小快儿在炉台儿四周码好白薯,上面用一个大号儿铁锅(一般是蒸锅)一扣,过个十几分钟,小块儿的就熟了,打开锅,用火筷子把熟了的白薯夹出来,扣上锅,接着再烤……中间要把白薯翻转几次,以便烤匀。那味道绝对不比外面买的差! 煎灌肠用的大饼铛致敬足有一米,斜着放在火炉上,一块硕大的猪油放在较高的一端,荤油自然流向低的一端。带师傅把事先切好的灌肠现在油多的地方过一遍,然后移至高处,此时,便可以一盘儿、一盘儿的卖了。师傅先用右手的铲子,挑出适量的预热、预炸好的灌肠,左手的盘子往上面一扣,用力按几下,直至灌肠表面微微焦黄,右手一铲,双手一翻,就是一盘儿刚出锅的油煎灌肠直接递到吃客手中。 事先要把灌肠切成“滚刀块”,每一块儿都有薄有厚,这样,煎出的灌肠才“外焦里嫩”、有脆有酥有软。吃的时候,用摊主提供的小竹签儿或筷子,沾着蒜汁儿,一口一口慢慢吃、慢慢嚼,越嚼越香。所谓蒜汁儿就是把蒜捣成蒜泥,加上白水、盐。盐多盐少自己掌握。那年月可没有什么一次性食具,吃完了把筷子、盘子放到一个摊儿主准备的筐或桶里,旁边专门有人看着,怕那不自觉的吃客“偷盘子”、“偷筷子”。所谓:“莫嫌强盗狠,须防人不仁。” 我们一共四个人,吃两小盘儿显然是少了点儿,不过也没办法,谁让自己穷呢?二丫姐没怎么吃,只是尝了一口说不好吃她不爱吃,一边不住的嘱咐大肚三儿和我弟弟二牛:“慢点儿吃,别像八百辈子没吃过饭似的,………一会儿在烫着!……”。我虽然觉得好吃,可也没敢多吃,只是便宜了二牛和大肚三儿。这两位毫不客气,吃完了用手抹抹嘴,尤其大肚三儿,连带着还用手背擦鼻涕,这是他的习惯动作。之后,把大碗茶也喝了多一半儿! 刚吃完,只听的那边儿敲锣、打鼓、吹喇叭的热热闹闹来了一大队人马,路上行人纷纷让道、闪开,形成两道人墙,过来的正是庙会的重头戏,彩车、戏耍游行! 一开始,二丫姐要把二牛扛在肩上,因为他个子矮,没想到,二牛更机灵,硬是从四周大人的腿缝里,挤到了最前面!把个二姐急得直嚷:“别钻啦,丢了找不着啦!……”。不过也幸亏二牛这一挤,周围人稍微一让,我们几个稀里糊涂都挤到了第一排,看得这叫一个清楚!自那以后,再有什么彩车游行,我都不觉得新鲜了。 正所谓:少见多怪、见怪不怪。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 •博主是老北京了。一般人只知道吃什么,但不知道怎么做。门钉肉饼,以前在南小街北口有家店,后来南小街拓宽,搬到南小街中间去了。现在不知道还在不在。现在做门钉肉饼的地方也多了。这和全聚德的烤鸭不一样,原本就没有什么正宗,就是穷人添饱肚子的地方。 •门钉肉饼有两种,一种“宫廷”做法,寻常人不好做到,“稻香村”的点心花样繁多,其中就有“门钉肉饼”,具体是不是宫廷秘方,无从考究,多半儿也是蒙人。“稻香村”点心中”我认为最好的、最具原始特色的是“自来红”和“自来白”。 自制、或饭馆儿有时也有,那就不好说啦,自己做完了,愣说是“门钉肉饼”,只要形状像皇城城门上的大钉子就行,你也没办法。 门钉肉饼最早是御厨房给慈溪做的点心,形状像城门上的钉子定名,最鲜明的特点是甜咸兼备。 传到民间就不一样了,只要带甜、咸味儿,形状像门钉就行,比较厚。当然得有肉。 ********** “彩车”游行最前面的开路先锋,是舞狮子。以下依次是:“踩高跷”(分高踩、低踩)、“跑旱船”、“八仙过海”、“大闹天宫”、“扭秧歌”、“霸王鞭”,最后是”锣鼓阵”。既有轻歌曼舞,又有杂技翻腾,更有小丑逗笑,神鬼显威。霎时间,整条街道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欢笑声不断,呼喊声相随,锣鼓阵阵冲霄汉,号角声声上九天。再加上路旁高低不等的叫卖声、老幼男女的交谈、吵闹声……真是人声鼎沸如汤煮,热气腾腾似火烧! 先说舞狮子的,与现在所谓电影中演的什么黄飞鸿、南方的舞狮子截然不同,那种舞狮子,一看就知道是两个人,一个举着狮子头,一个装成狮尾,中间用块破花布一连,跟个屁股帘似的,哪儿是舞狮子啊,分明就是个武打! 那时的舞狮子,两个人,穿的裤子都带“狮子毛”,鞋也形似狮爪,连接二人的狮身布也很大,还带着“狮子毛”,将人头、人身完全遮住,猛一看,根本看不出是两个人!前后腿、脚的步伐,不论狮子奔跑、还是狮子漫步,完全模仿狮子,一摸一样,唯妙唯俏。狮子右后脚“爪子”为自己头部挠痒痒、挠完了还用嘴啃一啃……更绝的是:前脚(爪子)为自己“洗脸”!须知那是同一个人,自己的脚洗自己的脸,这要多大的功夫才行!……还有两只狮子随着锣鼓点儿互相打闹、嬉戏,争夺另一个师傅手中的“绣球”,这叫做“狮子滚绣球”!…… 看的我们几个都傻了,大肚三儿还不住的问:“后边的那个人怎么喘气呀?盖得那么紧?”要不说,人要是笨了,没办法!有几次舞狮子的师傅还故意把狮头向旁边观众中的小孩儿摇来摇去,二牛别看平时淘气、胆儿大,此时也吓得直往二丫姐背后躲。 踩高跷的分“高踩”和“低踩”都适用双脚各踩在一根特制的木棍上,木棍上有脚蹬子,以及可以捆绑在小腿上的“绑头儿”。低的棍长两三尺或一米左右,高的棍长足有一人多高,将近两米。随着锣鼓点儿,两腿要不停的移动、换位,否则站不稳。不停踏步的同时,表演各种动作、舞蹈,难度也不小,踩高翘的人一般装扮成大家耳熟能详的戏曲、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像什么孙悟空啊、猪八戒呀、关公、张飞、赵云……女的就是什么织女呀、七仙女一类的,装什么人物,就要表演相应的动作。当然是随着锣鼓点儿边舞边妞。 最可笑,一对高踩的男女,男的装扮成梁山伯,女的就是祝英台啦,另个人浓妆重彩,打扮的及其妖艳,别提多难看了,还嬉皮笑脸、打打闹闹,公开在闹市亲密拍拖,实在有失体统! 在下边是“跑旱船”的。一个女人,打扮的花枝招展,端着一只彩船型,四周用蓝色布帘儿挡住,应当算作是谁,前面一个小伙子,打扮成船夫模样,双手一边划桨,一边围着船转来转去,当然也有音乐,伴奏的基本上是笙管笛箫之类的轻乐器,属于轻歌曼舞一类,船夫划桨的动作与小船前行的摇摆、快慢彼此呼应,跳得挺好看,我倒没什么,二丫姐喜欢这个,看得聚精会神,我之所以对这个节目印象深刻,完全是因为二丫姐当时的申请,及其专注、特别漂亮,有点儿像“自由女神”的沉思! 下边一个节目应该也叫做“跑旱船”,不过不是船,是一顶五彩缤纷的迎亲花轿,新娘子坐在轿子当中,盘着双腿,手里拿块手帕,好像很害羞的样子,轿子没有轿帘,四面敞开,就为让人看嘛!前后两个抬轿子的轿夫,变抬轿还边跳舞!一开始还真把我给蒙住了,心说:“这个新娘子这么重,两个抬轿子的怎么会如此轻松、毫不费力?奇怪!”还是大肚三儿最先发现的,大叫:“大宝哥,你看轿子下边怎么还有两条腿呀?”我一看,可不是吗?虽然轿子四周有粉色绸子布围着,随着轿子的舞动、旋转,下面显然是两只脚跑来跑去!难道轿子下面还有一个人,驼着这位新娘子?不对!再一细看,才恍然大悟,原来轿子中盘着的新娘双腿是假的!敢情这位舒舒服服坐轿的千金小姐,比谁都忙,比谁都累,一直在自己跑,还要装作舒舒服服、千娇百媚的样子!再后来的很长时间,我都觉得自己简直是太傻了!不过当时还特地夸了大肚三儿几句,说是他很聪明、机灵,高兴的他不住的用手背擦鼻涕。 再下边的“八仙过海”、“大闹天宫”就类似于整场的戏剧一边走,一边象征性的演一演。不过角色齐全,剧中人物一个不少,十分热闹 !什么吕洞宾舞剑、张果老倒骑驴(驴当然是假的,纸做的屁股朝前头朝后)何仙姑献寿、曹国舅上朝、铁拐李装瘸、蓝采和吹箫,还有什么汉钟离、韩湘子……大闹天宫中的哪吒、托塔天王、巨灵神、二郎神、太白金星……一个不少,外带许多小孩子装扮的小猴子。看到此处,二牛非要吵着买什么金箍棒……大肚三儿也来劲儿了,说是要买巨灵神用的大锤!这不瞎起哄嘛。 再之后的扭秧歌、霸王鞭、锣鼓阵就属于收尾节目了…… 正所谓:连台好戏终收场,喜怒哀乐一并消。 ********** 庙会上的“彩车游行”犹如一幕幕过街大戏,免费、不要钱,还挺热闹。来逛庙会的,经此热闹,游兴倍增!我们几个更是迫不及待,待什么?买东西、用现在话说叫“购物”,庙会当然是“购物天堂”。 其中以弟弟二牛最为急切,一是要买大花脸,二是要买“金箍棒”。大肚三儿平时没什么准主意,跟着起哄,要大花脸加“铜锤”!我呢,其实最想要的是一口“单刀”。因为刚刚听完同院儿“姜奶奶”讲的故事“北侠欧阳春”使得就是一把“九环金刀”,天下第一。不过一路上看来,很少有卖带环儿刀的,只能买把明灿灿、银光闪闪的单刀。 几个人,在二丫姐带领下,一个摊儿一个摊儿的转、看,一边挑选、商量。我看到二丫姐面露难色,因为钱太少!一共一块钱,吃“早饭”花了七分钱,还剩九毛三。一个大花脸一毛五到两毛,一个金箍棒两毛左右,一把单刀两毛左右,甭提“铜锤”了,太贵,一对五毛!想都甭想。最后大肚三儿同意,用“钢鞭”代替,为此,我给他绘声绘色的讲了半天“尉迟敬德,尉迟公单鞭救主”的故事。这样算下来,钱将将够,不过二丫姐什么也不能买了。看到二丫姐一脸为难,我再也忍不住了,拿出自己的两毛多钱,交给二姐。只见二姐眼睛一亮,哈哈的笑着说:“好啊,大宝,还敢瞒着姐姐?……齐了,钱够了!” 这样,经过一番仔细挑选、讨价还价,这可全是二姐的本事了,什么:“大爷、大妈、大哥、大姐………您照顾照顾我这几个弟弟……您的花脸真好看,跟真的一样,……您看,不给他买他不走了,我这儿就差五分钱!……”总之花言巧语、笑颜如花,有时候哄的那几个卖家高高兴兴,价格优惠!二姐特地为自己买了一个“空竹”,过后二姐跟我说她见过马戏团“抖空竹”的,早想买一个,自己也练练! 总之,全买完了,不仅几个人欢天喜地,还剩下足足一毛多钱!这下好了,几个人也饿了,二姐跟大家商量,要是“坐电车回家呢,别吃东西,要是吃东西呢,就走着回家”。几个人正在兴头儿上,谁不想吃好吃的呀? 二姐经验丰富,找了个带棚子、有板凳儿,有桌子的小摊儿,要了两大碗“豆面丸子”,两个烧饼。豆面丸子五分钱一大碗,烧饼三分钱一个。 豆面丸子也算是北京的有名的“穷人小吃”,是一种“素丸子”。由豆面加些煮熟的碎粉条儿、淀粉、胡椒面儿等调料做成丸子,再油里成批的炸好,备用。吃的时候只要在煮开的“高汤”里面一过,有的直接丸子加“热汤”,煮都不用煮,就像泡方便面似的。吃起来非常方便。说着容易,不论丸子还是高汤,没有足够的功夫、秘方、配套的佐料,一般人家自己绝对做不出来!吃的时候现加芝麻酱、香菜、蒜末儿、韭菜花儿等等。其香无比,味道上乘。最大的好处是开胃,吃到肚里非常舒服,您要是喜欢喝酸奶,喝完了胃里的感觉差不多。 我们几个吃得兴高采烈,二姐只尝了几口,喝了不少汤,因为汤可以让掌柜的多加一点儿,吃了半个烧饼。二姐对自己新买的“空竹”爱不释手,一直在手里摆弄。 回家的路上,一开始几个人还嘻嘻哈哈、打打闹闹,二牛戴着个孙悟空的面具,始终就不舍得摘下来,舞弄着金箍棒,学猴子倒勾手望月,金鸡独立、童子拜观音等等,最可笑大肚三儿戴着张飞的面具,手使尉迟公的钢鞭,居然敢挑战我北侠欧阳春,这不是找死吗? 到了胡同里没人的地方,二姐也忍不住了,把空竹放在地上,玩起了“抖空竹”。估计她原来玩儿过别人的,会一点儿,不一会儿就非常熟练了,只见空竹上下翻飞,越转越快,到最后发出声声尖尖的哨声!原来,空竹分“几响儿”的,最高的“十三响”,就是说,空竹周围有十三个哨孔,随着旋转快慢,可以发十三中哨声。二姐买的空竹是“七响儿”,因为响越多,空竹越贵。 边玩儿边走,差不多三分之二路程的时候,可就没劲儿啦,二牛让着累,走不动了,非要二姐背……我们几个也是狼狈不堪、步履艰难、犹如残兵败将,败阵还朝…… 正是:兴致勃勃出门去,垂头丧气扫兴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