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寂寂,刹那芳华》 3月4月的春天是赏樱最好的季节。樱花,绚烂!美丽!然而却极其短暂。 日本谚云:樱花七日。樱花的刹那芳华,留给人无限的美和叹息。 日本关于樱花的文学作品贯穿古今,如雪花般飘落的樱花瓣,以纯洁、细腻、沉静、直观的物哀美学,引发文人骚客们细腻情愫与的深刻情怀。 东瀛的俳句,句子如烟火般轻短而绚丽,带着颤栗与微光,最与樱花相匹配,愿这樱花般的俳句能让你记住樱花的刹那之美。 一 黄昏的樱花,今天也已经变作往昔了。 二 上野的樱花,在樱花下,人还会陌生嘛。 三 婆娑红尘苦,樱花自绽放。 四 樱花凋谢后,园城寺里又寂静 五 不见方三日,世上满樱花。 六 树下菜汤上,飘落樱花瓣。 七 春天的末尾,在樱花上,依依不舍。 八 人世皆攘攘,樱花默然转瞬逝,相对唯顷刻。 九 天也醉樱花,云脚乱蹒跚。 十 哎呀连声赞,花满吉野山。 ~~~~~~~~~~ 离别刚三日, 世上满樱花。 日本人说“樱花七日”,说的是樱花的生命很短,往往在一夜之间盛开,尽情展示自己的美,在享受完人们的赞叹后,又毫不犹豫的群花凋零,一切仅在顷刻间。人们的惊讶声,就在樱花那果敢、又毫不眷恋的勇气中,显得毫不足道也。 对日本人来说,樱花和武士有着许多相似的气质,要活,就要勇敢灿烂的活;要死,就要死得干干脆脆。在很多日本历史的戏剧中,有武士在樱花树下切腹自杀或出征壮别的场景。背景台词:“花属樱花、人惟武士”。 ********* * 木秀先生,你这两段留言看得我热泪盈眶,读了好几遍。我觉得自己的性格和樱花相似,同病相怜。我受了日本文化的影响,恐怕都和母亲有关。我无论走到那里,人们都认为我是日本人,回到国内,人们甚至说,这个日本人的中文讲的真好。实在是让我哭笑不得。 **********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樱吹雪》 日本人常用樱花来比喻武士道精神。明治时代学者新渡户稻造曾在《武士道》一书的开篇写道:所谓武士道,就是如同樱花一样的事物。樱花的花期很短,盛开一周便纷纷飘落,樱花盛开时华丽无比,但在日本人看来,花瓣凋落时的樱吹雪才更具美感。一朵樱花,从盛开至凋零,不过短短七日,开尽嫣然。这种倏然而逝的美令人回味,从而让人更加明白生命的可贵”。 【樱花吹雪】 桜の花びらが風に舞い散る様子 直译就是樱花的花瓣随风飘落的样子。里面没有提到任何跟樱花状态有关的描述,总结一下,樱花吹雪并不是很多人认为的必须快谢了才会被风吹落,而是大量樱花瓣在微风中悠然飘落都可以被称为“樱花吹雪”。 ********** •木秀先生,记得你曾经在我的博文中告诉我你母亲的故事:在文革的动乱中,你母亲以贫下中农的有利地位,机智地保护了一个被折磨的地主。你母亲是个伟大的母亲,借这篇纪念母亲节的文章,我对令堂大人深深鞠躬! ********* 多谢!也说不上机智。 【中国政治运动中的母亲】 我母亲有个同事是地主成份。姓杨,平时叫他老杨头儿,跟我也很熟,形容起老杨头来,就一个字,慈。老是笑眯眯的。就这么个人,发回原籍估计就活不了了。因为据我母亲说,他是早年土改时逃出来的,北京在解放初期,一开始有“户口”的时候,不是很严格,据我母亲说,只要当时在北京有住所,很容易上户口,我估计当时上户口的时候,老杨头儿也离不开我母亲。这是我自己估计的,详细细节,母亲从来不说。 这个老杨头,66年文革爆发后,被勒令遣送回原籍。 我母亲是厂里面革委会成员,可能还是受了我的提醒,我当时说,按中央政策,遣回原籍交由当地贫下中农监管,您不也是贫下中农吗……后来我才知道,当天晚上我母亲就找到了革委会主任的家,提出由她监管,另一个原因是老杨头儿家乡已经无一亲人了,回去连住的地方都没有……最后还开了担保人的证明书,我母亲按的手印儿才算完事儿。 当时的老杨头儿,连他的几个亲生子女都不敢认他,怕受牵连。 ********** •圣经上说:“左手做的事不要让右手知道”,中国的智慧也有“善忌阳,恶忌阴”之论。高调行善,就失去了善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是给受惠人施加压力,甚至是侮辱。 《论语》中,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虽说泛指学问方面,但亦可推广到道德品行。 你的老母亲真了不起,可歌可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