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各位、列位别往歪处想,“调戏”不是贬义词,况且“调戏”的都是“良家妇女”。若是妓院头牌、坐阁楼凤、应召女郎、发廊姐、援交妹………那就不用调戏了,一手钱一手货,该干嘛干嘛了……… 下面介绍的两段京剧折子戏,具都是传统京剧精华之中的精华,两出戏,两个皇帝调戏良家妇女的故事,一个是调戏自己分别多年的妻子,中年妇女;另一个是调戏民女,当然也是良家妇女,不过青春正二八,生长在酒家,绿窗春寂静,空负貌如花。 牡丹是中国的国花,“他妈的”是中国的国骂,而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京剧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一种文化成为“国家文化”符号、象征,必定受到国家机器、国家权力的支撑和扶植。 从两千年前的汉代乐舞,到唐代的梨园百戏,再到宋代的南剧,明清的昆曲,都为京剧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京剧形成的过程,也是京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海纳百川的过程。京剧被有些人称为国粹、国魂,不是没有道理滴。 追根寻源,按京剧界的说法,说京剧的祖师爷”唐明皇”,有点儿不靠谱。实际上,京剧是因大清朝康乾盛世时,乾隆爷的喜好而诞生,当时享有盛名的昆曲四大徽班进京演出,在满族导演的不断改造下,一个由江南戏曲和满州小调混杂的剧种由此诞生,就是后来的京剧。 但成为正式的、全国性的、多数中国人喜闻乐见的京剧,要归功于慈禧太后她老人家。乾隆、嘉庆年间,北京城以昆腔为盛;咸丰、同治年间,昆腔与皮簧(京剧前身)并驾齐驱。到光绪年间,昆腔衰微,皮簧兴盛。原因很简单:因为慈禧太后喜欢。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国魂,这是文化革命拿京剧开刀的原因之一。所谓京剧,一定是表演“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戏。文革中的“样板戏”相当于对传统京剧开刀问斩的铡刀,压根儿就不能称为京剧,不仅不叫京剧,简直就是对京剧的强奸、蹂躏和糟蹋。
《武家坡》是京剧《红鬃烈马》中的一出折子戏,讲的是:出身高贵门第的妻子王宝钏独居破瓦寒窑18年,在困顿中写下血书,托鸿雁寄往西凉。薛平贵得信,告别代战公主,急返长安,在武家坡前遇见王宝钏。夫妻分离18年,容颜难辨,不敢贸然相认。薛平贵借问路试探宝钏,王宝钏清贫艰苦,坚守贞节,逃回寒窑。薛平贵赶至窑前,细说缘由,赔诉前情,夫妻才得相认。* 《梅龙镇》描写了明代正德皇帝微服游历江南时,在梅龙镇上结识了天性活泼的酒家少女李凤姐,两人一见钟情。正德回宫后要迎娶李凤姐,却遭到了皇太后的阻挠,经过种种磨难,有情人终成眷属。又名《游龙戏凤》。 这出戏,是以明武宗朱厚照与民间女子李凤姐相爱为题材的民间文学,小说、杂剧、戏曲、演绎而成,后多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除游龙戏凤之名外,又称梅龙镇、下江南、美龙镇、骊珠梦、白凤冢,李凤姐卖酒、美龙镇、正德戏凤等。 故事主要讲述明武宗微服出巡,至梅龙镇,投宿于酒家李龙家,与其妹李凤姐相爱。最终结局亦有不同演绎,武宗或对李凤姐始乱终弃,或接入后宫,有情人终成眷属。*
言兴朋,言派艺术的第三代领军人物。前“四大须生”言派创始人言菊朋嫡孙,京剧名家言少朋、张少楼伉俪之子,梅派传人言慧珠之外甥。 “四大须生”,指四位著名的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在京剧史上,有前四大须生和后四大须生的说法。而在前四大须生和后四大须生中马连良均榜上有名,因此,列名四大须生的著名京剧演员有七位,他们分别是: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
|